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四帖
——家庭教育的根本

2018-08-03 03:57薛仁明摘编张艺芳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男尊女卑礼乐男女

文_薛仁明 摘编_张艺芳

成“亲”

中国文明之亲,首先,就是无隔。人之相与,贵在无隔。世人常叹,“交游满天下,知己无一人。”所谓知己,无非就是那无隔之人。与人无隔,本来不易;男女之间,尤其困难。

时下的男男女女,偏受西方影响,偏又过度聚焦于刹那间的相互吸引,因此,真正长久之相处,遂日显艰难;真正绵密之相知,也日渐阙如;也正因如此,男女真想无隔,便迢迢其遥。尤其资本主义推波助澜之后,男女欲念,空前标举;男女情爱,更无限称诵。但愈是如此标榜,男女间的疏隔,却愈无稍减,反到日益增添。

于是,男男女女,才敢相吸,随即相斥;狂喜不久,转眼倦怠;激情之后,才过一晌,便又心生嫌恶。如此男女,遂成了庄子所说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如此男女,遂成了生死流转,终归无常。

正因这般流转无常,正因执念于浪漫情欲,于是,我们看到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不管是十几年前的首映,或是而今的3D再版,好莱坞以其强大的电影技术,挟其排山倒海的行销力量,总能让无数人恋之爱之、痴之迷之。电影中那生死一线的爱欲之情,让无数人怦然心动,久久不能自已;至于男女主角迎风相拥的浪漫画面,更不知使多少人心生向往,为之无限憧憬。男女之间,但凡以痴迷而始,就难免不堪而终。

旧时男女,称婚姻为“成亲”。这词儿极好。一对男女,因为姻缘,从此成为至“亲”。亲是相知,亲是寻常,亲是细水长流。时下男女,过度眩惑于西洋式的激情浪漫,总缺少亲人该有的平常之心。

禅宗有言,“平常心是道。”所谓道,无非是让我们身心安顿、与人无隔的生命途径。事实上,男女之间,即便只是散步谈心,或只闲坐吃茶,这一时,这半响,比起那邮轮上的迎风相拥,更有着至亲的寻常风光。同样地,家常夫妻,在生活中患难与共、疾病相扶持,也比刻意夸大的生死爱欲,更能涓涓潺潺地沁入心髓。男女之亲,本是平平常常,毫不起眼,却最养人。

明星中式婚礼现场

恋爱是诗情,婚姻是修行

现代人多半不快乐,常心中空虚,无端烦闷,虽东寻西觅,却总不踏实。结婚之后,尤其如此。个中原因,当然甚多,但关键之一,是他们轻乎了人生有桩要紧的事儿,名曰“修行”。

我父母是文盲,都没上过学。他们做功德的想法,是从小耳濡目染,自幼习以为常,是民间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生命态度,当然,非学校所学。事实上,现今国内的学校教育,都因过度西化,更因日益物化,故而离“功德”“礼乐”“修行”非常遥远。

他们一生最重要的修行场域,是在家庭。现代社会的崩坏,缘于家庭之瓦解;而家庭之瓦解,又缘于修行观念之不再。换言之,受物质社会的侵逼,又因个人主义之扩张,家庭腹背受敌:一方面,遭社会逐年吞噬,犹如空谷;另一方面,又遭无名丑化,俨然成了牵绊个人的桎梏之地。于是,大家都已然遗忘:原来,家庭才是文明的真正基地,才是修行的根本道场。

人之修行,起始于家庭。一个人的性情涵养,相当程度都映现了家庭的修行成果。当今,成日大谈教育,但同时,却又坐视、甚至助长了家庭的架空与萎死,这当然是颠倒错乱。事实上,若是无法恢复家庭的价值与地位,再宏伟的教育改革,再深刻的教育理论,都无异痴人说梦,都只会治丝益焚。

家庭源于夫妻,始于婚姻。中国人的婚礼,之所以先拜天地、再拜高堂,接着夫妻对拜,正因从今往后,夫妻二人,既面对自然天地,又承继历史传统,皆堂堂正正的天地人三才;才有此修行自觉,当然庄严!于是《中庸》才会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在中国文明里,婚姻,就是修行的开始!

电影中那生死一线的爱欲之情,让无数人怦然心动,久久不能自已。

《红楼梦》中,众星捧月般的贾母。在中国的礼乐文明里,男尊女卑的同时,彼此更有互相揖让;因此,男女之间,便多能维持动态之平衡。

揖梅让石

受西方影响,现代人喜欢渲染“爱情”,更极度吹嘘“情欲”。

男欢女爱,本天经地义、正正堂堂;但他们这般夸大,总之不对。于是,不论男女,想方设法,都要让自己更具性吸引力。结果,情欲亢奋期一过,男女关系便急转直下,就变得索然无味,遂开始嫌恶对方,开始觉得“爱情已然过去”,才会有“七年之痒”云云。

正因如此,人一旦衰老,也意味着性吸引力不再,现代人于是普遍怕老,尤其某些“时尚”人士,避老畏老,唯恐不及;这些人时髦光鲜,但怕老怕得有些歇斯底里。

除夸大情欲之外,百年来,我们还看到高喊“平等”的女权主义者。他们谈男女,都夹杂太多的权力关系,男女之间,过于紧张,都像敌人似的。男女关系,一旦在权力中较量,落入权利义务之纠葛,就很难健康,更难清爽。

