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本土化的问题透视与对策分析

2018-08-02 15:07王晨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对策分析

摘 要:翻转课堂不是教学流程的简单重构,而是教学观、课堂观、学生观的创新与优化。深入解读翻转课堂的本真含义,冷静地思考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的措施,颇为必要。本文深刻地剖析了翻转课堂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与隐忧,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完善与推进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策略与路径。

关键词:翻转课堂本土化;问题透视;对策分析

作者简介:王晨,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教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南通市教育先进工作者。(江苏 南通 22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课堂学程生态化建设研究” (课题编号:E-c/2016/19)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6-0017-04

翻转课堂(也译作颠倒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全新建构,课前即让学生依凭视频等完成知识学习,课上则通过师生互动实现知识内化。这一教学模式翻转了常规的教学流程、课堂时空和师生关系,为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思维。许多教师对翻转课堂不仅认真研读,而且大胆尝试,给沉闷、乏味的课堂注入了灵动之水、吹进了清新之风,同时,翻转课堂在本土化的进程中也存有诸多误区与偏差。

一、翻转课堂本土化进程中的问题

1. 解读不准确。见诸报刊的不少文章常把“翻转课堂”与“先学后教”相提并论,其实,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异与区别。翻转课堂一般要历经以下阶段:①教师创建微课程(上课和录课);②学生自主观看微课程学习知识(即听课);③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对知识的内涵与价值进行挖掘与拓展。因此,从教学的流程来看,“翻转课堂”并非许多学者认为的“先学后教”,其仍然是“先教后学”。

2. 学校不给力。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基础教育依然没有摆脱“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不少学校通过多年的摸索与“改良”,已有一整套成型甚至是成功的操作样本。面对翻转课堂的出现,许多学校在能否提高成绩尚未得到确证之前,一般不会轻易去触碰这根“高压线”。

3. 教师不热心。客观地说,翻转课堂给教师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除了常规任务外,还要将知识点提炼到微课程之中,并致力于课前任务的规划与编拟、微课程视频的设计与录制,等等。因此,面对翻转课堂,许多教师常常是“敢想不敢做,心动不行动”。如果学校在制度上、设施上缺乏相应的支持,教师的积极性更是大打折扣。

4. 学生不适应。虽然翻转课堂引入了大量现代化教育技术,但是学生对教学形式的关注往往大于对教学内容的投入。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在失去外力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随意放松甚至放纵自己。

5. 家长不积极。没有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难有翻转课堂的高效性。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是离不开家长的参与配合的。然而,面对要求更高的“翻转课堂”,家长觉得很纠结、很苦恼。

6. 资源不均衡。翻转课堂的施行离不开网络化教学技术的撑持。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目前还只有一些大、中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学校具备这样的教学环境,就中西部农村地区而言,难以拥有这样的条件。

7. 架构不系统。不少学校对翻转课堂尚处于“试水”阶段,对于整體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架构。另外,课堂教学有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等诸多课型,究竟这种模式更适用哪些学科、哪些课型,尚需要深入研究。

8. 评价不配套。由于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因此,必须有一个全新的评价方式及标准来对翻转课堂中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效果予以检测与考量。

9. 操作不规范。有些教师担心学生没时间、不自觉,采用了所谓的课内翻转方式,即在课堂的前10~15分钟播放微课程视频,然后组织学生学习与讨论。从本质上看,这种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大一统”“划一化”教学,显然是一种假“翻转”。

10. 视频不理想。有些教师制作的视频声音小、噪音多、影像模糊;有的字幕呈现与语音讲解不匹配、不同步;有的画面中教师形象过于严肃、庄重;有的语速过快,难以听清,或是太慢,难有激情。

11. 培训不到位。技术培训与理论培训“脱节”,多沿用以往信息技术培训、多媒体培训的套路,没有按翻转课堂的理念规划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路径。培训对象比较模糊,没有面向教学管理者、骨干教师、技术人员开发针对性的课程,等等。

12. 研究不深入。近年来,虽然国内教育报刊发表了数百篇“翻转课堂”的相关论文,但大多仅涉猎于模式构建、教学设计、平台建设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极少以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来阐释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整体态势依然是“实践先行、研究滞后、理论贫乏”。

上述问题制约了翻转课堂的正常运行,阻碍了翻转课堂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探讨,在实践中加以理顺。

二、 翻转课堂本土化的操作建议

1. 分层次发动,营造翻转课堂“强磁场”。就绝大部分学校而言,翻转课堂的应用仍然是“火车进站——响声大、速度慢”,要真正对翻转课堂做到坚信不疑、坚持不懈,必须从根本上转换旧思想,树立新观念,做到分层次发动,全员化参与。

