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辉
(河南省宜阳县中医院内科,河南 宜阳 471600)
慢性心力衰竭 ( 简称心衰)指由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变化,导致心室泵血和( 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1]。现代医学对心衰治疗理念和手段不断进步,但中药因其在稳定病情、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仍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衰的治疗中[2]。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共103例,均为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男21例、女35例;年龄45~76岁,平均65.2岁; 病程3~19年,平均9.7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8例,肺源性心脏病12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高血压病心脏病及心肌病等3例;心功能NYHA分级为心功能Ⅱ级32例,Ⅲ级21例,Ⅳ级3例; 伴原发性高血压22例,糖尿病 6例。对照组47例,男18例、女29例;年龄43~75岁,平均65.6岁, 病程3~18年,平均9.6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5例,肺源性心脏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高血压病心脏病及心肌病等3例;心功能NYHA分级为心功能Ⅱ级28例,Ⅲ级17例,Ⅳ级2例; 伴原发性高血压17 例、糖尿病 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及心功能分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西医诊断标准按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4]。
排除标准:①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等病变导致急性心衰;②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严重脑血管病变、肾衰、恶性肿瘤病变等;③不能良好沟通并配合。
两组均给低脂低纳或糖尿病饮食、适当限水,西医常规利尿、抑制心肌重塑、减轻心脏负荷、强心、必要时抗血小板、稳定血压及血糖对症及支持治疗,药物包括依那普利片或缬沙坦片、呋塞米片、氢氯噻嗪片、螺内酯片、倍他乐克片、地高辛片等。
治疗组加用参附益心汤治疗。药用黄芪30g,红参6g,制附子10g,桂枝9g,葶苈子10g,泽泻12g,茯苓12g,五加皮12g,川芎12g。丹参15g,桃仁12g,五味子10g,牛膝30g,炙甘草15g。兼气虚加山药30g,白术15g;阳虚甚重用附子20g(先煎30min),肉桂15g;血瘀甚加红花10g,川芎12g。日1剂,水煎服,服15剂为一疗程,治疗2~4个疗程。
观察用药2个疗程后临床疗效、心脏彩超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清NT-proBNP。
用SPSS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显效:胸闷、水肿等症状明显缓解、心功能恢复至2级以上。有效:胸闷、水肿等症状好转、心功能恢复至1级以上。无效: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无好转,心功能无改善甚至病情恶化。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心脏彩超LVEDd、LVEF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心脏彩超LVEDd、LVEF指标比较 ()
表2 两组心脏彩超LVEDd、LVEF指标比较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LVEDd(mL) LVEF(%)治疗组 56 治疗前 143.64±6.45 36.46±3.35治疗后 115.11±8.87*△ 46.43±3.33*△对照组 47 治疗前 142.64±7.36 36.79±3.46治疗后 119.68±9.77* 42.64±3.55*
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指标比较 (ng/L,)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指标比较 (ng/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6 1394.30±72.68 466.54±25.18*△对照组 47 1392.85±67.20 791.43±31.62*
治疗组出现轻微腹泻2例,呕恶1例,能自行缓解;对照组有轻度面红、头痛2例,干咳3例,继续用药后自行消失,均未影响治疗。两组均无出血病、心肌梗死例及死亡病例。
中医传统文献中无“心力衰竭”名称,相关临床表现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 “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能卧,烦而躁,其人阴肿”等。《金匮要略》记载: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心脏门》首次提出“心衰”一词“心衰则伏”。清代程文囿《医述》记载“心主脉,爪甲色不华,则心衰矣”。根据心衰的临床特征属中医“喘证”、“心悸”、“怔忡”、“心痹”、“心水”、“水肿”等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 心气亏虚为其发病之本。心衰病机可用“ 虚”、“ 瘀”、“ 水”概括, 益气、活血、利水为心衰的治疗大法。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治疗生活质量, 更重要的是防止和延缓心室重构的发展, 从而维持心功能, 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西医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 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事件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AMI) 、重症心肌炎所致的心肌损伤与坏死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醒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两者的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衰的基础[5-6],可改善预后。
参附益心汤方中黄芪、红参利水消肿、健脾益气,制附子、桂枝助阳通痹、温养心脉,葶苈子、泽泻、茯苓、五加皮利水渗湿,川芎、丹参、桃仁活血化瘀,牛膝活血兼利水,五味子养心滋阴。黄芪“能补五脏诸虚,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为皮肤腠理开阖之总司”,黄芪注射液可以增加冠脉血流,可以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减慢心率,纠正心衰[7]。人参可提高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和冠脉血流量,双向调节血压。附子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尤其在心脏功能不全时该作用更为显著,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收缩幅度和加快频率的作用,附子提取物对动物缺氧和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附子注射液能提高缺血心脏做功效率和增加心肌血液灌流,增加缺血心肌的供氧供能,从而改善心肌氧的供求平衡及减少了因缺氧引起心率失常的发生,有利于改善循环系统机能病理状态与临床症状。葶苈子能使心收缩加强,使心率减慢,心传导阻滞,对衰竭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川芎可以增加心机收缩力,使心率变慢,是一种新的“钙拮抗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的血氧供应和降低心肌的耗氧量。丹参可以使心输出量增加,使冠脉扩张,冠脉流量增加,有增加微循环血流的作用,有利于局部组织微循环的血液灌流及侧枝循环的建立,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凝血功能、促进纤溶活性,对体外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五味子有强心作用,可加强心收缩力,增加血管张力,具有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对高度循环衰竭而致动脉压降低者有良好效果。黄芪、红参、制附子、桂枝、葶苈子均有强心作用,泽泻、茯苓、五加皮、葶苈子均有利尿作用,川芎、丹参、桃仁、黄芪、党参均有利尿作用[8]。诸药合用,温通心脉利水平喘、活血化瘀,既有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又符合现代研究结果。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改善LVEDV、LVEF及NT-proBNP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