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8-08-08 09:29左永军
教育界·中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学改进学习方式

左永军

【摘要】美术教学中涉及科学原理时,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于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提到一些科学原理。实际教学中,科学实验常被现代多媒体技术替代,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是否真的有益于学习、接受和记忆呢?

【关键词】科学与美术;图示与实验;学习方式;教学改进

我曾经给学生上过一堂色彩课,讲到光与色的关系时涉及三棱镜折射实验,我用投影展示了三棱镜折射光线的示意图,发现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于是,在第二个班上这节课时,我从物理实验室借了一个三棱镜,用三棱镜把窗台的日光折射到教室的白墙上,投射出彩虹的效果,这下全班学生没有一个走神的,全都睁大了眼睛,用心观察,辨析彩虹里的色彩。我趁机开始引导学生探究光与色的关系。

从图示到实验,这一小小的改变,前后两个班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这节课后我就时常思考,在美术教学中涉及科学原理时,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我在这一方面也不断摸索和改进,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科学和美术的关系是互为促进的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花园里绽放的两朵绚丽的花。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与科学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了美术的发展,而美术设计的前瞻也不断向科技提出新的要求。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现推动美术的发展。1666年,牛顿进行了著名的棱镜色散实验,科学界发现了光与色的秘密,这一发现就像石子入水引起的涟漪,推动了各项研究的展开,新的关于光和色的实验与理论不断出现。一百年后,英国医生托马斯·杨①和德国生理学家亥姆霍兹②研究了光谱中的三原色和补色原理。二百年后,法国的画家们开始表现光和色,诞生了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绘画③,开创了西方绘画的新领域。

另一方面,美術超前的设计也向科技提出新的要求。1851年英国博览会上,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设计了一款名为“水晶宫”④的展览大厅,科技界迅速回应这一挑战,攻克技术难关,革新生产方式,最终在建筑界树立了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

二、科学原理在美术教学中时常出现

由于美术与科学的联系,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提到一些科学原理,通过科学原理的讲解才能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1.小孔成像揭示摄影原理

随着拍照器材的普及和学生社团中摄影爱好者的增多,向学生讲解相机原理也是美术老师经常要碰到的教学内容。最初级的相机原理就是小孔成像原理,后来再复杂的相机都是在小孔成像的原理下增加了许多辅助功能。

小孔成像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学原理,当一根点燃的蜡烛立在一个前端有小洞的密闭圆筒前,观察者可以在圆筒后端的半透明膜上看到一个倒立的火苗。蜡烛与小孔的距离或远或近,半透明膜上倒立的火苗也随之变小变大。这就可以解释相机成像和变焦镜头的原理。

2.动画效果与视觉暂留原理

大多数人都知道电影胶片是一张张静态的画面,连续播放时,画面上的人就动了起来。视觉暂留现象是电影、动画产生的科学原理。每秒24帧拍摄播放看到的动作是连贯的,少于24张/秒就会产生动作僵硬和机械感。这是因为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视神经的反应速度需时二十四分之一秒,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

以上两个原理就是科学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但在具体教学时,老师会采用何种教学法来说明美术学科中涉及的科学原理呢?

三、现在教学中科学实验常被现代多媒体技术替代

1.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教学渠道,增加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从实用来看,有其进步的意义,一些原来无法在课堂内呈现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比如世界各地的建筑遗迹、历史纪录片等等。但有些本来可以在课堂上直观呈现的内容,也渐渐地被多媒体教学替代。比如视觉暂留原理,老师可以选择网上搜集一组动画原图,通过连续播放给学生讲解什么是视觉暂留;也可以画几页手翻页动画,通过快速翻动给学生展示。在备课过程中,显然前者要省力得多,而且百分之百成功。而后者却要花费一些精力去逐页手绘,课堂演示时还不一定完美。显然大多数老师更倾向于选择前者。用多媒体技术替代现场实际操作实验,保证了实验成功率,解放了老师,简化了教学,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是否真的有益于学习、接受和记忆呢?

2.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实例比较

例如美术教学中有一个视觉对比现象。两块同样灰度的色块,放在黑底上看起来比放在白底上要亮一些。要向学生说明展示这个现象,我们有两种选择:第一种,直接从网上找到相关的图片,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将图片投影展示给学生看,由教师告知学生,图中两个小方块的灰度其实是一样的。附图1:

图1 灰度对比图 (网络图)

第二种,教师现场实物演示给学生看。第一步,将两块同样灰度的卡纸,一块放在黑色底板上,一块放在白色地板上,让学生观察灰色卡纸产生的明度差别。第二步,将两块灰卡从底板移动一下,并置在一起,请学生观察,其实它们的灰度是一样的。附图2、图3:

图2 灰度对比实验第一步

图3 灰度对比实验第二步

这两种教学设计哪个更好一点呢?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

四、从心理学角度如何看待多媒体教学替代实验教学

1.学习的方式:主动发现

“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应是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即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式。”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过程,其区别在于发现学习比接受学习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1]

在灰卡对比实验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种教学设计中,仅靠多媒体投影一张图,然后老师口述:“中间两个长方形的灰度一致”,是无法让人信服的,因为中间两个灰卡深浅一致这个现象并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而是听说的。学生出于对老师权威的信任,会相信这个结论,但终究没有眼见为实,心存疑惑。第二种教学设计中,学生眼见两个灰卡在黑白底色上呈现出明显的深浅差异,但将两个灰卡并置在一起时,却是同等的灰色。这是一个新鲜的体验,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这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学习的动机:兴趣

