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性施教”是更高的教育追求
——探访成都市第十一中学“女生教育”

2018-08-03 03:56汤成米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女校老师教育

本刊记者_汤成米

小众的“女生教育”

见到成都市第十一中学校长王延玲的那天,她刚从杭州回来不久。时值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女学生教育委员会学术会议召开,十一中作为常务理事单位之一,此行是带着交流女生教育的目的去的。

学校在此前亦承办过两次全国女生教育专委会年会,此外,还有各类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出于现实的需求,十一中不得不紧跟女生教育的研究形势——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带,西南地区的女生教育要走得慢一些,而十一中,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政府公办女子特色学校。

与纯女子学校不同,十一中只在每个年级开设一至两个女生特色班,王延玲向我们解释,在西南地区,“社会的需求没达到开办纯女校的程度,而教育,是服务于社会的。”再加上环境因素限制,十一中占地面积与办学规模皆小,其女生教育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小众化。

在王延玲看来,女校的价值不在于女生班的多寡、是否为纯女校,而在于对女生教育的研究,“然后践行这一研究,促进社会对女性的尊重。”

因性施教的本质实际是教育差异化与高端化。中国“女学”兴起于清末,在救亡图存的促逼下,女学被纳入寻求解放与平等的进程中,在此以前,中国的女性教育由家庭教育完成。传统观念在先,误解遂滋,在普通民众眼中,女性教育总与妇女解放、封建意识有紧密的关联。事实上,现代的女性教育,内涵早已大异其貌,王延玲谈道,“在欧美国家,读女校,一定是比较高档的追求。”女性教育的定位,在于教育的优质和个性化。

自1997年恢复开办女生实验班以来,十一中已逐渐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女生教育管理体系——由校长总领,再下放至教科室主管,最后由教务处与德育处分管。学校投入大把精力完成了女生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校本教材的编写、女生活动的丰富等,多年下来,成果不俗。

宏观上来看,十一中主要采取的是“素质教育+性别视角”的教育模式,一方面,提升女生的各类素养,另一方面,促成女生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十一中初中部与高中部均有女生班,而初中部的收效更为明显,王延玲谈道,“初中阶段正好是学生成长的逆反期,也是女生身体发育变化最大的时候。培养女孩子的阳光、开放、与人相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

十一中心理老师梁成超谈道,“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可能会更好。比如青春期的困惑,由于男性与女性有差异,产生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而这正和十一中所持有的观点一致,“男女平等并不等于男女相等”。

女生教育是往深处开掘的教育,与普及教育无法混为一谈。一些家长在择班时依然会陷入一些误区,抱着“不会早恋”的心态送孩子读女生班,“他不会想,我这个女孩要培养成怎样的女孩?”在这一层面上,女生教育倒陷入了一种“英雄无人识”的境地,校长王延玲对此保有通达的心态,“女生班永远小众,没法普及,且不用普及”。

成都市第十一中学从1997年恢复开办女生试验班。在校长王延玲(中)的带领下,探索新时代下的女生教育

女生班在常规课之外开设了多门艺术类课程,图为书法课教学现场

比“因性施教”更远

王延玲亲切地把十一中的女生称为“我的女生”,每当谈起这些女孩时,言语间总有一种自豪。记者在第二天的采访中见到了这些女孩。初二(一)班的胥兰芯,不过14岁的小女生,却拥有着极为朗彻的气质,侃侃而谈,形容沉稳。高二(六)班女生孙文宇,要更内敛深秀一些,不变的,仍然是那种落落大方。

孙文宇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在女生班学习,小学时的她较为自卑,在有男生的班级会显得有些低沉,而女生班则没有这些顾忌,对她来说,最大的改变就是更加自信。她现在担任高二(六)班的班长,同时,也是班级形象大使,“会比较自豪”。

十一中在女生班的建设上向来不吝惜经费,王延玲介绍,女生班的合唱团,其乐器、服装都由学校统一购买,用于书法课的纸墨亦由学校承担开销,形体课的老师也是从校外专门延请,至于女生班的特色校服,“连衣服都给她们多做几套。”

回归至学科教学上,主管女生教育的教科室主任侯宏秀向我们谈道,女生班的理科任教老师,每人手上都有一份独特的学案。依据女生班的心理状态,理科老师在设计课程时会很用心,比如,化学老师会在镁的燃烧实验中,将镁燃烧成有趣的小图案。