(1)教师层面。没有教师的真心投入、精心实践,难启改革之门,难收改革之效。因此,要紧紧抓住培训这个关键,积极引导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开展翻转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使全体教师对翻转课堂的理解与实施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2)学生层面。学是内因,教是外因。要从阐释翻转课堂的真正内涵出发,努力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指导、自我监控以及自我强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家庭层面。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反映了翻转课堂的社会认同水平。因此,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前,对家长也要“晓之以理”并“授之以法”,让家长不但有参与翻转课堂的信心,而且有参与翻转课堂的能力。教师、学生、家长三方联动,才能为翻转课堂的全面实施营造出更为浓郁的舆论氛围和更加协调的教学环境。

2. 全方位保障,激活翻转课堂“源头水”

(1)行政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前提。翻转课堂的效应有目共睹,应广泛动员和引导教师正确地理解、认同改革,热情地投身、参与改革;在制定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时,也要注意各项措施的可行性,“高视点”与“低起点”兼顾,从而真正做到行有所效、动有所成。

(2)思想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基础。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常表现为行为上的操作性失误,但实际根源在于理念不到位。因此,要积极引导从事翻转实践的教师切实加强对翻转课堂本质规律的研习与把握,“翻转”我们的理念才能“翻转”我们的课堂。

(3)设施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载体。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教师的智力支撑,也需要充裕的物质支撑。因此,有志于实施翻转课堂的学校对翻转课堂方面的投入应适当给予倾斜,做到当前与长远兼顾、“软件”(思想、管理等方面)与“硬件”(技术、经费等方面)并重,努力为师生创设一个更为完善、高效、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4)师资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根本。翻转课堂的实施对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准确解读翻转课堂的内涵特征、目的意义和操作流程,切实提升教师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是翻转课堂正常运行的首要任务。

(5)学力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核心。在翻转课堂的运行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6)时间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条件。寄宿学校,晚自修时教师不宜再行上课,以确保学生能有时间完成翻转课堂的课前环节。非寄宿学校,教师应注意控制作业量,因为课后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看“微课”以及进行少量的针对性练习。

(7)评价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在制定翻转课堂的评价标准时,教师方面要特别关注:①是否能制作出与既定目标、相关内容、学生实际相契合的微课程;②是否能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③是否能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并进行及时的反馈与指导。学生方面要特别关注:①是否能利用教师提供的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②是否能在网络或课堂上积极互动,认真探究;③是否能充分利用相关平台,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予以充分呈现。

(8)技术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支柱。微课程的质量对学生课后学习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开展翻转课堂的学校,在技术层面应给予相关教师力所能及的扶持与帮助。

(9)培训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抓手。对教师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切实做好培训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培训的理念与目标、内容与载体、方法与途径。

(10)科研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依托。理论工作者应一如既往地潜心探索,广大教育实践者也应自觉地介入、参与到翻转课堂的探究中。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双向互动、优势互补,必会给翻转课堂的研究注入新活力,拓出新天地。

3. 多维度并重,架设翻转课堂“立交桥”。较之传统课堂,翻转课堂更注重课前、课中、课后的相互配合、有机协调。三者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层层拓展,有机推进,方能奏出翻转课堂的动人乐章。

(1)明主旨。微课程的制作常被一些教师视为课前最重要的工作,其实,微课程是重点而非重心。采用翻轉课堂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效益,这也是微课程设计的指针与原则。因此,课前的第一要务应是对课前的学习任务、课上的知识内化、课后的迁移提升做出整体设计、系统安排。

(2)导学程。“学习任务单”是依据学情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明确课前自主学习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学习文件包。“学习任务单”是引导自主学习、提高自主能力的重要支架与媒介。

(3)精制作。微课程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压舱石与切入口。视频的制作应力求做到:①时间精约。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视频的时长一般应控制在15分钟以内。②内容精准。相关视频应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切实的目标导向、方法指点、资源提供等作用。③定点精当。当做到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④制作精细。应力求文与画相谐,字与声相应,音与情相合,以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⑤设计精巧。除了要充分考虑视频本身的结构、色彩、音质外,还应在视频中设计出有如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并将相关的测试题发布到专用平台上,以便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探究与应用情况。

(4)多联通。课堂上,教师首先应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的情况适当反馈,比如对“学习任务单”安排的思考题进行抽查,对一些共性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种“课上”与“课前”的“联通”不仅能使学生及时把握自己的学习状态,也能让教师更好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5)重自主。由于借助教师提供的“任务单”与“微课程”,一般而言学生大多能基本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师的讲授可被缩减到极限,这为学生自主活动赢得了时间、拓展了空间。我们应切实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用足、用好、用实“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新课程力倡的新方法新形式,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自驾游”中,兴趣不断点燃、思维更趋活跃、情绪倍加高涨。

(6)真互动。互动是翻转课堂的教学常态,但切忌“形”动而“神”不动。这种互动不是肤浅的你问我答,也不是简单的我说你做,而应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是既互动又“双赢”的,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慧的生命共同体。

