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鹿
(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天津 30001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国际化经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流出流量1961.5亿美元,同比增长34.7%,蝉联全球第二位,超过同期吸引外资水平,进入了资本净输出时期[1]。其中以获取技术、人才等战略性资源为动机,面向美国、欧洲等技术密集区域的对外投资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年投资额增长幅度超过100%。从最初的联想、华为等大公司通过独资新建、跨国并购、技术战略联盟等模式进入全球创新高地,到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走出去”作为企业技术获取的重要途径。企业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以下简称技术寻求型OFDI)已经引起来自理论和实务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新近的研究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区域层面,以分析技术获取动机与实现机理、实证检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与绩效为研究视角[2-4],对技术寻求型OFDI进行了研究。企业是开展技术寻求型OFDI的决策主体和具体实施者,但从微观层面出发,研究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具体决策过程[5]的文献较少。
进入模式一直是对外投资理论的重点关注问题,进入模式的选择对于企业技术寻求目标实现与创新绩效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建立在以企业垄断优势为基础的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于新兴国家企业以技术追赶为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机制缺乏解释力。与此同时,在资源基础观理论之上发展起来的动态能力理论,却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用来分析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战略决策、并购等整合、重构内外部资源行为。Helfat教授团队在《动态能力:理解组织的战略变革》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建立合作联盟、跨国投资并购、管理战略制定等不同情境下的动态能力理论[6],为深入研究企业面对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选择这一战略变革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本文基于这一视角,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选择过程深入研究,探索基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选择机理。
技术寻求型OFDI是企业主动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科技创新知识的一种手段,它是指投资国企业以获取东道国的技术信息、研发机构、高端人才等R&D资源为目标,以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为宗旨的跨境资本输出行为[7]。技术寻求型OFDI不依赖于企业技术、品牌优势等所有权优势,与传统对外投资理论认为的跨国公司借助垄断优势获取超额利润存在较大区别。Kogut等根据1976—1987年日本对美国产业层面的投资数据,发现日本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研发密集型产业,首次验证了技术寻求型OFDI的存在[8]。Dunning[9]用市场寻求、自然资源寻求、效率寻求和战略性资源寻求四种潜在动因,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逆向投资旨在寻求战略性资源的现象,技术寻求型OFDI即是战略性资产寻求动机的具体化。
技术寻求型OFDI的进入模式是指企业为获取技术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安排,即将资本、人力、管理经验等资源转移到其他国家的方式[10]。按照企业对其海外投资资产的控制程度高低,技术寻求型OFDI的进入模式主要包括独资新建海外研发机构、跨国并购技术资产、合资合作共建研发机构三种类型。
关于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选择的研究主要出现在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且刚刚起步。Burgel认为,新兴高技术创业公司在母国的技术研发能力与现有销售渠道经验直接影响了其海外进入模式决策[11]。Narayanan指出,公司规模、研发强度与出口情况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决策,并利用印度IT产业130家企业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12]。曾德明构建了基于技术依赖和国际化经验两个参数变量的企业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决策矩阵,首次提出了针对技术寻求型OFDI、区别于“泛化”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决策的影响因素[13]。之后,申俊喜[14]、杨洋[15]等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研究。总体而言,从微观层面探索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选择的相关理论基础、选择决策模型等研究较为缺乏。
