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斌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民医院骨科,山东临沂 273300
在临床治疗中,下肢骨折为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原因为高能量损伤,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正常生活[1]。为研究分析髓内固定系统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效果,选取该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20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20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100例,均充分知情同意,排除精神障碍及免疫功能底下的患者,均闭合性骨折。对照组中,年龄范围为 15~86 岁,平均年龄为(43.21±3.43)岁,42例患者为女性,男性患者为58例,38例患者为交通事故伤,27例患者为高处坠落伤,16例患者为重物压伤,19例患者为跌伤。实验中,年龄范围为16~87 岁,平均年龄为(42.32±3.98)岁,43 例患者为女性,男性患者为57例,39例患者为交通事故伤,26例患者为高处坠落伤,17例患者为重物压伤,18例患者为跌伤。
进行手术前,两组患者均进行石膏外固定及急诊清创等治疗,拍摄X线片,进行初步测量患者的骨折肢体长度[2]。对照组进行髓外固定,实验组固定方式为髓内固定,取侧卧位,患肢在上,硬膜外麻醉,进行骨折复位后,可应用复位器进行临时固定,开口,小切口切开骨折断端复位,进行顺行扩髓操作,根据患者实际骨折情况,安装主钉位置并装入,旋动螺旋加压手柄,插入固定杆,常规关闭切口[3]。
比较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功能恢复优良率、生活质量、平均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临床指标。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分别为(76.32±12.18)分与(65.52±11.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60.30±9.20)分显著低于实验组评分为(76.88±10.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社会功能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物质生活 总分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77.42±15.12 63.22±12.93 4.124 76.32±12.18 65.52±11.93 4.235 79.54±14.12 70.24±13.22 3.262 73.23±11.43 60.26±10.42 5.347 76.88±10.90 60.30±9.20 4.581<0.05
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20.12±1.88)周,实验组平均愈合时间为(23.88±1.3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与 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2。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下肢骨折为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由于解剖结构较为特别,主要原因为高能量损伤,为发生骨折概率最高的部位[4]。
下肢软组织较少,血供情况并不理想,发生骨折后,病情较为复杂,预后效果并不理想,治疗相对较难。临床治疗中,传统的下肢骨折治疗原则为单纯机械稳定,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医疗理念的跟新,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生物学固定[5]。髓外固定钉板固定易对患者骨膜造成损伤,恢复速度较慢,安全性较低,易发生并发症,影响预后效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整体疗效。相关研究表明,髓内固定系统治疗下肢骨折可显著提高抗弯曲能力,使骨折端均匀承受压力,固定效果良好,尽早进行相关的肢体功能训练,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相关关节功能,安全性较高[6],避免产生剪等有害应力发生,保证治疗效果。在该次研究中,经过对应的治疗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60.30±9.20)分显著低于实验组,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20.12±1.88)周,实验组平均愈合时间为(23.88±1.32)周,实验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4.0%,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与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得,下肢骨折中应用髓内固定系统固定效果显著,保证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综上所述,髓内固定系统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尽快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缩短愈合时间,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