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研发强度企业一定有更多的探索性创新吗?

2018-08-03 06:16李梓涵昕
中国科技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探索性机会效应

周 霞,张 骁,李梓涵昕

(1.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2.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研发一直被认为是促进现代企业增长的关键要素,然而研发强度与企业绩效关系一直争论不休,更高的研发支出并不能够保证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1]。同时,新创企业相较于成熟企业而言,其在有限的研发投入情况下,却产生了更多的探索性创新,研发投入越高探索性创新越好的逻辑未必成立。探索性创新成为企业保持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方式,帮助企业塑造新的竞争能力[2]。鉴于此,有必要重新开放式研究研发投入程度与探索性创新间的关系。

另外,企业外部机会和内部资源往往能够促进或阻碍企业关于创新资源配置与决策。成熟行业的企业技术突破的可能性较小,而新兴产业具有较大的技术进步空间。因此,技术机会的存在通常驱动企业的研发投资意愿以及研发资源使用方式[3]。相比之下,企业研发决策的内部权变因素主要是指组织冗余,最直接的是财务冗余[4]。因此,研发强度可能不会导致普遍的和一致模式的创新结果,从而提出一个权变研究视角。在此背景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澄清研发投入程度的影响态势,高研发投入是否会有更多的探索性创新,调查不同水平的技术机会(财务冗余)情况下研发强度如何影响其探索性创新,并进一步探索企业创新与资源配置间相互作用的细微差别。

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 研发强度与探索性创新

研究表明,大多数企业更加愿意将其研发资源投入到短期项目商业化之中[5]。企业为何更加愿意进行利用性创新?一方面,利用性创新倾向提升企业对于日益动荡的环境的适应能力。另外,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往往更加习惯于本地搜索的惯性思维,以及依靠其已有的知识或惯例来决策,即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也将更加倾向于利用性创新。“知识负担”概念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研发投入的大量增加并不总是促进相关技术的突破,因为企业需要通过延长教育时间以及缩小专业知识领域来弥补此种“知识负担”[6]。从规避经营风险的视角,研发投入主要保守地用来促进利用性创新尽快增加财务绩效,且因信息不对称,也会加重决策者短视的倾向。故推断当研发强度增加时,更多的资源将被用于利用性创新,即便增加探索性创新的研发资源绝对数量,企业关注的仍将是短期投资回报。

尽管通常认为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能够促进探索性创新的产生,然而实证发现并没有显著的影响效应,高水平研发强度一般会导致更强的利用性创新倾向和更弱的探索性创新倾向[7]。综上,本研究认为研发强度与企业探索性创新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因为高水平研发强度很可能导致更多的研发资源被分配至成本效益较好、不确定性更低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多集中于利用性创新,故提出假设1:研发强度越高的企业,其所进行的创新中探索性创新水平越低。

1.2 技术机会的调节作用

虽然假设1认为研发强度对于企业探索性创新存在负向影响,但是一些企业却在坚定地进行探索性创新。故而在不同的外部和内部设置情境下,研发强度与企业探索性创新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不一定一直成立,即技术机会和财务冗余会对这一关系产生影响。拥有充裕技术机会的行业通常具有快速、频繁的创新,高水平研发以及密集的专利等特征,因而企业往往自愿或者非自愿去捕获此种增长机会[8]。相反,较少技术机会的行业不仅增长潜力有限,而且可能维持较低或者适度的研发投入水平。高水平技术机会经营环境下的企业更愿意进行创新投资,技术机会弱化了企业在创新方面的经营风险的限制[9]。因此,技术机会的存在鼓励企业进行探索性创新,从而刺激更多的创新和增加创新的回报。在机会充裕的环境下,由于研发投入而导致失败率的下降将促使企业对于风险具有更大容忍程度。因此决策者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并采取更激进的方式。技术机会可以作为促使企业摆脱其组织惯性的重要触发器,本研究认为,技术机会能够促使企业研发投入有效促进探索性创新,故提出假设2:拥有更多技术机会的企业,其研发强度更加能够促进其探索性创新的开展。

1.3 财务冗余的调节作用

除了外部环境丰裕度之外,另一个改变研发投入对于企业探索性创新影响的相关因素则是内部环境的丰裕度:组织冗余。内部资源禀赋是决定企业是否进行研发活动以及如何进行的重要因素,组织冗余主要表现为过多的实际或潜在的资源。冗余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安全保障以及充沛的资源需求,以克服组织中的利益冲突,并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威胁[10]。其中财务冗余是最易于被配置到以增长为目标的新领域之中的冗余资源,主要表示为可自由分配的财务资源(现金、现金等价物等)[11]。与其他资源相比,财务资源很可能是促进技术创新最重要的要素[12]。在此情况下,考虑财务冗余的效应有利于澄清研发投入与企业探索性创新的关系。