表1 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异同比较
Teece最早提出动态能力,即组织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中,通过整合重组内外部资源、灵活调整经营模式、制定战略变革决策,从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16];Helfat等指出动态能力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带有明确目的、按照预期方式,在重新配置组织资源过程中提升竞争力的能力[6,17]。随着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学者们开始从行为学、心理学等视角出发研究动态能力形成过程中管理者因素等微观议题,Teece进一步提出需要将管理者因素纳入动态能力分析框架[18],并强调了高层管理者的认知水平、知识技能对于企业战略变革、塑造企业生态等特定动态能力形成的重要性[19]。此外,Lavie指出企业动态能力是各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由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共演形成[20]。综上,本研究认为动态能力是以基于高层管理者认知水平与知识技能,在特定情境下,根据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企业组织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做出战略判断,从而有意识整合、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而形成的能力,由此得到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见图1)。
图1 理论框架
(1)高层管理者认知与进入模式。组织是其高层管理者的反映,高层管理者的个人经历、心理等特征将影响其对自身所处环境的理解,进而影响组织战略决策[21]。高层管理者认知的差异导致了组织不同的战略决策和结果,构成了动态能力的重要因素。高层管理者的国际化经验主要指其在海外的教育背景与商业实践经验,这对企业海外市场战略决策具有很大影响[22]。由于国际化经验为高层管理者提供了独特的知识背景与认知视角,使得具有丰富国际化经验的高层管理者更善于分析海外市场环境,更倾向于接受高水平的资源承诺与风险[23-24]。独资新建企业比跨国并购更为复杂,风险更高[25],当企业高管团队具有丰富的国际化经验时,分析判断技术发展趋势与海外经营环境的能力更强[26],表现得更加自信、乐于冒险,对东道国技术开发环境的不确定性较不敏感,容易理解和克服制度、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差异,也愿意投入更多资源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此提出命题1:在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决策中,高管团队国际化经验越丰富,越倾向于独资新建模式。
(2)组织内部因素与进入模式。
① 技术寻求类型与进入模式。动机刻画了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特征和本质属性;Nocke等从资源观、知识观等视角对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化经营的动因进行了识别[27]。Elango从战略层面将企业动机作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28]。技术寻求型OFDI的根本目标是获取与本企业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前沿技术、成熟型关键技术、上下游相关技术或互补型技术。不同技术寻求类型细分了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的动机。因此提出命题2:在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决策中,以寻求企业核心技术领域前沿性技术为动机,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独资新建型进入模式;以寻求企业核心技术领域成熟型关键技术为动机,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型进入模式;以寻求上下游相关技术或互补型技术为动机,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合资合作进入模式。
② 企业规模与进入模式。企业规模被广泛用于探讨企业异质性对企业跨国组织方式的选择机制[29]。Harzing基于美国122家跨国公司的研究发现,企业相对规模越大越有可能采用跨国并购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30]。杨波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可能进行海外并购,以期实现更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但在对中国1912起对外投资数据按照市场获取型、资源获取型和技术获取型的投资动机进行分组研究后发现,企业规模显著影响市场获取型和资源获取型OFDI进入模式,但对于技术获取型OFDI的进入模式决策影响不明显[31]。因此提出命题3:在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决策中,企业规模对企业选择跨国并购、独资新建或合资合作的影响可能是无差异的。
