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其大者,文化育人

2018-08-04 03:12编辑张艺芳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德兰荆州楹联

编辑_张艺芳

襄阳古城,习氏宗祠的楹联和门神

引子:

以课程延续文化

作为起源于河流的早期文明,印度和中国都拥有千年的文化。但19 世纪中叶,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姆正是通过反复翻阅中国僧人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才发现了古印度的佛教文化中心——那烂陀遗址。

古印度是个不擅长记录历史的国家,没有中国人的文字记录,上千年的佛教遗址很难被发掘。在那烂陀遗址被发掘之前,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印度乡民,几乎对脚下的土地一无所知。有了文字,文化便有了附载之物、可溯的源头。中国擅长记载历史,因而千年文化都可考证,无有中断。当今的文化传承,不仅包括文字记载、文物印证的历史,亦包括延续至今的风俗、礼仪、饮食、服饰、家居、建筑、医药等在内的流动的生活。上期封选关注电影,主编命编辑摘录《被颠覆的中国》一书。杂志印发出来,即刻便有知名中学国际部的语文教师认同:“此书值得一读”。

这位教师还讲起自己的一段轶事:本想跟国际部的负责人商议,组织学生参观苏州园林,听听古琴,穿穿汉服,喝喝茶之类,但被驳回。她继续说服,就是想培养一下孩子们的中国文化审美。国际部的负责人回复,“审美的,就是政治的,所以不可以。”国际部的学生,在开学、家长会等正式场合则需要西装出席。不同国家,是在何等努力地传播各自的文化和礼仪,而中国,如此轻忽、甚至漠视。近代梁实秋曾在自己的散文中借用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句,告诫那些留学海外的青年,“魑魅惊人须早回。”

梁思成在美留学期间,费慰梅夫妇曾劝其留美发展,梁思成只说,“愿能携家久居是邦,奈不舍破国山河。”有此种胸怀和志气,怎能不成一代建筑大师。

文化传承说来大,但分在每人身上便不觉。如在当今校园中,就能有所传承和延续,便可仰赖这些孩童,在未来有所建树。在中小学的校园里,传续文化最有力的方式,莫过于从文化之根汲取营养,创新课程。

右起分别是襄阳楹联学会副会长陈新剑、中国楹联学会顾问孙之贵,荆州街小学楹联课教师刘晓云

联中春秋

第一次去襄阳,就见汉水之宽。正如千年前《诗经》中所吟唱的,“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如今的汉江,经几代人的治理,清澈洁净,可直接掬而饮之。

襄阳城中留有古城墙遗址,古城墙是战时工事,至今仍有瓮中捉鳖的故事聊作谈资。古城墙沿江绵延开,荆州街小学与古城墙相望。

1985年,张德兰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从武汉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却没有贪恋大城市的平台和机会,又回到襄阳,从此便再没有离开过荆州街小学。2005年,张德兰出任荆州街小学校长。

2008年,随着“国学热”的升温,传统文化也逐步被中小学所接受并推广。语文老师出身的张德兰当然不怕读经。经典非常宽泛,该从何入手,这是张德兰的问题。从自己的教学经历,以及敢于创新的性格,她希望找到一种更小的突破口,以小见大。集思广益,经过反复论证和思辨之后,张德兰提出了“楹联特色学校”的构想。

楹联是众人皆能的“文字游戏”,从来不是达官贵胄的专属,寻常百姓家亦喜闻乐见。王安石可以写:“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老百姓也可以写:“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过春节,人们贴春联;办喜事,人们有喜联;办丧事,写挽联。一切人世的风景和希望,都写在这方寸之间。张德兰所谓“楹联教育”,看似是作对子,实则是在创新中守护传统。

但是,许多老师对此事表示担忧:支持者认为,自己尚对楹联文化一知半解,如何去教学生;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张校长头脑发热的冲动之举,不可能坚持下来。老师们“软抵抗”,抱怨道:“大学生都不会,小学生怎么可能学得会?”

