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情感认同

2018-08-08 10:21杨丽平
读天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学

摘要:思政课教学中注重情感认同,学生对思政课以及师生相互之间的情感认同,一方面教师关爱学生,想学生所想,言学生所言,另一方面学生尊重教师,畅所欲言,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那么“教学相长”才能真正实现。这是解决当前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困境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学;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是师生交流的纽带,学生认同教师认同思政课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教师认同学认同职业才会在授课的过程中更加的又激情,所以情感认同是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的非常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分别探讨,情感认同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 教师情感认同

(一) 教师对职业情感认同

职业认同表示一种特定的情感联系,与一定的职业相联系。具体的涵义是认同主体对认同客体的认可、承认、接受、赞赏,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一致性。

梅贻琦曾说过:“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高校教师是学生发展和高校发展的根本所在。而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的情况直接影响了教师的职业情感体验、职业能力发展、职业角色的转变。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个体自我成长和教师队伍稳定和发展的内驱力,影响着教师对职业发展的期望,影响着教师从业的感受和体验,思政课教师亦是如此,而思政课的教学的特殊性,他是在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更加需要职业情感认同。

(二)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认同

传统意义上,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具有知识的绝对权威性,学生应该是言听计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以前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随着教学的改革,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学生慢慢地参与到了课堂,慢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普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更多的应该是朋友。作为教师,必须调整心态,转变角色,与时俱进,适应角色的转变。

随着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出现,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多元化。而且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已真正到来。而青年大学生对于互联网平台的使用更加的广泛以及当代大学生们所具有的主体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特质使得现在的知识获取模式也更适合青年大学生的发展和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所以,当务之急,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教师定位中走出来,重新定位。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生不必不如师”。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比如他们的灵活性以及他们的适应性以及他们的多元性,我们应该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情感上认同当代大学生,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新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理论教育,这是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 学生的情感认同

(一) 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

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目前,思政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太苦涩无味。现行教材编写缺乏创新,以理论的书写为主,以一种高高在上式的说教姿态,对于现阶段的学生读起来虽然能看懂但是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没有读下去的动力。二是教材的编写缺乏趣味性,严重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此同时,有些教师授课拘泥于书本的纯理论,用纯理论的语言教学,学生听不懂也不愿意听,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分析、解决不够,使部分同学对思政课不感兴趣,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离自己很远,内容空泛,似乎与自己的知识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

国家能否出版一些可读性更强的思政课读物或者教材,让学生有兴趣去读愿意去读,主动学习知识的效果要比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效果要好很多。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作业,能否布置一些和学生相关性比较强的作业或者当下比较热点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 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情感认同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活动,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使学生学有所成,教师的教至关重要。思政课教师如果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必须具备两个很重要的条件一是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水平二是完美的人格吗品质。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地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雨的云、无水的源、无光的灯,因而是空洞无物的。”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思政课的教学尤其要与时俱进,所以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才能适应当今信息更新的速度,否则教师所教的内容皆是陈旧过时的东西,对学生没有任何吸引力,更谈不上对教师的认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品德感染学生。“教不倦,仁者”。“诲人不倦”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应该把“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豁达乐观的胸怀,勤勉敬业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在学生的认知里,教师之所以称为教师,因为他们有值得学生敬佩的人格和品质,否则难以称之为教师。高尚的人格和人品是作为教师的前提和基础,思政课教师因为要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思政课教师的人格和人品更加重要,所以很多高校对思政课的要求必须是党员是可以理解的。只有具备渊博知识和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才能达到心与心的交流:一方面教师关爱学生,想学生所想,言学生所言,另一方面學生尊重教师,畅所欲言,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那么“教学相长”才能真正实现。

总之,思政课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达到学生对思政课以及师生相互之间的情感认同,这是解决当前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困境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魏淑华,宋广文,张大均.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量表[J].教师教育研究,2016(1).

[2]任志芬.情感认同:思政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11).

[3]胡彩业.浅谈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零陵学院学报,20013(3).

作者简介:

杨丽平,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协和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立德树人”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
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谈高校思政课堂的文化建设
多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学系统的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
试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