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自1925年发表至今93年中,各界众说纷纭。本文先梳理了四种代表性观点:父亲的舐犊之情、儿子的愧疚之情、女性意识、生命意识。接着,借助孙绍振先生提出的显性层次、意脉层次、文体层次等三个层次进行文本解读。最后,提出《背影》教学价值选择的原则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背影 文本解读 教学价值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的名篇,除在上世纪50-70年代因受政治影响而被逐出教材外,自1930年至今一直被选为各类语文教材的重要教学篇目,可谓经久不衰。新世纪以来,更是引发了巨大的争论,在众说纷纭之下如何正确解读《背影》并确定其教学价值呢?
一.《背影》的文本解读
《背影》自1925年发表以来,针对其主题的解读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父亲的舐犊之情、儿子的愧疚之情、女性意识和生命意识。其中,父亲的舐犊之情和儿子的愧疚之情是普遍共识,女性意识和生命意识皆是一家之言。根据孙绍振先生提出的三个文本解读层次,即显性层次、意脉层次、文体层次,我将父亲的舐犊之情定为显性层次,将儿子的愧疚之情,具体地说是儿子从厌烦抵触到感动愧疚的情感变化定为意脉层次,最后从选材、结构、语言、细节等方面来分析文体层次。
(一)各界的多元解读
1.父亲的舐犊之情。早在《背影》选入教材之初,中国语文教育的缔造者叶圣陶先生就明言:“这篇的主旨是什么呢?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1]父爱浓浓,的确是我们初读《背影》的普遍感受,也成了《背影》教学的主旋律。
2.儿子的愧疚之情。随着《背影》的教学和解读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作家、学者、教师等意识到《背影》的主题不是浅表的浓浓父爱,更深层的是儿子的愧疚忏悔之情。2001年,作家段崇轩说:“这篇散文的深层内涵,在于表现朱自清对父亲的理解和认识,在难以忘怀的父亲‘背影中感受到了父亲那坚忍不拔的生存精神和踏踏实实的人生态度,传达出作者对父亲的一种怀念、自责和忏悔。”[2]2009年,王荣生教授批评广大语文教师在教《背影》一文时,都“聚焦于‘父爱这个主题上”[3],而没有注意到散文抒发的是作者的情感这一文体特点。换言之,王荣生教授也主张将《背影》聚焦于儿子的情感上。2014年,李华平教授批评韩军老师的《背影》教学,指出:“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基础上,相机教给学生现当代散文的特点——重在表达‘我之心,如《背影》重在表达“我”对父亲的忏悔。”[4]李华平教授也主张将《背影》的主题解读为儿子的愧疚忏悔之情。
3.女性意识。2001年,蒋济永教授在《〈背影〉里的“背影”解读》一文中写道:“从朱自清为之深深感动的父亲的背影来看,作者内心深处需要的是母亲般的关爱,换言之,朱自清以“背影”为题,表现了一个男人背后(背影)的另一面——女性或女性特质,将父亲的意象女性化,这充分体现了作家潜意识里的女性意识和需要。”[5]蒋济永教授从女性批评的角度来观照“背影”,从朱自清的创作心理出发,认为朱自清选择背影这一女性化的视角是由于其潜意识里的女性意识和女性需要。
4.生命意识。2012年,特级教师韩军发表《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背影〉新解码》指出:“这种感觉,更如“背影”之“影子”闪过,匆匆促促,虚幻短暂。这恐怕就是朱自清《背影》的真正主旨!”[6]韩老师将《背影》上升至生命主题的高度,认为《背影》的真正主旨是“生之脆弱、生之短暂、死亡意识”。
(二)我的解读
孙绍振先生认为经典文本的解读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层次:显性层次、意脉层次、文体层次。借助这个框架,我们能逐层深入《背影》的内核。我将父亲的舐犊之情定为显性层次,将儿子的愧疚之情,具体地说是儿子从厌烦抵触到感动愧疚的情感变化定为意脉层次,最后从选材、结构、语言、细节等方面来分析文体层次。
1.显性层次。显性层次是一望而知的层次,即所有学生都能读出来的层次。就《背影》而言,我们读第一遍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即上文所提的普遍共识:父亲的舐犊之情。那么,课文主要是哪里给我们这么直观的感受呢?就是父亲笨拙艰难地买橘子那一段。这些都是学生一望而知的显性层次,教师无需多讲。孙绍振先生说:“教师应该有一种自觉,即从学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无知,甚至再望也还是无知。”[7]一望无知的层次是什么?就是文本潜在的意脉层次,这才是教师要启发学生进一步领悟的。
2.意脉层次。意脉层次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什么是意脉?我认为,就是作者思想感情演变的脉络。散文是抒情的,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作者情感的变化。抓住作者情感变化这一线索,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从厌烦抵触到感动愧疚的转变。这个转折点在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折呢?解读文本时我们离不开基于文本的“知人论世”。联系本文的创作背景,我们知道朱自清和他的父亲之间是有很深的隔阂的。正是在这种隔阂之下,当时的朱自清(故事发生时)对父亲是厌烦抵触的。也正是因为有这种隔阂,现在的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才更加愧疚忏悔。这也是上文提及的“父亲的舐犊之情”后更深的一层——“儿子的愧疚之情”。
