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冷心怡
摘 要: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许多世界著名大学都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并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从理论层面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且探讨二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9-0006-02
一、人才培养目标
1. 人才培养目标的概念与特点
高等教育是培养满足一定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因此,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统一要求,即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还必须充分体现大学自身的特色。而培养目标的特性,则跟大学自身办学历史、专业、传统息息相关。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大学的要求以及这些大学对自身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具有多样性。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也逐渐呈多样性发展趋势。不同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如文科学院和理工学院的培养目标不同;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如本科类院校与高职专科类院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等等。即便是相同类型与层次的院校,也会因地域的不同,导致其培养目标不一样。二是具有可预测性。目标与想要达到的标准有关,具有可测量性。可以对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分析此目标是否可实现,实现几率的大小,从而进行预测。三是具有稳定性。人才培养目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为它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学校是根据一段时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旦目标制定完成,便会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四是具有动态性。人才培养目标不是永远不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时刻更新或调整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新的需求。如果学校不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可能会导致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2. 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它体现了教育思想和社会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要作用,有如下几点。一是定向作用。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着不同的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没有了培养目标,教育活动可能会没有方向。二是调控作用。培养目标对高校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只有坚持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使高校大学生按预期的目标发展。三是评价作用。人才培养质量是否高,主要是看目标是否适合并能否实现。衡量教育实施效果和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依据,就是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四是激励作用。一旦目标确定,人就会向着目标前进,可使人拥有更多勇气和力量。一旦大家都认同了同一个培养目标,他们就会自觉接受它的挑战,并共同向其靠近。
3.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依据
(1)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教育目的与人才培养目标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不一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不一样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教育价值观。只有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才能充分实现教育的价值。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前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一盏指路灯,是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遵循的理论基础。
(2)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现实依据。一是根据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大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培养目标主要是依据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只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才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制定与实现。但是,当今有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忽略大学生的需求。很多大学生表示,高校在很多时候制定的发展战略与大学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希望高校能够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联系,多听取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是社会活动之一,因此,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符合。教育体制和发展方向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与规格受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校园文化经常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在这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需求一致。三是根据知识发展的需求。知识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大学的发展程度,大学通过传播、阐释等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果知识的发展受阻,那么大学知识的发展也将被限制,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会受到阻碍。
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最主要的依据。课程体系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
1. 课程体系的概念与特点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依据相关学科知识和实践环节,按一定比例和逻辑关系选择并加以组织的包含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简而言之,课程体系是研究如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如何将不同内容、形式、形态的课程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整体性特点。多门学科、课程之间相互搭配与融合,实现整体功能的优化升级,是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的体现。想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必须经过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以及实施与评价课程几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二是多样性特点。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而且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个性,课程体系如果一成不变没有多样性,就无法满足社会与个人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开放性特点。课程体系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并不断充实、更新升级。四是稳定性。课程体系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在竞争中具有优势,但是,通常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都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所以,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可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适当调整课程体系以满足市场多变的需要,但绝不能将其全盘否定,否则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它集中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能够把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具体的教育实践。二是传递、选择文化。随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逐渐分离,课程体系便成为学校传递与选择文化的重要媒介。它虽然只是选择与传递文化众多手段中的一种,但它却是保证文化的系统性、完整性的最有效的方法。三是培育人才。课程体系通过将不同的课程进行科学的排列组合,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具体体现在各种课程之中。可以说,建立课程体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
3. 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课程体系是各门学科及要素相互搭配和融合以达到整体最优化的结果,而不是各类课程简单相加的结果。因此,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如下。一是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素质。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有人文精神,还要具有科学创新精神,只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二是将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培养相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数行业的工作都要求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单靠个人就可以成功的行业越来越少。要想做好一个团队的管理者,仅仅靠纯技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管理意识,具备管理能力,重视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的结合,是培养人才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远比知道事物自身的各种关系更有意义。课程体系除了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根据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培养大学生基本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四是将基础和前沿相结合。课程体系只有拥有雄厚的基础,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课程体系也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一些新兴的学科也不断出现,课程体系要想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就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映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
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都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想让它们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互相配合,发挥作用,就必须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1.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具有指导作用,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标准以及人才的能力、素质高低,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它来开展的。每一个培养目标都有为其量身定做的课程体系,能够最大限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所以,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课程体系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和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培养目标大体一样,导致课程体系基本趋同,培养的人才缺乏多样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要具有不同的类型,课程体系也需要有所不同。
2.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和保证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又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具体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的培养标准、质量好坏和水平的高低。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构建与其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而脱离课程体系,所有的教育思想和宗旨都难以落实,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都难以实现。当今时代,有些本科院校构建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比如,有些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却按照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有些院校提出要培养综合型创新人才,但课程体系依然单一,片面化。因此,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然需要构建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否则人才培养目标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很难得到实现。
四、结束语
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培养目标仅仅是一个目标而已,它必须以课程体系为中介和手段,而课程体系的建构又必须以培养目标为前提。如果只是一味去确立培养目标,而不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很容易使得培养目标难以落实;如果只强调课程体系,而不注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的指导作用,也容易使得构建出来的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不相符。所以,只有将二者进行科学的结合,才可能使二者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2]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杨有振,王书华,卫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3(13).
[4]傅维利,刘伟.培养目标、教育要素与教育成本[J].高等教育研究,2007(10).
[5]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03).
[6]胡建华.中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7]彭樟林,姚卫华.基于创业能力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J].前沿,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