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探究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018-08-02 15:07高煜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科学素养小学科学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活动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拓宽学生视野,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博览群书,创新实验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探究;科学素养

作者简介:高煜,江苏扬中市兴隆中心小学教师。(江苏 扬中 212215)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6-0066-02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知识广泛的学科,课程设立的目的在于利用教材内容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从活跃学生散发性思维和拓展其知识层面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时,需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主动意识和积极参与实验操作,激发其创新性思维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以便于教师在科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指导学生领悟探究本质。这是培养其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探索

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可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假如某学校具备优越的教学设备、实验配置及农村资源的特色性,教师就可充分利用此类区域优势来引导学生通过亲密接触大自然进行科学探究。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还有利于充分满足其好奇心理,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有效措施。因此,教师要针对小学生各个阶段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散发性程度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通过观察植物、动物的生活习性及与环境间的联系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教师在进行“调查家乡的自然水域”内容教学时,可在合理情况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对当地的水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成因进行治理措施探讨,在拓展知识的同时促进其自身发展。再如,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课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的形态和行为特质是本课程教学重点,并要求以图文来记录微生物的特征变化,教师课前要准备好相关适合探究对象,并确保水中含有草履虫等微生物。此时,教师就可在户外的池塘、溪沟、稻田等地收集水源,采集微生物,利用稻草来进行培养,课堂中对收集的微生物通过显微镜进行自主观察后鼓励其描述个人心得体会。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趣味性,还能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对调动学习兴趣和培养科学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引导博览群书,拓宽学生视野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思想天马行空的年纪,一味利用课本中的科学教材内容会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其个性化发展和知识拓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博览群书来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多阅读类似于《百科全书》《小爱迪生》《发明与创造》等书籍,拓展其知识面。

例如,教师在进行“地球的运动”教学时,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操作及相关内容均是简化的,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所需。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百科全书》中“地球运动”的内容来进行教材知识拓展。在“地球两极趣闻”“只有一个方向”“半年是白天,半年是黑夜”等内容中感受地球运动的奥妙,激发学生探究精神,拓展学生知识面。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结合科普网站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这对开拓学生知识面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科学实验,激起学生科学兴趣

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除了理论知识及科学现象的讲解外,还需结合成功的实验来进行教学。此类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科学现象的直观性,还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实验操作时,因科学实验仪器欠缺、天气、时间、地点及学生认知能力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再加上教师对上述因素采取的解决措施缺乏针对性,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故笔者认为教师需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进行优化创新,把促进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作为设计前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操作时,原教材中是在蜡烛火焰上以倒水的形式,将玻璃杯里的气体完全被覆盖作为主要实验步骤,并确保气体倾倒过程中玻璃杯中的液体维持原有状态来观察实验现象。此类实验步骤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感到操作难度大,难以保证液体不撒出,且实验现象特性的结果显示并不明显,难以推断出混合产生的气体重量比空气的对应值高。因此,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经验对此类实验步骤进行优化,实验容器主张选择矿泉水瓶(混合小苏打与白醋)和可乐瓶,并取橡胶软管来构成通道,同时取止水夹来稳定橡胶软管,用长短不同的蜡烛来提高瓶子内实验特性现象的直观性。此时,学生会发现矿泉水瓶中出现大量气泡以及瓶身碰触的感觉鼓胀,当止水夹松开时,瓶中气体会直接通向可乐瓶,然后将可乐瓶内空间以塑料片隔開,且在底部留有一定相通空间,分别放置两根长短不一的燃烧蜡烛。此类操作不仅有利于防止学生洒出实验液体,还有利于提高实验操作的特性现象,以此明确根据蜡烛自下而上先后熄灭现象来推出相关概念。

四、开展家庭实验,丰富学生探究经历

小学课堂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大都为40分钟,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常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而无法有效进行。因此,教师需具有引导学生开展“家庭实验”的教学意识,争取家长同意和支持通过家庭实验来解决学生课堂实验操作缺乏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提升其观察思维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教师在教授“种子的萌发”一章的教学内容时,在课前通过安排“浸泡种子”为题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浸泡种子”探究,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涉及的种子,参照教材的实验步骤先进行家庭实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家庭实际生活中不易获取的油菜种子进行实验,可以以三种大小存在显著差异的种子代替,记录浸泡后的现象作为第二天课堂教学反馈。这样,学生在课堂中会根据自身探究的结果进行交流发言。学生甲说:“蚕豆种子、黄豆种子没有绿豆种子发芽速度快。”学生乙说:“花生、蚕豆、黄豆种子的两片子叶重合处有凹陷情况,我想是不是通过此处来提供空气以促进种子发芽。”此类结果是学生通过亲历探究得出的结论,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感知新现象来丰富其情感认知,对健全学生品格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需充分利用科学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作为教学设计前提,灵活运用实验教学、家庭实验及相关阅读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和求知欲,为今后的综合性发展和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常仕淇.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7,(16):62-63.

[2] 金叶.加强学习生活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2014,(7):80.

[3] 李全林.如何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 2014,(29):117.

[4] 高利华.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8):116.

责任编辑 范艳玲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科学素养小学科学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