袁翠玲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实现思维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应用题教学是锻炼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笔者就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初步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巧设问题,引导思维
思维从问题开始,好的思维方式来源于好的问题设计。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有方向性地巧设问题,创设新方法、新思路来解决问题,从而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先出示例题:学校买了一些粉笔,用去28盒,还剩42盒,学校一共买了多少盒粉笔?要求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后独立解答。学生很轻松地用算术方法找到了问题:这道题里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等量关系?要求的量可以用未知数x来表示吗?是否可以用含有未知数x的式子来表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的等量关系?随着这些问题的逐个解决,学生轻而易举地列出了方程,并求出了解。没花多少工夫,学生便获得了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媒体,清晰思维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他们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为此,教师要积极灵活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枯燥的文字叙述变为具体生动的画面展示给学生,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提供清晰的实物形象。例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出示例题: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比●多摆2个,第二行摆—个△。然后,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学具,初步感知题意,之后让学生在投影仪上边演示边说摆的过程:第二行摆6个△时,先摆与第一行●同样多的4个△,再摆比●多的2个△。这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分步演示摆的过程,扩大认知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在知觉形象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清晰了,答案一目了然,类似问题的解决就水到渠成了。
三、合作讨论,发展思维
数学教学是一种能动的多边活动,它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更是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活动。在应用题教学中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既能起到互相启发、互相帮助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交流的氛围,提供交流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例题:小明家养了6只黑兔,11只白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然后在画线段图、建立表象的基础上,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谁与谁比?哪个多,哪个少?11只白兔可以分成哪两部分?从 11只里去掉哪一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很快达成共识:白兔可以分成两部分,即与黑兔同样多的部分和比黑兔多的部分,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应该列式为“11-6=5(只)”。合作学习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并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
四、适时评价,拓宽思维
适时评价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是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新颖独特的设想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期,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阶段,灵活地运用智力激励中的延迟评价原则,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开展思维活动。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根铁丝恰巧可以围成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若改围一个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应是多少厘?学生的解法多为(6 ×4-4 ×2)÷2=8(厘米)。教师在肯定这种解法的基础上,鼓励他们继续寻找其他的解法。而后学生又思考出两种解法:6×4÷2-4=8(厘米),6×2-4=8(厘米)。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肯定他们的解题思路,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因为长方形、正方形对边相等,解这道题时,只要考虑它的一条长和一条宽就可以了。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列出第四种解法:6+(6-4)=8(厘米)。不难看出,后两种解法解题过程简便,解题方法更有价值。适时地评价学生的解题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五、重视“三说”,完善思维
语言的表达有助于调节思维活动,使其逐步完善。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多角度地进行“说”的训练。
首先说题意。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综合而成的。要理解题意,就必须读题、审题,把数量关系从具体的情节中分离出来,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加深对题目的理解。训练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句的意思,使其具体化、通俗化,充分明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其次说思路,就是训练学生用完整的文字有条理、有根据地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說出来,促使思维方法得到巩固和稳定。
再次说算式,就是训练学生在解题后,说出列式的依据,可以讲算式中具体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也可以说某一个算式所隐含的算理。例如,一队有62人,二队的人数是一队的2倍,两队共有多少人?学生列式为62+(62 × 2)=184(人)。这时,教师追问:“62”在原来的题目里表示什么?为什么“62”用了两次?这样的追问既沟通了抽象算式与具体情景之间的联系,也加深了学生对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理解,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责任编辑:周玉梅 陶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