除此之外,“扬长避短”的原则将女生的学习优势最大化。理科上,适当放慢教学进度,抓基础,实施分层教学;文科上,则加强写作、口语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担任女生班班主任多年的陈昌琼老师说道,“读女生班的孩子是很幸福的。这样的一种教育,是把小众的教育大众化,让平民孩子也能够受到这种高品质的教育。”

十一中对“因性施教”的设想,实际上还要更用心良苦一些。王延玲谈道,让女孩子学习形体、礼仪、舞蹈、声乐,更根本的,是让她们认识到美,前者只是载体,“真正的教育,是走进思想。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而非急功近利的。”

类似于传统诗教的“兴”,在因性施教的深处,更重要的是,兴起女生对美的意识。杜昱欣老师接手女生教育不久,也已明显感知到女生教育的浸润之效,她有时候跟班上课,会有特别的感受,“当看见一群处于美好年龄的女孩子在那里安安静静写书法时,或者是礼仪老师教礼仪时,你会觉得,女性魅力很大,中国传统的东西也应该把它传承下去。”

在“美”以外,女生教育还会注重“文武兼备”,如女子跆拳道队。十一中的“因性施教”,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女学生的潜能”,而非技艺的传授。于性之深处立教,女孩子们的生命天地被最大程度延展开,从而获得真正的自信与骄傲。

在具体的推行上,女生教育的效力不会仅局限于女生班。王延玲校长认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辐射全体女生教育,推动整个社会的女性教育发展,而不是把它办成一个空中楼阁的精品小班。”

在刚过去的三月,学校结束了一年一度的“女生节”,活动上分别评选出“智慧女生”“爱心女生”“阳光女生”“进步女生”,女生班以外的女孩子也能参加进来,以女生班的效力辐射全校。

在这样的发愿下,无怪乎我们在校园里所见的女生多有爽朗挺拔之质。中午随侯老师穿梭于楼道间,见两个女生十分自然地将装满饭盒的箱子抬下楼。想起王延玲校长谈起的上海女三中的趣事:如何分辨女三中的女孩?很简单,能把“换水”做得爽快麻利,较之男生也不遑多让的,就是了。

王延玲的期待很简单,“我希望全校女生都是性格开朗,大大方方。走出校门,举止端庄,健健康康的,不要一副很苦的样子。”

身教先于言教

和孙文宇闲聊,她告诉我们,她很欣赏武则天,“她的才略、计谋会比较吸引我。我想成为一个温柔,但又自强自立的女性。”

实际上,于女生班而言,除去从历史的纵深处寻找优秀的女性形象外,自己的母亲、女性老师都会成为学生性别认同和生涯规划的启蒙者。胥兰芯谈道,她们班的班主任、历史老师和数学老师都是她向往的女性模范,“班主任对她儿子的教育方法很好,既威严又亲密;历史老师是女生在自我管理上的模范,她讲,女生有三阶段比较重要——青春期、结婚、生孩子,我很认同;数学老师则是在处事上非常的心平气和。”

作为女生班的班主任,陈昌琼老师便尤为注重“身教”。她走在教室里,会随手捡拾起地上的纸屑,摆好桌椅,在周一朝会的时候,她站得比学生还要直。“女生情感比较丰富、细腻”,从而能很快地调整过来,教育很自然地达到“不动而化”的目的。

最直接的,是美的示范。陈老师年近五十,举手投足间愈见其优雅温厚。她和记者交谈,言语不急不缓,“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你要想优雅,想过一种有质量的生活,你就要有一种仪式感。做一个女生,不要随意了,你们要严肃地对待自己,要有自尊。”她律己甚严,妆容、衣着无不精致得体,教者,效也,“我不会马马虎虎地对你们,希望你们也能如此。”

而更深的美,还要博之以文。“一个女性要优雅,一定是从内至外的,装是装不出来的。”读美文、摘抄优美句段、午间读报、开展读书报告会等,都是她所采取的策略。书目的来源则依托课本,在丰富学生涵养的同时,也能达到语文课程的阅读目标。

女生诵读经典。在校长王延玲看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需要借助合适的载体去传递,濡养女生性情

