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广大 王月昊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文化活动和教育实践形成的特定文化,体现着校园深层的文化积淀和特殊的文化氛围。近年来,“互联网+”模式发展迅速,华北理工大学以搬迁新校区为契机,提出创建“双一流”高校的建设目标,更加注重校园文化的创新与建设。在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理念的引导下,利用覆盖全校的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打造促进本校学生创业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双创”校园文化。本文针对性地提出构建网络协同机制、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全景式、多层次创新创业平台、明确创新创业学分要求等四条途经。
关键词:互联网+双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底蕴、人文素养、精神理念汇聚成的精神财富,也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更对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校园文化传统的发展模式显得疲惫、动力不足。面对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模式的蓬勃兴起,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其与传统校园文化相结合;以华北理工大学整体搬迁曹妃甸新校区为契机,在互联网全校覆盖的情况下,探索“互联网+双创”校园文化建设新途径,切实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
一、传统校园文化创新发展面临的困境
1.传统校园文化创新发展传播途径单一,覆盖面小。
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之间、不同工作部门之间全面覆盖和共同参与,而不是各自为营。其校园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是对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模式和宗旨的传播,其建设需要全校师生共同的参与,从而达到互相传播、吸收、认可和传承的效果。[1]
校园文化传统传播方式是书写板报、悬挂条幅、张贴大字报、校园广播,但由于现代校园空间大,传统传播方式也只能进行区域间的进行传播并不能起到全校覆盖的效果,并且创新度、新颖度不足,无法增加学生的关注度,导致文化交流互动减少,无法真正的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认可和发展。
2.传统校园文化创新发展模式陈旧,吸引力不足,渗透力小。
校园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老师们的课堂讲授的途径进行传播,通过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使学术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慢慢地让学生们接受、学习并渗透到学生们的思想中去。由于覆盖面的减少,新颖度的缺乏,加上学生们容易被互联网中各种低俗媚俗的新闻事物所吸引,对文化传统方式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更加减少了学生们学习文化的兴趣,同时导致学生们创新创业兴趣不足。
3.传统校园文化创新发展建设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性连贯性。
高校的校园文化创新传播发展需要健全的机制,各级部门,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形成合力,相互配合,协作发展。目前我校教学与学生事务部门之间工作相互脱离,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动力不足,渐渐有一种孤岛态势呈现。[2]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需要充分调动起高校师生之间,各部门之间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互联网技术,形成文化创新发展新合力。同时,校训是高校文化的综合体现也是极具特色的体现,高校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理解校训宗旨含义,文化创新发展应与校训含义相结合,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空有口号,而无内涵。
二、互联网+双创模式对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影响
1.文化创新发展新阵地的开拓,覆盖面更广,文化发展影响力更大。
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网民中第一互联网使用群体为学生,其中微信、QQ等新兴媒体使用率分别达到84.3%、65.8%,微博使用率持续达到回升[3]。根据校园走访调查显示,学生们几乎每人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每天在任何时刻可以利用手机或者电脑进行上网。强大的互联网阵营在学校兴起发展,对于学校发展文化创新和创业引导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日常互联网技术传播,将更加促进校园文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传播与创新。
2.“互联网+”对于文化传播更迅速,发展更加创新。
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处理,对于校园文化的传播将更加及时快捷,传播渠道的创新和多样化,将更加吸引师生关注。以往利用彩喷展板、条幅大字报等传统宣传方式,需经过长时间的设计制作,耗费时间人力物力且宣传效果并不好。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宣传,对文字内容进行编排后发布,瞬间传遍各个角落,具有高效便捷性。网络化的传播,无论是在校师生还是已经毕业的或者退休的师生,都可随时随地接收校园文化,并且对其吸收传播。通过对不同的社会信息和其他高校动态模式的关注,对本校文化创新发展,更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微信、微博、QQ和其他APP等媒体对学校特点、亮点的宣传,可以加入相关链接最大程度上扩充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建设校园文化传播特色公众号通过对于本校的校训校史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也将更加具有推助作用,从而也将形成本校特色文化数据库。
3.“互联网+”对于创业创新文化发展渗透性更强。
传统的文化宣传,技术创新、学生创业相对比较封闭和局限,通过互联网宣传,一方面对于学生创业可以更快的找到合作资源,加快创业步伐;另一方面,互联网传播的广泛性,渠道的多样性,信息的丰富性,也将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并且,各种就业网站,各种招聘信息,也在网上同步传播,促使学生毕业时更方便的找到就业岗位,而不再局限于学校举办的招聘会,选择将更加多样化。创业就业通过互联网培训将更加省时省力,通过留言,评论,不仅对本校师生在文化交流时具有很好的互动作用,同时对了解社会上需求人才能力素养更有一个全面的把握。通过各种反馈,及时调整本校文化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将更好促进本校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人才的创业与就业注入活力。
三、“互联网+双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构建网络协同机制。
“互联网+双创”模式的推行,需要现实制度保障与多个机构的协调、参与。首先要明確组织实施机构,由就业处牵头,党委、团委、教务处以及二级学院相配合,各个部门明确分工;其次要组建以专职教师为主导、兼职教师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同时成立多样的创新创业培训班。目前我校开设有“创青春”创业培训班,每学期培训人员比较少,培训时间比较短,涵盖面较小,应进行多开或扩招等,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发展。再次要依托网络技术,吸取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培养的先进经验,解决创新创业制度建设、课程设置、平台搭建等具体问题,把创业就业与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相结合,形成高效、便捷、低运作、高收益的创业创新文化。[4]
2.优化创新创业文化培育的课程设置。
我校在修订2016版培养方案时,加强了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但是就目前来看,各专业实施效果并不乐观。为了更好地实现“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可以将创新创业课程分为线上线下双课程。线上课程需要学校引进其他高校名师优秀创新创业课程,各专业老师应引导同学们对相关课程认真筛选,将本专业或本行业的最新动态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同学们在网上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线下课程则主要是在教师课堂讲授中,尽量引导学生打开创业与创新思维,启迪学生;形成一个教务评估机制,引导师生形成创新创业合力。
3.构建全景式、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平台。
我校現有大学生实验实践中心,以升创新基地等,但是参与学生人数较少,利用率不高。学校应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开放程度,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还要建立专门的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生创业园,将大学科技园建成学生创新的孵化载体,将大学生创业园建成学生创业的主要平台,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基本的办公条件,并为其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建立创业研究院,定期召开研讨会、培训会等。经过校园调查,学生们更希望成立专门的QQ创新创业公众号和专门的创新创业APP。通过构建学生们希望的创新创业平台,充分调动起同学积极性,从而推动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
4.明确创新创业学分要求。
为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创新发展,学校应该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创新创业课程相应学分要求。对于在创新创业训练比赛中获得较高奖次的可以冲抵学生相应课程学分,同时经过专家组评选出来的,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学校应采取措施帮助项目组同学将创业项目付诸实践,从而促进一个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
利用“互联网+双创”育人模式,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传统发展的基础上,融入互联网技术,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培养出社会所急需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我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原创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我校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韩慧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8(05):112-113.
[2]李娜,卫凤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J].课程教育究,2017(42):22.
[3]数据来源: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4]律明.“互联网+”时代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2):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