“兴趣是内部动机的一种表现形式。学习者在从事其感兴趣的学习任务时,会体验到相当积极的情感,比如愉快、兴奋和喜爱等。心理学家将兴趣分为情景兴趣和个人兴趣两种,老师在导入阶段设置的学习形式,就是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行为。”[2]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好的教师会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后,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让兴趣产生的根源就是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灰卡比对实验中,当学生看见两个有明显色差的灰卡竟然是一样的,必然会产生好奇,为什么会这样?此时,就会产生思考或者亲自验证的后续行为,这就已经开始主动求知、主动学习了。

所以,省力而有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有趣的实验在教学中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3.学习的效果:记忆

经常有毕业很久的学生回校看望老师时提及当年的课堂,会问老师是否还记得当年课上闹过的笑话,老师往往哑然。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为什么传授的知识早已忘记,而课堂上的趣事历经十年却还记得?这就与人的记忆有关。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迄今为止,人类对于自己大脑的了解还只有一小部分。但是,我们有一个常识,自己亲历的事情总是比听说的事情记得长久。例如看过的一场战争电影和自己经历过的那场战斗,电影会很快忘记,而战斗会一直记得。课堂上亦是如此,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上的知识大部分都是听说的,而课堂上的趣事却是亲历的。那么教师就要学会利用这一点,在教学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多亲历一些,比如現场动手做一个科学小实验,而非只是投影展示一下实验的照片,这样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记忆,在学习中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回归科学精神,探究美术课堂科学小实验改进方法

1.由于课堂小实验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信息接纳和理解记忆都有明显的优势,故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怕麻烦,多动脑子,设计教学小实验,多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

2.课堂教学改进案例:圆形的透视原理

透视是因人眼球生理结构而产生的一种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现象。在中学阶段讲解圆形透视教学中,老师一般采用画图讲解的方法:先画一个正方形,通过辅助线在正方形里画一个圆,然后画一个水平放置的正方形,依靠辅助线找出一个椭圆,这就是圆形的透视图。附图4:

图4 圆形透视图

但是,在一位美术特级教师的课堂上,这个图示讲解变成了一个科学小实验,实验很简单,且教学效果很好。

老师先在卡纸上画出正方形和圆,事先裁切正方形的三个边,演示时将中间的正方形推到,呈水平状,请学生观察正方形边框和圆的透视变化。附图5:

图5 圆形透视实验

在这个教学改进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推到正方形之后的透视变化,从老师告知学生变成了学生自己用眼睛观察,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直接经验的获得,是主动发现学习。显然,后者的学习过程更加引人入胜,令学生易于理解且经久不忘。

六、课堂科学小实验给教学带来改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实践和总结,我发现利用科学小实验可以给美术课堂带来以下几点有益的促进:

1.直观性——看

现场的操作实验,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亲眼目睹。视觉经验的直接获取能够给学生留下更深的感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操作性——做

有的科学小实验还可以由学生操作,比如,小孔成像的实验就可以请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参与的实验学生会有切身的感受。

3.试错性——思

只要是实验,就必定伴随着失败,就算在课堂实验中失败了,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失败的经验也是经验。通过失败的实验可以去怀疑原理是否正确,也可以反思是否自己操作不够严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和反思精神都是不错的尝试。

4.体验性——情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发现的兴奋、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不甘。这都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体验,老师应该因势利导,培养学生不骄不馁、积极探究及严密思考的内在品质。

综上所述,当在美术课堂上遇到科学问题时,老师不妨设计一些小实验来说明科学原理,从老师角度来看,虽然准备教学要费事一些,但是教学过程变得直观简洁,更容易说明问题;从学生角度来看,课堂实验具有趣味性,喜闻乐见,易于理解,便于记忆;从课堂效果来看,是一种事半功倍,可以有效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法。

注释:

①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1829),英国医生、物理学家。他提出色觉取决于眼睛里的三种不同的神经,分别感觉红、绿、紫色。后来亥姆霍兹对此理论进行了改进。 1801年他所做的双缝干涉实验,证明光以波动形式存在。

②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发明家。1847年出版了《力量的保存》一书,阐明了能量守恒的原理,他的两部著作《作为乐理的生理学基础的音调感受的研究》《生理光学手册》,对后世影响很大。

③印象派绘画是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受现代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代表人物有莫奈、雷诺阿、德加等。

④水晶宫是专为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而设计建造的一座展览馆。由英国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按照当时建造植物园温室和铁路站棚的方式设计,框架为铁结构,外墙和屋面均为玻璃,整个建筑通体透明,宽敞明亮,故被誉为“水晶宫”。

【参考文献】

[1]王友智.学习心理学[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159-166.

[2] 珍妮·埃利斯·奥姆罗德.教育心理学 [M].龚少英,主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425-426.

[3] 中国心理学会编. 2012—2013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R].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4] 尹少淳.初中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雷·斯潘根贝格,戴安娜·莫泽.科学的旅程[M].郭奕玲,陈蓉霞,沈慧君,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教学改进学习方式
小习题大命题
MOOC参与的安全实验课程教学改进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微电子工艺原理》课程的教学改进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浅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