校长王延玲形容女生们的状态:“高兴”,她们自信活泼,遇到事情总愿意积极去完成

陈昌琼还负责美化学生眼中的世界。她很少给班上的孩子灌输社会的阴暗面,“她们在成长时期,你要给她一种阳光向上的引领,让她们多理解各行各业的难处。”内心多怨尤之人,陈昌琼以“愤青”“怨妇”打趣之,“那得活得多不开心呀,幸福指数很低”。在对女孩子的期待上,她更希望她们能成为“大气的、有气度的人”。

此外,陈昌琼老师十分注重从常规管理的细节处着手,“女生班应该有它的特色,就是整洁。让她养成自我整理的生活习惯,以及整洁的生活习性。”个人形象上,学生的校服裤脚不能改小,发型发式必须合乎规范;班级环境上,学生桌上的书不能摆得过高,抽屉里不能杂乱无章,课桌一侧放置书袋,地面处不得摆设书籍;时间管理上,学生必须依照学校所规定的时间节点而行。

有时,陈昌琼还会补上女孩家庭教育中缺失的一环。她认为,“对女性来说,一定要教会她们如何持家,如何节约,让她们能够拥有这些独立生存的技能。”班上曾有女孩不会做家务,她向其父母建议,周末不做作业,让她与母亲一起,买菜、择菜、做饭、打扫卫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教育的重要程度,不仅系于受教者本身,更是与家庭、宗族盛衰相连接。而处于新时代下的女生教育,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融合平衡,也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王延玲校长也提及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自然人、家庭人、社会人,这三者的关系,我们如何去把它们处理好,这是一个基础问题。”

在陈昌琼看来,“你要有你自己的专业、工作、特长,要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不能成为一个附庸。所以你既要扮演好一个家庭的角色,又要扮演好社会的角色。正是因为这样,它给我们女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对男性的要求还要多。”

现代女教“乡关何处”

时代沿革下,十一中曾经的女校身份,早已被送入校史陈列室中妥帖安放。现在的十一中,其女生教育的规模仅限于每个年级的一至两个女生班,这和日渐复兴的纯女子学校相比,无疑有着一定的距离。

实际上,由于男女混合班与女子班并存,十一中会具备一些纯女校所缺少的优势。负责女生教育的杜昱欣老师说道,“纯女校在女生心理、生理各方面特点的探索会更有针对性,但女生在学习之余,也要学会跟这个社会接触。纯女校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初,有可能不会太适应。”十一中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女生之于男生,并非是完全隔绝的。

女子跆拳道

女生节中获得智慧女生、进步女生、阳光女生、爱心女生称号的同学

在与王延玲校长交流之初,她便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今日十一中的女生教育,办学初衷之一是出于历史的传承,之二,是由于当下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私人定制式”的教育。

更重要的是,十一中强调女生教育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传统女教对教育的共性不够重视,王延玲认为,“一定得把女校放在社会整体的大环境下”,现代的女性教育,“如果不在共性的基础上强调个性,那么这是对女性地位、社会需求认识的一个缺失。”

因此,被保留下来的十一中女生教育,代表的仅是对教育个性的一种探索。对于教育理念更新速度较慢的西南地区来说,这显得尤为宝贵。陈昌琼老师也认为,女生班的意义在于对教育班制多样化的坚守,“我们是在传承传统,中国的教育班制应该是多元化的。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女校,但在我们四川,这个理念是不受待见的。应对女子教育多做一些宣传,办出它的亮色来。我们的女生班,是按照学生的志愿来分的,因此可以把它办得更精品。”

十一中注重将学校的女生教育与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形式同步,既加强与诸如中华女子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等从事专业女生教育研究的院校沟通,又与国内外著名女校保持友好协作。同时,学校内部也在不断推进针对女生教育的课题研究。

在女生教育的探索上,十一中展现出的一种“积极的姿态”。作为西南片区唯一一所政府公办女子特色学校,杜老师认为,“我们相当于是肩负起了女子特色教育,尽可能把西南片区的女校面貌更好地展现给其他地区。现在整个社会对女校的认识在提高,前景是不错的。”

而出于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十一中仍有自己的发展困境,侯宏秀老师有时向我们感慨,“越发达的地区,分性别教育更多。教育上了一个层次了,就不仅仅是看成绩了。我们虽想做在前面,但也比较困难。”

猜你喜欢
女校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关于博文女校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证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勾搭留学君!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英式淑女是如何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