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兰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运用有关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思考、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那么怎样上好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呢?本文主要从心理健康课程的特殊性、以及作为一堂课的教学主题目标、教学活动环节、教学实践过程、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教师 学生 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297-01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所以,在此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其特殊的意义。
那么怎样上好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呢?为此,通过我自身的实践思考,结合《纲要》内容,谈一点我对心理课堂的的想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一堂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首先作为一堂课,一方面它需要遵循课堂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它要求运用有关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思考、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1]。
因此,在心理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这就要求,在课堂的活动环节设置上,需要有教师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做支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深入的参与投入,设置情境,师生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体验反映,及时适当的引导反馈,通过课堂师生团体的交互作用,促进彼此的良好适应与发展;而教师的一言一行在贯穿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时,不仅体现着教师的个人素养,也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良好关系、学生的学习效果、健康情绪、个性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
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一堂课”的概念,它是一个心理教师人生的自我修行。上好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要求自身不断提高修养和专业学识,积累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把知识和经验陶冶熔铸在人格中,才能升华出心灵的力量,在课堂中形成良好的人际交互作用,达到彼此心灵的成长。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堂课”
1.教学主题目标的设置
《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目标,应从着重解决问题,消除痛苦,转变为着重帮助学生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关注人的潜能。在课堂主题的设置上,更多的运用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作用,而不是消极的暗示作用,使课堂更具正向性与导向性。
另外,在课程主题目标的选择上,还应从学校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我们应该思考,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价值在哪里,课堂能为学生带来什么,能给学生什么样的感受,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具体性。
2.教学活动环节的设置
如果说一堂课的教学主题目标是这堂课的灵魂,那么教学活动环节的设置则是它的骨架,是整堂课的核心。好的活动内容的选取与设计是心理活动课的重中之重,环节设置要避免过于复杂,思路简单清晰[2]。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包括导入活动环节,主题授课环节,总结升华环节和课后拓展环节。围绕教学课程主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更有利于课堂的展开。同时,遵循《纲要》要求,课堂以活动为主,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注重课堂内容的多样化、生动化,更要注重其科学性、有效性。
3.教学实践过程的设置
社会心理学曾经做过一项基础研究,人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影响另外一个人?结论是:不是在于一个人怎么讲,而是在于围绕这个话题对方想知道什么。[3]在教学的实践过程,如果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事先设置的教案进行,这无异于等同另一种形式的说教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重要的本质目标,是在于对人的关注。只有走进了“人”心里的课堂,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对自己在心理课堂上的角色要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师要营造良好安全温馨的课堂环境,不仅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关系上,学生与课堂活动的连接上,也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同伴的交流互动上。建立尊重、平等、信任、真诚、民主,互助、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
通过多种形式活动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引发自我思考,帮助学生感受心理的变化,在体验中学习。鼓励学生彼此的交流分享,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做到灵活民主的评价。课堂讨论分享中,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理解,得出合理的见解,拓展思维。每一个人都是独立不同的,在彼此分享感受的同时,也是一个共情与内化的过程。通过课堂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彼此在分享交往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课堂的情绪情感变化,并以此灵活合理的调节课堂活动流程,重要的是,课堂中师生彼此之间的情感互动与支持关怀。
4.教学效果的评估设置
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出发点的归宿,让我们可以理解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师生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进一步改进课程。可通过学生课后拓展作业的开展、学生课后行为的观察、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及听课教师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評定。
心理健康教育课既是一堂普通的课,又是一堂特殊的课,只有学生感受、体验、思考和感悟了,课堂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这是一个自助参与、自我发现、自我教育的特殊过程。怎样上好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教师认真对待,不断求知、不断完善自我、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感悟成长。
参考文献:
[1]马璇.心理活动课的“三走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5).
[2]宁苗苗.心理活动课是什么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1).
[3]张志刚.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进一步上好学校心理辅导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9).
[4]阳志平等.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