(7)促升华。目前,国内外学者建构的翻转课堂模型主要分为“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其实,课后反思也应是翻转课堂不可或缺的一环。当然,翻转课堂的课后反思与传统的课后复习迥然有异。应将传统复习中对知识的“领会”与“理解”层面积极升华到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与“迁移”层面。

(8)勤督察。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及时督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十分重要,它是科学、全面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因此要为每位学生建好学习成长档案,实时记录他们的成长轨迹,让他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从而不断累积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4. 有机化推进,构筑翻转课堂的防火墙。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舶来品,如果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只会轰轰烈烈一阵子,匆匆忙忙走过场。在理论与操作体系尚处于形成和完善阶段,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具体施行者都应该谨慎从事,不能“没条件也上”,而只能“积极创造条件上”。

(1)力戒盲目跟进。学校行政部门要认真做好现状调研与综合考察,对自己所在学校是否具备“翻转”的基本条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要坚持做到三个“不开展”:一是没有足够的课程资源不开展;二是没有适宜的时间安排不开展;三是没有恰当的课堂评价不开展。

(2)力避随波逐流。翻转课堂本土化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作为改革,我们允许失败,但应该力求成功。凡事切不可“做了想”而要“想了做”。更不能为了迎合领导意图,“霸王硬上弓”。我们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负责。

(3)力阻一哄而起。我们在热捧翻转课堂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①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于翻转的;②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翻转的;③不是所有的学科、学段都可以随意运用翻转的。有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学生再自主努力也难以掌握的,还不如传统的讲授法效果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筛选、学会抉择。

(4)力防技术至上。有些学校领导包括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将打造优质的、丰富的微课程作为推进翻转课堂的主要举措,以为只要是优质的微课程就能覆盖大多数学科的大多数内容,翻转课堂就可大步迈进、大功告成了。其实,“物化”的资源建设固然重要,教师的“专业支持”更为关键。

(5)力排全盘否定。必须指出的是,翻转课堂并非毫无欠缺,传统教学也非一无可取。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推进策略,不顾校情不同、学情有别,统一“跟进”、划一“改造”,这种“全盘否定”传统经验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虚无主义”,既会摧毁改革的根基,也会动摇“翻转”的信心。

(6)力除虎头蛇尾。面对新改革、新模式、新挑战,有些教师,特别是部分刚走上讲台不久的年轻教师,信心满满,雄心勃勃,精心设计、潜心思索、耐心打磨“微课程”,但随后便发现录课比上课要费劲多了,于是赶紧偃旗息鼓,以免“浪费”时间与精力。有恒方能有为!这种“3分钟热度”殊不可取。

5. 整体性引导,提升翻转课堂的主力军。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因此作为改革“主力军”的全体教师必须直面新担当、扮好新角色、适应新模式。

(1)从知识的守成者向求新者转变。在翻转课堂中,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信息来源更多、认识领域更广。教师仅仅满足于原有的學科专业知识,很难甚至不能胜任翻转课堂的需要。教师既要去了解、熟悉、掌握翻转课堂的流程、内容、技巧,更要刻苦“充电”,努力学习。

(2)从资源的搬用者向开发者转变。课程资源是决定教学理想付诸教学实践的关键性因素。面对翻转课堂,教师不再是资源的“搬运工”,不仅要从纷繁的信息库中挑出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二度“创作”,整合成自己的微课程,更多的时候则需要亲自录制视频、制作课件,以支撑翻转课堂的正常运行与不断优化。

(3)从讨论的掌控者向参与者转变。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讨论的掌控者,主要的职能是下发议题与评判对错。而在翻转课堂上,教师则必须始终置身“事”中,围绕学生的发言,弄清学生的已知,了解学生的困惑,并能紧随学生的思维,给予适当的启发与点拨,使学生对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与提高。

(4)从练习的反馈者向辅导者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当学生课外作业遇到问题而需要帮助时,教师常处于“失联”状态。翻转课堂中的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不仅能及时完成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反馈,而且能即时给予学生辅导与帮助。

(5)从教学的单干者向合作者转变。实际工作中,不仅不同学科的教师,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也常是貌合神离。随着翻转课堂的展开,个体性、封闭性劳动已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打破学科、年级界限,在教学资源的选择、设计、开发等方面进行有效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思考、观点、资源的共享,获得更为广泛、更加有力的教学支撑。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对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价值。但是教学方式是多元的,翻转课堂只是诸多教学方法之一而非唯一,因此,我们既不能生硬地拒之门外,也不能一味地顺其自然,更不能只在物质化的层面机械模仿。要让翻转课堂顺利地“软着陆”还真非易事,也许将是一个较长的、艰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陆耀娟.新理念下语文教学的瓶颈与突破[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10):51-53.

[2] 王晨.以供给侧改革理念引领核心素养的培育[J].现代教育,2017,(3):1-5.

责任编辑 黄 晶

猜你喜欢
对策分析
长沙市独立院校大学生消费现状与对策分析
非思政专业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旅游业影响的对策分析
浅析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优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增殖放流区域布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价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