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2017-01-16 01:03高素芬
东方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高素芬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近几年规模发展很快,加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学校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就高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期培养社会需求的具有一定财税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主要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只强调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只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过分重视学生对于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从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淡化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影响了学生择业的广度与未来职业的发展。第二种是照搬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过分强调基础理论教学,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造成学生缺乏基本操作技能,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形成受到阻碍,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这会增加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成本。

1.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突显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盲目地照搬普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也没有考虑新形势下人才市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即很多高职学校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教学形式的核心仍是教师、课本以及课堂。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更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另外,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而轻技能。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继续使用重理论而轻技能的教学模式。有一些高职院校意识到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也相应地调整了教学计划,但终究因为条件受限而无法充分付诸实践。再有,课程设置陈旧,内容缺乏创新。会计学大致可以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高职院校的课程基本在此基础上设置,但普遍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

1.3实训、实践环节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对学生财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加强的过程。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却做不到这一点,一般做法是针对所开设课程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不同课程间的实践教学缺乏连续性,不能体现整体财会的工作流程,不能使学生将所学课程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财会知识体系。这极大地制约了财会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4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严重不足

“双师型”财会专业教师是指既能够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财会专业教师。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师资大部分是直接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对学生进行实操指导,无法胜任技能培训工作。加上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很难长期稳定地聘请到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作兼职,职教师资补充渠道存在困难,而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又非常有限,有的教师并不能独立完成企业的财务核算。一些学校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只不过是拥有教师资格的同时,通过考试取得了中级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等资格证书。他们没有企业的实践经历,是不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的,这种教师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而且,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任课教师教学任务安排很密集,他们还要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实践锻炼,因此,高职院校缺乏真正的“双师型”财会专业教师,正因为如此,高职财会专业培养不出社会所需要的实践性人才。

1.5政府对高职教育不够重视

政策不到位,经费投入难以保障。据统计85.2%的高职院校主要经费来源渠道单一:34.7%的学校主要依赖学费,30.7%的学校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16.8%的学校主要依靠自筹,2%的学校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1%的学校主要依靠企业拨款。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基本没有新的财政投入,主要靠收取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缺口较大。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则是应用性人才,注重实践性教学,对教学设备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便大大制约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对高职教育的定义模糊

有学者提出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观点。但人才类型的区别只在进行宏观统计的时候有指导意义,对实践上人才的具体培养并没有现实指导意义。所谓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无客观的划分标准。在“创新”成为推进社会发展主旋律的情况下,创新的基础是技术的积累,技术的积累必然要求技术的大量应用,应用和研究在各个层次上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个人而言,根据社会发展形势,转换职业是大势所趋,尤其在我国,采取双向自主选择的就业模式,大部分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与在校专业之间出现不一致很正常,且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职业的内容不断变化,在未来发展不确定的情形下,期望在高职这个学校教育阶段就将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定型,既不现实更不可能。

2.2对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推动和引导作用认识不清

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推动和引导体现在财政投入上。为提高社会对职教的接受程度,有学者提出就业准入制度的建议。但高职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如果总靠政府不断投入作为发展动力,那么随着规模的扩大,势必导致政府投入不断增加,长此以往,就变成政府的财政包袱。另外就业准入的行政干预,与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就业率的社会需求和政府宏观政策不相符,违背劳动力就业的市场规律。利用行政手段,采取拔苗助长方式片面加强职业教育,加大政府工作量,很难得到企业支持。

2.3从事高职教育的人才缺乏

能够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职教育人才,往往也是本行业的优秀人才,企业愿意提供优厚的待遇挽留人才,而在企业也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取得更多成就。学校能够给他们发挥的平台不多,进入高职教育领域,属于改变职业发展道路,这些人才从事高职教育的兴趣往往不浓厚。另外进入教育领域工作的学历、证书等门槛也限制了他们。许多学校因评估、创建需要,要求博士之类学历,这对真正能够从事高职教育的人才是苛求,处在各行业中的人才关注的是实际职业发展成就,学历、职称对他们没有现实意义。于是高职院校只能使用现有师资,所开展的高职教育往往是对职业的表面、肤浅的理解,闭门造车难以得到社会认可。

基金项目: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题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4lx049。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浅谈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