(3)外部环境因素与进入模式。动态能力理论是在市场环境日益动态化的背景下由资源基础观发展而来,该理论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基于动态能力视角考察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选择过程,需要关注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即国家因素和产业因素。
从国家因素看,学者进行了大量关于东道国、母国等国家层面影响因素与进入模式选择关系的研究,考虑到这些因素与进入模式的关系并无一致性结论,不能解释在面临相同国家因素的情形下不同企业的选择策略等问题。本文为了更好地聚焦企业“异质性”对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下面的讨论仅考察国家因素约束条件下的进入模式选择机制。
从产业因素看,处于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对技术变革程度和经济组织模式选择的关系会有不同理解,在进行技术寻求型OFDI、获取外部知识资产的模式选择上会产生不同决定[32]。产业平均研发强度、产品代际变化频率[33-34]反映了产业的技术变革程度,产业平均研发强度越高、产品代际变化频率越快,产业技术变革程度越高。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企业更倾向于加大研发活动投入的资源[33]。当企业处于技术变革程度较高的产业领域,面对研发行为本身风险大与周期长的特点,会理性选择弹性较大的组织模式,而规避组织弹性小、制度化程度高的跨国并购模式。因此提出命题4:在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决策中,当所处行业技术变革程度较高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合资合作,或可自主设计研发组织模式的独资新建模式。
本文研究目的是解答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选择机制,案例研究法适合于此类问题的探索;此外,多案例研究法能使案例研究更全面、更具说服力,提高研究效度[35],因此本文选择跨案例研究方法。
案例选择原则包括:①对象选择限制在该产业中比较成功的企业,按照独资新建、跨国并购、合资合作三种模式分别选取一个案例;②选择对象必须经历从后来者到全球参与者这样一个较为完整的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与演进过程;③目标区域设定为美欧地区,仅考察国家因素约束下的进入模式选择机制。最终选择康希诺生物、鹦鹉乐器、天津药业三家企业。
本研究主要通过访谈调研(公司总部参观与半结构化访谈)与收集二手资料(公司官网、新闻报道、发表文献、上市公司年报等)方式获取相关资料;收集方法满足案例研究中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多重证据来源、建立一连串证据链和建立研究资料库的原则[35],从而保证了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此外,笔者从2015年开始与三家企业围绕国际科技合作等工作开展密切联系,跟踪研究时间近三年,为开展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个案例分别来自生物技术、装备制造、医药产业。康希诺生物是中国生物技术疫苗制备领域的明星企业,全球首个2014基因突变型埃博拉疫苗的联合研制单位,2012年在加拿大独资新建创新疫苗研发中心;鹦鹉乐器从事手风琴生产近60年,国内手风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2015年全资并购意大利Bugari手风琴公司;天津药业是中国原料药产业领军型企业,2016年与美国SunGen Pharma公司合资建立药物制剂研发中心。受限于篇幅,本文将企业概况与案例基本信息整理为表2、表3。
表2 企业概况
表3 案例列表
(1)高层管理者认知与进入模式。康希诺生物联合创始团队的4人均有长时间北美生物制药领域的学习、工作经验,在赛诺菲巴斯德等全球疫苗领导企业内担任开发总监等高级职位;鹦鹉乐器已经建立全球销售网络,并与意大利零七乐器厂开展过跨国技术合作;天津药业集团在美国建立了海外销售公司,负责皮质激素原料药在美洲地区的销售业务。案例企业均拥有海外销售市场拓展、跨国技术合作、高管海外工作经历等不同程度的国际化经验,但仅有康希诺生物高层管理者团队具备丰富的国际化经验。董事长宇学峰博士在访谈时提到“在北美生物制药界有近20年工作经验,熟知生物医药工业研究、开发及生物医药制品GMP生产经验。”丰富的国际化经验降低了对海外研发中心建设难度的心理预期。鹦鹉乐器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公司主要决策人董事长罗永森和总经理罗金琦均无长时间海外经历,无国际研发经验,在访谈时提到“与意大利零七乐器厂合作,并购Bugari公司都借助了天津音乐学院的渠道资源”,并购意大利Bugari公司后的运营与技术开发仍依靠原有团队。天津药业集团9人组成的最高决策层缺少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希望借助专业研发口服固体缓释制剂等高进入门槛药物的公司SunGen Pharma的研发资源合资新建技术研发机构。跨国并购或合资合作的模式提高了高管团队对克服东道国文化及地理差异、研发与投资环境不确定性等威胁的接受程度。
(2)组织内部因素与进入模式。