张德兰说:“不会,可以学;不学,就永远不会。”顶着压力,2008-2009年,她率先在“实验班”推广楹联学习。“我就是要赶鸭子上架!”说这句话时,张校长气势汹汹。

遇到阻力,张德兰总喜欢先“诊断”,这是她当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校长培训时的收获。她的“诊断”有两个方向:一是“自上而下”。“得道者多助”——张校长此举得到了襄阳市知名学者陈新剑教授的支持,他义务为教师普及楹联文化知识,培训楹联教学素养。通过定期的专题讲座和教学经验分享交流活动,学校的老师对楹联产生了兴趣。

二是“自下而上”。她不厌其烦地与一线教师接触,排解他们的抵触情绪,帮助他们建立起推广楹联文化的信心。最初,荆州街小学推出的是“谜联特色”,低年级谜语,高年级楹联。但很快,张德兰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对楹联的接受程度比想象中高得多。

2009年,经过一年的摸索和积累,荆州街小学推出了第一本楹联文化校本教材。经过反复论证,2012年,根据学生兴趣和学识的特点,又将一卷本扩充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的三本教材。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一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够背诵《晨读对韵》。这种种对应之中,有景致情怡、生活常识、人文历史、气象地理,凡此种种,绝非“语文”二字能概括的。

“文化养育——我特别喜欢这个词。”张德兰说。楹联文化的确发挥了它的“养育”作用。2011年,荆州街小学承担了中央教育规划办公室的独立课题。楹联特色不再是小学校的“小打小闹”,它已经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教师也随之转变了心态。在楹联教学中,没有明确的师长之分,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往往能够作出“佳对”“绝对”。学校本身也成为了展示传统文化的动态环境。办公室的门两侧、教室的墙上,随处可见老师、学生收集、创作的楹联。

在学校的LED大屏幕上,滚动显示着一行字——“春风含笑意”:这是学校的又一特色——“每周一联”。据说学校会选出最好的“下联”,并给予创作者奖励。

荆州街小学门口有个公交车站,许多学生要搭乘公交车回家,再加上附近的务工人员上下班,放学时分,公交车站人头攒动,接踵摩肩,杂乱拥挤。在全校大会上,张德兰说:“楹联讲平仄,生活讲规则……会对楹联的没有坏孩子。要排队,就把队站成一道风景,让车站成为荆州街小学文明行为的展示平台。”

如今,公交车站再没有拥挤混乱的现象,学生排队上车,秩序井然,共同等车的成年人也受到感召,自觉排队。楹联成了真实的生活风景。

钱文忠教授谈及国学热时曾说:“孩子要真的按照传统的规范去做,进入社会工作后很可能会吃亏。”看看荆州街小学排队的孩子们,或许这种忧虑是多余的。

张德兰认为,重要的是老师的引导,让楹联能够为生活所用。荆州街的楹联提倡“做宽对”,老师并没有像老学究一样教授几乎失传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推广楹联文化,首先就是要破除文化的神秘感。

也有媒体质疑张德兰,称“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对联”,如此推广是不是有压迫之嫌,张德兰这样回应:“的确,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对联。但是对联作为传统文化中最有智慧因素的精粹,能够让孩子从小打下烙印,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有什么不对呢?我们又不是培养楹联家。我反复强调的是:起点是对联,落点是育人!”

张德兰是个落落大方、性情洒脱的人,遇到动容的场景,常即兴赋诗。张德兰喜欢与生活联系紧密、浅白易懂的诗,这样的诗众人传诵,能流传千古。她自己曾写道:“人到中年犹秋至,橙黄橘绿最从容。”她有这种达观。

有位学生家长曾用十个字的楹联来总结学校特点,她至今还在沿用——“像活泼燕子,学勤劳蜜蜂”——这十个字小学生都能懂。她希冀着:这是一所有故事的学校,每一个孩子都会在这里留下最温暖的回忆。

荆州街小学自编的楹联操

荆州街小学的楹联文化墙

楹联起源于桃符

实小“小学校,大雅堂”的办学追求,成为教师课程建设的索引

TIPS_

实小的雅文化

高雅的学校

学校有学府的博大:兴科学之风,民主之气;求道理之真,人性之善,创造之美。

儒雅的教师

知识文化“渊雅、博雅”;胸襟气度“宽雅、和雅”;言行举止“清雅、文雅”。有学者的风范、智者的明察、仁者的宽阔、勇者的意志;相伴学生,其身正堪楷模;专业学养,其广博可润心;服务社会,其良知可亲孤贫。

文雅的学生

学生行为规范“正”;行事态度“勤”;发展状态“活”。有学子的勤勉,日有所长,月有所进,情有所爱,慧有所托,志有所远,体有所健,行有所美,达于可能的最高。

雅中寻正

距襄阳千里之外的蜀地,坐拥千年的古蜀文明,成都市实验小学同样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学校。

2002年,在前任校长陆枋的引领下,实小开始追求“小学校,大雅堂”的办学方向。在孩子的一生中,小学阶段什么最重要?六年时间,到底能够为孩子们做多少?陆枋的答案是:知识的传递不是最重要的。小学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发挥的作用应该是根本性的。一所好小学,应该尽可能给予孩子们最美的熏陶,对他们的一生发挥积极的作用。