财务冗余意味着对资源重新配置很少或没有结构性限制,所以可以很容易地配置给一系列的探索性创新[11]。相比之下,财务资源紧缺的企业更加倾向于在熟悉的领域内继续进行利用性创新。财务冗余不仅有助于组织规避风险,还促进管理者突破传统的领域边界。本研究假定财务冗余与企业研发资源配置方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并共同推动企业进行更多的探索性创新,故提出假设3:高水平财务冗余的企业,其研发强度更加能够促进探索性创新的进行。

1.4 技术机会与财务冗余的组合效应

假设1、2认为研发强度对企业探索性创新影响效应取决于内外部组织配置,从权变视角来看,组织产出是外部环境、企业特征和企业行为之间动态组合的结果。在机会充裕的环境下,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冗余资源的效用。拥有财务冗余的企业更有可能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把握更多机会。此外,尽管技术机会与财务冗余间的组合分别和共同改变了研发强度对于企业探索性创新的影响,技术机会和财务冗余对于研发强度与探索性创新之间关系的相对权重仍然很大程度上未得到研究的检验。鉴于冗余资源通过发展战略选择为企业提供拓展自身范围的方式,机会匮乏环境下企业研发主要倾向于短期目标,而财务冗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现象。相反,冗余资源的短缺不可避免地使得企业更加注重效率导向,从而削弱其承担探索性创新风险的意愿。技术机会不仅增加了企业探索性创新的可能性,还使研发投入回报率普遍高于技术机会匮乏环境下的企业,这让由财务紧缺诱发的研发投入与探索性之间的负向关系能够随着技术机会的增加而逐步缓解。总之,技术机会与财务冗余的调节作用有一定的互补效应,故提出假设4:财务冗余(技术机会)积极缓解低水平技术机会(财务冗余)对于研发强度与企业探索性创新之间关系的阻碍程度。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

本研究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披露R&D信息的工业类公司为样本,剔除当年和前一年上市的、数据不全及经营状况非正常的、会计信息不是标准无保留意见或因信息披露等被处罚过的,最后确定样本为2011—2015年的183家企业。考虑到冗余对于企业探索性创新的影响具有时滞性,投入对业绩影响的滞后性,所以因变量相对滞后一期,即自变量、调节变量、控制变量取2011—2014年的数据,因变量取2012—2015年的数据。

2.2 变量测量

(1)因变量:企业的专利活动有助于挖掘其探索性创新水平,对于探索性创新的测量主要采用专利引文[13]。探索性创新相当于利用新知识的理论概念,通过衡量企业之前未使用的引用对于样本年引用总量的比重,该变量范围为0~1。

(2)自变量:本研究认同严成樑和龚六堂的观点,员工人均研发支出具有更加稳定、更少受到商业周期影响的特征,用该指标测度研发强度[14]。

(3)调节变量:技术机会的测量主要借鉴Nieto等的研究[15]。冗余和效率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可以用效率指标间接衡量资源冗余水平[16]。

(4)控制变量:经济学与组织理论都强调在R&D强度决策中企业规模是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年限与其创新行为具有一定关系[17]。企业业绩可能会影响企业投资决策[18],故而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控制。相关变量的描述及数据来源见表1。最后,引入4个年度虚拟变量来控制不同年份宏观经济环境对公司R&D 投资的影响;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除了制造业划分到次类以外,其他行业划分到门类,样本共涉及10个行业,设置9个虚拟变量。

2.3 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探讨预测变量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时间效应引入实体效应模型,构建时间和企业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所有模型均包含两个固定效应,以控制各种不可观测的因素。数据处理采用SPSS 21和Eviews 8 统计软件。

表1 变量名称、描述及数据来源

3 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

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本研究对主要变量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通过中心化模型中的交互关系来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各变量的方差膨胀系数(VIF)都远远低于临界值10,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

3.2 回归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运用分层多元回归分析研发强度与探索性创新的关系,以及技术机会和财务冗余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见表3。

模型1为控制变量的影响。模型2引入研发强度变量,相对于模型1,调整后的R2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由0.532升至0.588),表明研发强度是影响探索性创新的重要因素,假设1得到支持。

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引入技术机会及研发强度与技术机会的交互项,显示研发强度与技术机会的交互项对于企业探索性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并在图1中进行了直观描述,表明高水平的技术机会能够减轻研发强度对于企业探索性创新的负向影响效应,假设2得到支持。而模型4则在模型2的基础上引入财务冗余和研发强度与财务冗余的交互项,分析显示财务冗余在研发强度与探索性创新中起到了显著调节作用,见图2,假设3也得到支持。