①技术寻求类型与进入模式。康希诺生物在全球疫苗市场份额超过60%的北美地区新建海外研发机构,旨在“以此为窗口加强与国外研发力量的合作,追踪研制疫苗技术领域前沿技术产品。”创新型疫苗研发是康希诺生物的核心业务领域,康希诺生物OFDI获取的技术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需要通过独资新建的方式获得全部控制权,获取先进技术的初始产权,有效保护自身核心知识资产。鹦鹉手风琴所处的乐器制作行业技术进步慢,公司缺少电子手风琴等高端产品的技术研发能力,通过并购获取了电子手风琴研发生产的全部知识产权、生产工艺与专业技术人员,利用收购对象的核心技术向国内转移,在天津建立了电子手风琴生产基地,在短期内,一次性获取了手风琴制造领域的较为成熟的核心技术,扩展了现有优势产品的空间。天津药业拥有原料药制备的核心技术,与SunGen Pharma合资新建的研发机构旨在合作研发缓控释药物、半固体/液体、注射剂/水针冻干等技术,开展技术储备。合资合作的进入模式可促进双方取长补短,发挥SunGen Pharma新药研发优势与天津药业工艺放大实验与产业化优势,减少天津药业向下游产业进行技术延伸时面临单独研发的成本和风险。
②企业规模与进入模式。按照国家《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康希诺生物、鹦鹉乐器和天津药业分别属于小型、中型和大型企业。在与三家企业访谈过程中,相关部门负责人员均认为企业规模不能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自身规模的大小不会影响对外投资模式的选择,企业开展技术寻求型OFDI是基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提前谋划与布局。企业更加关注的是哪种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技术获取目标。
(3)外部环境因素与进入模式。企业所处行业技术变革程度主要考虑产业平均研发强度和第一代主导技术范式确立至今的技术迭代频率与变革领域复杂程度[34]。康希诺生物和天津药业所在的医药制造行业R&D强度为1.73%,制造业各领域排名第四位;鹦鹉乐器所在的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R&D强度为0.54%,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
康希诺生物的核心业务疫苗技术主要经历了3次代际技术变革,“(第1代)减毒或灭活疫苗、(第2代)基因重组技术和蛋白质化学技术为基础的疫苗制备、(第3代)核酸(DNA)疫苗”,目前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治疗性疫苗、逆向疫苗等成为新技术热点,技术迭代频率加快、技术知识领域复杂程度提高。康希诺生物加拿大中心位于全球疫苗技术研发高地,承担持续追踪前沿技术与海外合作研发承担主体的职能,中心采取开放式创新策略,根据核心产品方向选择合作对象、采用合作开发、技术联盟等弹性较大的组织形式,应对技术迭代周期不断缩短的形势。天津药业所处的生化药剂行业经历了3次代际技术变革,“(第1代)片剂、针剂药物、(第2代)缓释技术、控释技术、(第3代)靶向制剂”,也属于研发周期长、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更新快的行业,适于选择合资合作进入模式应对行业技术变革。鹦鹉乐器所处的乐器行业,乐器制备技术没有经历严格意义上的代际技术变革。当企业处于技术进步较慢的传统行业时,通过跨国并购一次性获取某类产品全部技术并进行跨国技术转移与二次创新,是研发收益最大化的途径。
本文以企业技术寻求型 OFDI 为切入点,基于企业动态能力视角建立了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选择框架,并综合文献资料提出了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选择的相关命题,采用跨案例研究(见表4),验证并补充完善了上述命题。
第一,海外市场销售等一般性国际化经验是企业做出技术寻求型OFDI决策的前提条件,但对进入模式的选择并无影响;高管团队国际化经验越丰富,越倾向于母公司完全控制、独立决策的独资新建模式;无丰富国际化经验高管团队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借助东道国已有技术合作主体及研发经验的跨国并购或合资合作进入模式。
第二,在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决策中,以寻求企业核心技术领域前沿性技术为动机,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母公司完全控制、独立决策的独资新建型进入模式;以寻求企业核心技术领域成熟型技术为动机,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一次性、短时间获取技术的跨国并购型进入模式;以寻求尚不属于企业核心技术领域、而作为技术储备的延伸或互补型技术为动机,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与研发基础较好的机构合资合作的进入模式。
第三,在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决策中,企业规模对企业选择跨国并购、独资新建或合资合作的影响不明显。
第四,在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决策中,当企业所处行业技术变革程度较高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合资合作,或由独资新建机构主导合资合作的组织弹性大的进入模式。当所处行业技术变革程度较低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这种组织弹性小、制度化程度高的进入模式。
表4 技术寻求型OFDI进入模式选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