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贤 王红雨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苏州 215021)
健康体适能与健康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体适能水平不足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肺功能、肌力活动能力等逐渐衰退,体脂百分比不断增高,尽管寿命得以延长,但健康预期寿命并没有提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我国于2000年组织开展老年人体质测试工作,但测试的对象为60~69岁的老年人。本研究对≥70岁老年人的健康体适能特征进行调查,同时探讨该人群健康体适能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1.1对象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式,于2014年7~9月在苏州市区内随机整群选取8个街道,每个街道随机整群选取3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抽取20名≥70岁的老年人,剔除缺失样本后共纳入352名老年人进行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长期居住在城市,年龄≥70岁,无自主行动障碍,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脏病、脑卒中等),能够独立活动且完成健康体适能测量的各项指标,具备较好的认知能力,能够回答调查员的提问并填写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认知障碍,不能有效回答调查员的提问,身体状况明显虚弱,存在任何一项不能完成测试指标的身体障碍等。
1.2方法
1.2.1量表法 采用SF-36量表对老年人进行生活质量调查,通过面对面的方式经由统一培训合格的医学生进行调查。该量表共有36个条目,8个维度: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肌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心理卫生(MH)。该量表经刘洪波〔1〕验证,认为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应用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调查。量表条目采用“限制很大”、“有些限制”、“毫无限制”回答的,赋值分别为1、2、3分;采用“所有时间”、“大部分时间”、“一部分时间”、“小部分时间”、“没有这种情况”回答的,赋值分别为1、2、3、4、5分,上述条目陈述若为反向问题,计算总分时条目赋值进行转换,采用累加法计算量表的总原始得分和各维度的原始得分,由于量表各维度包含的条目数不同,原始得分不能体现各维度生活质量水平的高低,所以,需将原始得分进行标准化转化,转换公式:标准得分=(原始得分-最低可能得分)×100%/(最高可能得分-最低可能得分)。经过转换后的标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本研究采用百分位数法对生活质量总得分进行等级划分,参照文献以P60的百分位数值作为生活质量健康与非健康的分界点。
1.2.2试验法 ①测试指标:借鉴中国《国民体质测试标准》老年人体质测量指标〔2〕和美国老年人功能性体适能测量指标〔3〕,最终确定6 min快步走距离(6MWT)、肺活量指数为心肺功能指标;座椅(高42 cm)5次反复坐起时间为下肢肌力指标;有利手握力,为上肢肌力指标;座椅体前屈,测量手指尖距脚尖的距离,为下肢柔软素质指标;双手后沟为上肢柔软素质指标;身体指数为体成分指标;座椅起立转身走为平衡能力指标。②测试方法:参见Rikli等〔4〕和国民体质测试方法〔3〕。
1.2.3健康体适能的评价标准 参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研制方法〔5〕进行各单项指标的赋值和综合评分的计算。单项指标评分标准的制定:采用百分位数法以P3、P10、P25、P35、P50、P65、P75、P90、P95、P97作为制定各单项指标评分标准的依据。具体如下:(1)正向性指标,即测量数值越高越好的指标,如握力、肺活量等,评分标准的取值为P3≤1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行t或χ2检验。 2.1调查对象的一般状况 男171名,女181名,70~79岁189名,≥80岁163名,年龄70~94〔平均(78.8±5.9)〕岁,体重(64.2±10.1)kg,身高(160.7±10.3)cm。 2.2老年人健康体适能的比较 70~79岁组健康体适能各指标水平好于≥80岁组,除BMI外,各指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除代表柔韧性的双手后沟和座椅体前屈指标外,男性好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1。 2.3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比较 70~79岁组老年人生活质量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均高于≥80岁组,其中在总得分、PF、RP、BP、RE、MH维度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男性在PF、VT、MH维度得分高于女性,女性在总得分和RP、BP、GH、SF、RE维度得分高于男性,其中VT和SF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2。 2.4老年人健康体适能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根据健康体适能总得分,不及格53人,及格176人,良好88人,优秀35人。按照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分由低到高进行排序,以P60的百分位数作为生活质量达到健康水平的界值点,分为非健康组和健康组,健康组人数为216人(61.4%)。不同健康体适能分组达到健康生活质量水平的比例:优秀组〔29例(82.9%)〕﹥良好组〔64例(72.7%)〕﹥及格组〔101例(57.4%)〕﹥不及格组〔22例(41.5%)〕,除优秀组与良好组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0,P<0.01)。 表1 老年人健康体适能的比较 与70~79岁比较:1)P<0.05,2)P<0.01;与男性比较:3)P<0.05,4)P<0.01;下表同 表2 老年人健康生活质量的比较 我国卫生行业成人体重判定标准(WS/T)认为BMI≥24 kg/m2可判定为超重,≥28 kg/m2为肥胖〔5〕,本研究显示城市老年人BMI均值处于超重水平,可能与城市老年人生活水平相对较好,而能量消耗又相对不足有关。与美国健康体适能常模比较〔3〕,苏州城市老年人的柔韧、下肢肌力与肌耐力、心肺耐力和平衡能力水平均较低,与国内学者陈晓霞等〔7〕、张建国等〔8〕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与美国学术团体协会(ACLS)〔9〕和Lord〔10〕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基本一致。分析柔韧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原因与老年人在老化过程中,肌组织及周围的附属物活性下降有关,如胶原蛋白的溶解性降低,造成柔韧性下降,甚至出现活动功能障碍;此外,由于女性机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性有别于男性,女性柔韧性相对好于男性,符合不同性别间生物学特性的规律;分析肌力与肌耐力存在差异的原因与老年人在老化过程中肌纤维发生萎缩、丧失和坏死等,导致参与运动的单位减少,出现肌力下降有关,而且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神经肌肉系统调节功能下降,如肌纤维中钙离子活性的下降导致肌肉兴奋-收缩耦联功能降低,引起能量产生下降,导致肌力滑坡。此外,由于男性肌纤维的生理特性和社会功能使得男性的峰值肌力高于女性,所以老年后,男性肌力仍然好于女性。 本研究采用SF-36量表进行测量得出苏州市老年人生活质量总得分处于中等水平,70~79岁组好于≥80岁组,与冯晓黎等〔11〕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生活质量出现下降。分析其原因,在增龄过程中老年人的心肺功能、运动能力逐渐衰退,体脂百分比增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参与社会活动的范围在缩小,从而对其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且城市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的比例较高,老人孤独感较强烈。 本研究发现健康体适能水平对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健康体适能水平越高,其生活质量达到健康标准的比例越高,可能与高健康体适能水平可以产生积极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效益,能够增强社会归属感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关,通过身体活动可以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减轻压力,缓和生活事件对个体产生的负面影响,促使脑部产生特殊化学递质,如脑内啡、多巴胺等可以促使人放松,解除焦虑产生愉悦感,并能减少负面情绪,激发好心情减少孤独感;此外,高健康体适水平可以加强认知能力,加速脑部某些催化剂的产生,从而促进脑部认知能力的提高,使人思考更清晰。2 结 果
3 讨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