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俊正 刘庆华 符强
摘 要 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校工科专业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BE)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阐述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建设、师资隊伍的建设以及支撑条件的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为其他专业的认证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2016年6月2日,我国成功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协议的第18个正式成员。作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由美国等6个国家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发起。《华盛顿协议》的加入意味着我国和其他协议国家之间能够实现学位互认,促进工程技术人才国际流动。我国工程师类人才中,大学文凭求职者被跨国公司录用比例只有10%,而欧美国家占60%。由此可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专业认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基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我国高校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培养符合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2017年,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成功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文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支撑条件的建设等方面阐述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改革和实践,期望为其他专业的认证工作提供借鉴。
1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人才培养理念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理念是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BE),以教育产出效果作为教学评估主要依据。与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不同,OBE教育理念侧重于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高校应该以社会、行业需求为导向,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效果评价等。
2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指南,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全过程。课程体系的设置、办学的软硬件条件、师资队伍的配备等都是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培养目标既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也要体现学生毕业后五年左右具备的能力和事业发展的预期。应避免口号式的描述,必须是明确的、可衡量的、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以及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人才的主要就业领域与性质、主要的社会竞争优势。通过走访用人单位、毕业生反馈等方式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邀请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培养目标的修订。
3 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以OBE教育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即围绕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导向,设置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具体包括:
3.1 培养学生具备公共基础知识的课程类
包括数学物理类、外语类、思政类、通识课程类等。
3.2 培养学生具备专业子能力的课程类
(1)电子类课程:培养具有电子设计与应用初步能力,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等。
(2)通信类课程:培养具有信息传输系统设计与应用初步能力,包括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通信电子电路、通信原理等。
(3)信息处理类课程:培养信息处理系统设计与应用初步能力,包括信号与系统分析、随机信号分析基础、数字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技术、数字视频技术等。
(4)设置系统实现类课程:培养系统实现芯片选型与开发初步能力,包括DSP原理及应用、嵌入式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
(5)计算机类课程: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与软件编程初步能力,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
3.3 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课程群
包括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将学生掌握的各种子能力串起来,使学生获得综合能力训练,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4 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事关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生命线,应得到足够重视。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本科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核心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工程经历,然而大部分教师都是博士毕业直接入高校工作,工程实践经历较为欠缺。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多方面、多举措鼓励教师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能力。
4.1外引方式
学校层面要建立长效机制,吸引行业专家参与本科教学工作,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环节等各方面的修订完善建言献策。建立教师外聘制度和方法,聘任企事业单位中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高级职称人员,担任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或开设工程管理方面的讲座。
4.2 内培方式
(1)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工程开发类项目。在项目申请、研发、结题和成果申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沟通协作,这些经历提高了教师沟通能力,也使教师具有较强的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这些老师将其工程实践经历积累的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各类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的指导中,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同时,大力吸收中青年教师参与到工程项目中来,既可以使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力得到发挥,又可以提升其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校和学院做好挂职的配套制度,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年度考核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与行业特色企业和研究所建立稳定的挂职协议。建立双向机制,让中青年教师找到适合于自身学科特点的岗位,同时企业能找到促进自身产业发展的人才,实现互利双赢。
5 支撑条件的建设
支撑条件是必备要素,用于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支撑条件包括教室、专业实验室、图书资料、生产实习实训基地等。这些条件中,既包括场地和配套的设备设施,也包括相应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5.1专业实验室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公共基础实验室由国家级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机电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级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自治区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5个中心组成。专业实验室由国家级通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级电子信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射频电路与CAD实验室和微机接口实验室组成。
5.2生产实习基地
我校电子信息工作专业加大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切实加强以产学研联合教育为主体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与区内外企业单位合作建立實习、实践基地,比如桂林啄木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天津通信广播集团有限公司等。这些生产实习基地为高质量地开展生产实习、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提供了有效保障,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6 结束语
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倡导“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的育人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要与社会、行业需求相适应。本文结合专业认证要求,介绍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改革和实践。从电子信息行业需求为出发点,反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支撑条件进行建设,有效地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了合格的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EB/OL]. http://www.ceeaa.org.cn/main!newsList4Top.w?menuID=01010702.
[2] 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育,2014(1):42-47.
[3] 刘宝,任涛,李贞刚.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改革与建设[J].中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48-52.
[4] 刘建新,杨林,何兆益.论专业认证背景下交通类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2(4):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