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120-01
品社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健全人格,就成了品社课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是一名小学品社老师,教的是一门考查科目,也就是学生眼中的副科。不纳入成绩的科目学生一般是不会重视的,那怎样让学生学有所获呢?于是我考虑在上课的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实行动态管理,注重对上课过程的监管,弱化最后试卷上的结果,只要学生踏踏实实地把每一个过程做好,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这些方面:课前新闻播报,上课纪律,讲课体验,实践活动,特色作业,课后作业,带书情况,知识竞赛,期末成绩,班级服务等。
品社科目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明朝顾宪成曾经说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了培养学生对天下事的关心,我在每节课前都有一个新闻播报,每节课有两位同学为大家播报新闻,把当下发生的新闻事件讲给大家听,让学生从小就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天天新闻播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树立从小就心怀天下的意识。
课堂纪律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必须有一个轻松,和谐,安静的上课环境。我们班有将近六十个学生,应该算是大班额授课。我主要采取上课执勤制,每节课有两位同学负责班级秩序,对于交头接耳,不认真听讲的同学随时给予提醒,最后把他的表现纳入总成绩中。有人说我们中国的教育扼杀孩子的天性,看人家外国的课堂,孩子们可以坐,可以卧,甚至坐在桌子上都是允许的,上课时随时可以打断老师的讲话,孩子们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我想问的是人家一个班十几个孩子这样上课可以,我们五六十个人组成的一个集体,如果也这样,你不妨想像一下,课堂将会是一种什么局面。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有我们的国情,不可能照搬人家的模式。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之下的自由,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大家都能静下心来干好自己的事情,深度地参与到课堂之中。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课上会拿出部分时间让学生来上课,同学们报名很踊跃,有的因为没有被安排上而耿耿于怀。他们模仿老师的样子,上起课来还真是有板有眼,学生听惯了老师的讲课风格,换成学生们身边的“熟人”,学生们感到很是新鲜,听的反而更认真,和小老师配合的更默契。有的学生在某方面甚至能超过老师,这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度钻研教材,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真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品社课的全称是品德与社会,学生的品德要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因此品社课特别注重调查研究和实践,像关于超市购物,环境污染,交通状况,普法宣传等内容,都需要学生亲身去体验,这样才能有切身的感受。在四下的第一单元中,有一节是我做小小普法员,里面有一个内容是模拟法庭,为了让学生学好这一课,我首先制作了课件,把什么是法庭,法庭上都有些什么角色,他们的分工是什么,法庭审判的流程,都一一给学生做了介绍,为了让学生了解模拟法庭的具体操作流程,我找了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的一个模拟法庭的视频,学生看了之后,对于具体的操作程序就非常清楚了。然后每个班成立了多个代表队,队员有队长自己挑选,他们排练的热情都非常高涨,中午利用午休时间自己找场地演练,每个队都有稿子,对于自己的角色,自己的任务都一清二楚。最让人感动的是每个队员像演员背台词那样,认真地准备自己的内容。在展示那天,学生们都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俨然就是在真正的法庭上。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既学到了法律知识,又感受了法律的威严。
为了巩固课上学的内容,学生每个单元学完后我会让他们做一次特色作业,有时候是手抄报,有时候是剪贴画,有时候是一次成果汇报,通过这个形式,让学生对这一段学的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和提升,也起到一个反思的作用。做完后,我会把好的作品选出来,在全班展示,对优秀的进行表彰,对差的进行鞭策,促进整体水平的一个提升。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组织编排能力,都很有帮助。
我还不定期的进行知识竞赛,让学生把所学内容设计成竞赛题,组成一个小题库,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进行竞赛,课堂上生动活泼,紧张有序。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把所学内容烂熟于心,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
我还在品社课上培养学生为班级服务的意识,把品社课的任务都做了明确分工,有负责班级纪律的,有负责特色作业的,有负责知识竞赛的,有负责检查带书的,有管理课前演讲的,有负责课后作业的,每个人都承担着课堂的一项任务,每个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形成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班级风气,老师不用事必躬亲,只要管理好这些小助手就行了。他们在分担老师的任务的同时,更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学生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完成了平时的各项任务,期末考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学生这样一步步走来,锻炼了能力,提升了意识,净化了心灵,这也正符合品社课育人的准则。
作者简介:
杨吉莲:1968.11,女,汉族,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单位: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品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