近两年,现任校长李蓓,继续推进课程建设。在新锐教师白雪的课程探索中,雅文化是一个索引。2008年,白雪毕业后来到成都市实验小学,起初想做一名中学老师的她,只是接受陆校长的邀请,抱着看一看的态度来到这里。

第一周,她听了周学静、李勇、向尧、瞿曦等老师的课,完全颠覆了对小学的印象。那一刻,才决定毕业就到这所学校。毕业之初,她就被分到李勇老师所在的办公室。办公室的学习氛围很浓,同事最初给她的感觉是——正直、天真、醇厚、保有独立思考与批判。后来这个办公室的人都成了名师,成了名校长(李勇后来从教学名师成长为科研型校长)。

白雪认为,“可能就是这块办公室的土壤吧,一开始就注定了,你是一个有个性的人,至少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雅教育,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正。做一个儒雅的教师,一日不学,一日不长;一日不学,一日不教;一日不学,一日不乐——我觉得它深深地影响了我。”

日复一日,白雪进入事业的徘徊期。“教学的事情已经得心应手了,但总觉得它不是我想象中的教育,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在完成最基本的教学工作中混日子。”五年之后,正逢职业倦怠期,白雪被李玉龙召唤一起做能力课程研发团队的老师。每周,一群大咖陪着备课,一起谈论,期间读了大量的书,她的教育热情再次被点燃。

两年后,白雪在成都市实验小学接手了一个一年级新班——蜗牛班,此时她已是全新的自己。她开始设想,“一个班能否像一个小的家庭,或像一个村庄一样呢?”

那时候,她自己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在设计课程时,她又多了一个家长的视角:一年级的孩子进入新学校,老师应该试着解除孩子心中的焦虑,带他们适应这里的新生活。新生入学,每个小蜗牛旁边都有一位哥哥姐姐陪伴,一路谈笑风生,认识校园。她还设计了《新生护照》,引导孩子去发现校园、适应校园生活。

接下来,她给一年级的孩子开了一张“游学菜单”,孩子们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了这学期最想去行走的地方。金沙遗址、杜甫草堂、武侯祠、宽窄巷子、熊猫基地、蒲江茶园、青城山、传薪书院都在其列。孩子们开始从行走中了解自己朝夕生活的城市,在游玩中熟悉彼此。

假期拼养课程之知行书院国学营:每日书法练习

最初,白雪只是想让孩子在玩耍中互相熟悉,后来,这些玩耍走进了课堂,变成了不同的班本课程。在城郊,他们寻得一处荒地,改造成“蜗牛农场”。随后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她组织班里学生和家长修筑了一间最简单的小木屋,挂上孩子们的画,摆上小板凳,根据二十四节气,开设“田园小课堂”。

地质工作者灰爸给孩子们上起石头课,热爱植物的海爸讲“种子的秘密”,会种蔬菜的奶奶讲如何播种,喜欢种花的淼爸讲怎么栽种植物,孩子们动手做有机肥料,拿起放大镜看小昆虫在树叶上安家。通过“大地课堂”,孩子们与脚下的土地建立起联系。

二年级,“匠人课程”由孩子们的兴趣而生。他们与赵波陶艺工作室合作,每周五下午,孩子们玩儿泥巴的过程中,慢慢体会泥土的特性、生活的美学,感受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后来,蜗牛班的班本课程越来越丰富,相继推出“蜗牛社团”创业课堂、“小岛学校”自然课程、游戏化的密码课程、中国传统生活的节气课程、城市通识课程“读城记”等。

白雪认为,“最重要的是用课程连接生活,做生活化的课程,让孩子们的生活裹挟到了课堂之中,让学校的学习变成生活化的学习,孩子们在其中探究学习,会觉得知识是有用的,自己是可以成为让世界更好的一份子。雅教育给我最大的影响是正,做一个正直的人,拥有理想和不断学习的状态。我想课程的研发也是,它可爱的地方是它是发展的课程、真实的课程、行动的课程、体验的课程。”

“树皮爸爸”讲农家有机肥

小岛课程之搭建鸟窝

填空艺术私塾的孟老师给蜗牛班的孩子们讲博物馆里的东西方艺术

蜗牛农场农耕课程之除草

猜你喜欢
德兰荆州楹联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最棒的生日礼物(下)
最棒的生日礼物(下)
最棒的生日礼物(上)
孔府的年节楹联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