中国的男女关系,本不该如此。中国文明固然讲究男尊女卑,但这尊卑正如天尊地卑,其实就是个顺序,有先有后罢了。在中国的礼乐文明里,男尊女卑的同时,彼此更有互相揖让;因此,男女之间,便多能维持动态之平衡。正因此动态之平衡,无论穆桂英的飒飒英姿,或是贾母的德高望重,乃至于“大宅门”电视剧里白二奶奶的决断果敢,中国人一向不觉有异,而这与“男尊女卑”是丝毫无有冲突的。

我自己爱看戏曲,戏曲中的男女关系,其实多半比今人健康。譬如夫妇,通常戏中老爷出场,夫人紧随其后,然后互有揖让,相敬如宾。遇有大事,两人商量之口吻,比起今人强调的男女平等,更有着相互礼敬的平衡之美。

杭州讲学的隔天,偕好友同游西湖,走着走着,遂见一亭;此亭隔水遥对孤山,但见梅花一片盛开;亭上有匾,隶书甚好,写有“揖梅让石”。是呀!“揖梅让石”,西湖正因有此揖让,遂成天下独绝;而今,中国文明初初重建,礼乐刚刚再起,就也该从男女间的相互揖让做起吧!

夫妻关系是修行的大功课

儒家说“修身”,佛教说“修行”,这两词虽说有别,但自佛教中国化以来,后世多已混用。

《大学》经文中,有句紧要的话儿,“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乃文明之本。自古以来,透过礼乐的修行,透过佛、道之修为,中国人的一生,向来就是一生之修行。因有此修行自觉,才有所谓的中国文明;也因有此修行自觉,中国文明才能历千劫、经百难,却始终文明不坏,始终保持着光明喜气。

近百年来,中国文明之所以倾颓崩坏,其实就是大家忘了要修身,这光明喜气的民族,竟摇身一变,成了整天愤斥、镇日怒骂,结果,遂堕落成人人浮躁、处处抑郁的难堪景象。而今,这倾颓总算即将结束,中国文明也初初重建,眼下首务,是要恢复修行的自觉。

修行,始于家庭。《大学》先说修身,紧接着谈齐家;盖中国文明之修行基地,本来就是家庭。今日之文明堕落,追根究底,是家庭之败坏。许多人满嘴贡献社会、报效国家,却置家庭于不顾,动辄牺牲婚姻,其实都是本末倒置。甚至,有人无心于家庭,却高言献身教育,更是彻底地自欺欺人。

任何志在天下之人,都应先回身专注家庭。有心教育者,更该从自己的家庭做起。家庭,才是文明的修行基地。家庭始于一夫一妻,因此,真要恢复修行的自觉,就不妨从夫妻相处做起吧。

眼下的许多“成功”人士,在外头畅然快意,圆熟练达,逢人遇事,也总游刃有余,在社交场合里,满面笑容,口角春风。但是,才一转身,回到了家庭,面对最寻常的夫妻相处,却是踉跄不堪。反差如此之大,正映现了夫妻相处的真实情境:看似平常,实则最难。正因最难,所以,修行的迫切性也最高。

夫妻相处,向来艰难。盖男女之异,原本就天差地别,彼此的家庭背景与生活惯性,也必相互径庭,双方的种种偏执,谁也没比谁少,再加上大家渐渐晚婚,生命柔软度多已退化。偏偏又赶上男女关系不甚健康、个人主义无限张扬的时代。于是,在彼此毫不遮掩、也无可遮掩之下,所有的缺陷、所有的矛盾,都彻底暴露于前,既然暴露于前,且又朝夕相处,整天盯着,整天看着,焉能不碍眼?又焉能不憎恶?于是,夫妻扞格,几成必然。因此,才新婚伊始,便关系紧绷,陷入僵局,最后甚至以离异收场,又何奇之有?

怎么办?

很难办。

我只记得有句老话,“烦恼即菩提。”又有一句,“危机便是转机。”前句我先按下,这后一句,人人会说,但真能有此一“转”,却不容易。转得了,从此渐入佳境;转不了,从此每况愈下。当年,我幸而有此一转;如今回头再想,这关键一转,还是有赖修行的自觉。

所谓修行,就是照见自己,换言之,能否返观自照、看见自己,在看似困窘无路的山重水复中,才可能一转转出另一村的柳暗花明。

修行,就是承认自己的限制,从而体谅对方之不足。以前,自照工夫还不到时,夫妻一冲突,我的嗔恨执念便起,刹那间,嗔恨化身万千,布满四方,放眼望去,尽是对方之不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愈不顺眼,便愈强化自己嗔恨的正常性。

佛家说,修行即是“离苦得乐”,讲白了,就是别再自造地狱,别再跟自己过不去。这些年来,我开始学会了“珍惜”每回的冲突。烦恼即是菩提,是呀!有了烦恼,才可自照,看久了,也看仔细了,只觉得自己其实又好笑又好气。但是,若真要自责,又知无益,于是,我只好抬头望望窗外,一看,好天气呢。(本文摘编自薛仁明《教养,不惑》一书。)

一对隐居夫妻的平日生活

猜你喜欢
男尊女卑礼乐男女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男女有别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东周时期男尊女卑制度化的生物考古证据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杜十娘的悲剧分析
萧红笔下的东北文化图谱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中日亲属称谓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