3.文体层次。我们知道,《背影》是一篇抒情散文,在选材、结构、语言、细节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文体特点和独特价值。在选材上,选择父亲的背影这一独特视角来表达父亲的爱、儿子的愧疚以及父子之间的隔阂十分微妙贴切;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时空回环。以“背影”起笔点题,又以“背影”收笔照应。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构成了“现在——过去——现在”的时空回环;在语言上,语言简净素朴、饱含情感。《背影》不像朱自清的其它抒情散文那样渲染、排比、比喻,而是运用了白描,朴素细致,以此来抒发这对有隔阂的父子间的爱,用最平淡的文字书写最真挚的感情,更能打动人;在细节上,父亲买橘一段的细节描写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服饰描写和动作描寫。
二.《背影》教学价值的确定
通过上文的梳理,我们知道《背影》主题解读有四大观点:父亲的舐犊之情、儿子的愧疚之情、女性意识和生命意识。我将《背影》分为三层次解读:将父亲的舐犊之情定为显性层次;将儿子的愧疚之情,具体地说是儿子从厌烦抵触到感动愧疚的情感变化定为意脉层次;最后从选材、结构、语言、细节等方面来分析文体层次。这些是否都能成为教学价值呢?《背影》的教学价值到底该如何确定?
(一)应选取社会普遍认可的、达成共识的观点。语文教学价值应该取社会普遍认可的、达成共识的观点。郑桂华教授指出:“语文教材解读有别于学术研究,前者应基于社会普遍认可的公共知识,着眼于向学生传授理解文章的基本思路——即常识、常情和常理;后者基于个体研究者的个人理解,着眼于提出新发现——即求新、求异,自然可大胆假设,只要成一家之言并持之有故即可。因此,從中学语文教学价值的出发点看,还是应该抓住《背影》最本质的内涵,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感念之情。”[8]女性意识说和生命意识说只是一种学术观点、一家之言,并非社会普遍认可的观点,不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价值。父亲的舐犊之情和儿子的愧疚之情是每个读者的共鸣,这才是《背影》的教学价值。需要指出的是,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宽泛的、浅层的父爱上,正如上文指出的,要从显性层次的父爱上深入到意脉层次的儿子的情感变化,深入体会儿子的感念、愧疚、自责、忏悔的情感。
(二)要突出文体价值。语文教学价值要突出文体价值。郑桂华教授直言:“鲜明的文体文有利于通过学习一篇文章,使学生明白一类文章的特点一种写作技能的好处。散文,一般要选材典型、情景交融,立意有旨趣,表达手法鲜明。”[9]上文已述的文体层次认为《背影》有四大文体教学价值:选材、结构、语言、细节。其中,背影的独特视角、简净深情的语言、父亲买橘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可把《背影》当作写作的例文,教学生如何写人叙事、如何写好细节、如何写出情感变化等。
(三)要依托课标、教材和学情。语文教学价值要根据课标、单元导语、课后习题、学生学情等来确定。《背影》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学习不同类型的散文,学习目标有三:1.鉴赏语言;2.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3.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课后习题也是围绕语言和情感这两个方面来设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7-9年级的学段目标是:品味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领会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并说出自己的体验,了解散文这个文学样式。从学生的学情来看,初二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应该抓住《背影》的父子情春风化雨地对其进行亲情教育。从学生的能力和心理来看,也不宜向学生解读《背影》的女性意识和生命死亡意识。
三.结论
语文教学价值应选取社会普遍认可的观点,关注文体价值,依托课标、教材和学生学情等综合确定。因此,《背影》的教学价值可从情感和语言两个维度来确定:1.让学生领会父子深情,即父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愧疚之情,以及儿子的情感变化,并说出自己的体验。2.让学生鉴赏评价本文饱含深情、简净素朴的语言,学习选材和细节描写等。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从阅读和写作这两个维度展开。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5-6.
[2]段崇轩.走近父亲[J].语文教学通讯.2001(17),24.
[3]王荣生.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J].语文学习.2009(9),24.
[4]李华平.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4(10),10.
[5]蒋济永.《背影》里的“背影”解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1),236.
[6]韩军.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背影》新解码(上)[J].语文教学通讯,2012(1),44.
[7]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6.
[8][9]郑桂华.经典作品与经典课文——《背影》的语文教学价值解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6),76-84.
(作者介绍:李菁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17级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