表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矩阵

注:*p<0.05、**p<0.01、***p<0.001。

表3 回归分析

注:N=732,系数已经标准化处理;*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模型5表明,研发强度、技术机会与财务冗余的交互效应对于企业探索性创新具有显著影响,调节变量的交互效应见图3。表明当企业具有高水平技术机会和财务冗余的情况下,企业探索性创新达到最高状态。与其他组合相比,本研究发现“高技术机会低财务冗余”以及“低技术机会高财务冗余”具有正向斜率,意味着财务冗余(技术机会)积极调节了低水平技术机会(财务冗余)对于研发强度与企业探索性创新之间关系的阻碍程度。此外,考虑到“高技术机会低财务冗余”和“低技术机会高财务冗余”之间垂直刻度的差异,也进一步证实了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影响效果。由于“低技术机会高财务冗余”的企业拥有更高的探索性创新,相比于“高技术机会低财务冗余”,组织内部的丰裕更有助于企业探索性创新,故而假设4得到支持。

图1 技术机会的调节效应

图2 财务冗余的调节效应

图3 技术机会与财务冗余的交互效应

为了确保研发强度与企业探索性创新关系结论的稳健性,进行了稳健性分析。首先通过“企业i在t年所授予的专利数量除以企业i在过去五年(t1~t5)所获专利总量”衡量企业探索性创新,然后验证最初的基于关联专利分类引文测量的探索性创新。结果表明这两个指标之间显著正相关(r=0.453),并重新使用新的测量数据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结果与之前的保持高度一致性。接着进一步检验研发强度对于企业利用性创新的影响,正如模型6所示,引入所有控制变量后,研发强度对于利用性创新具有正向影响效应(β=0.131)。上述结果不仅证实了本研究假设的稳定性,而且在此呼应了本研究的论点,更高水平的研发强度将导致更多的利用性创新以及更少的探索性创新。整理汇总假设检验列表,见表4。

4 结果讨论与研究启示

本研究利用沪深A股上市企业的数据探讨了研发投入与探索性创新之间的关系,发现高研发强度的企业并不意味着有更多的探索性创新,探索性创新对于大多企业而言仍然有相当的挑战性;技术机会与财务冗余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对于研发强度与企业探索性创新的关系有调节作用,即财务冗余和技术机会对于企业探索性创新倾向具有重要的影响效应。

研究发现更高水平的研发强度反而会导致企业更少的探索性创新,与通常的认知形成鲜明对比。以往研究大多假定研发支出能够直接表征企业的创新能力,而忽视了企业创新类型的不同,并未区分利用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两个视角。相反,研究结果表明出于组织惯性依赖或规避风险考虑,企业可能会延迟调整、弱化感知能力,往往倾向于深化自身所熟悉领域的知识或者拓展现有技术轨迹,弱化探索性创新。虽然更高水平的研发强度不一定能够促使企业探索性创新增长,但是本研究发现这也能够从权变的视角得到更好的解释。研发强度与探索性创新关系间的调节效应表明,任何给定业务的有效性取决于企业外部或内部的环境设置,也就是技术机会正向调节研发强度对于企业探索性创新的促进效应;可利用的财务冗余也有利于管理者抵抗企业探索性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其缓解作用进一步促使企业管理者为了获取潜在利润而进行探索性的开发与试验。决策者识别和把握环境或者组织资源的能力重要在于能够区分出哪些资源有利于企业创新。此外,通过实证技术机会与财务冗余对于研发强度与企业探索性创新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细微差别,发现两者的交互对于研发强度与探索性创新的关系也具有调节作用。外部机会和内部资源丰富对于研发强度与探索性创新之间存在组合效应。

表4 假设检验列表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本研究发现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特别是对于那些试图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形成创新驱动的企业。首先,企业应该建立更加具体的研发资源分配指导方针和准则,确保研发的正常配置。其次,由于委托代理的冲突,当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时,规避经营风险可能会造成研发资源偏向于短期项目,所以需要设计良好的能够确保管理者与其风险偏好相匹配的管理激励机制,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再者,某些专注于狭窄领域的企业更有可能以探索性方式进行创新,更能够认识到利用性创新方式的有限性。最后,企业不仅需要时刻关注其环境的变化,同时还应该通过保证一定程度的财务冗余维持其组织内部资源的富集,从而保障探索性创新。

猜你喜欢
探索性机会效应
心有所“属”,一“探”究竟——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的解法梳理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创新”
给进步一个机会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解决圆锥曲线中存在、探索性问题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