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瑞 杨世恩
摘 要 “互联网+”的热潮给教育改革再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文总结了现有的高校创新实验班的存在的普遍现状以及弊端,在此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的大背景做出改进,提出新的培养模式,并且进行实践探索,结果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 创新班 培养模式
0 引言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输送人才的历史责任。[1]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出现了以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高校开展了创新实验班的探索和实践。十八大以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是被推上了一个新的浪潮。各大高校秉承“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原则,纷纷开始实行针对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由此很多高校创新实践班就此成立,使我们国家的创新教育更加推进了一大步。
目前,我国普遍高校创新实践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资金缺乏导致创新环境不够良好,或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师资力量缺乏,培养目标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都限制了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教育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多契机。本文以某高校物联网创新实验班为例,在总结了现有的问题之后提出一系列改进方案,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并且进行进行实践探索,取得一定成果。
1 現有高校创新班培养模式概述
1.1 高校创新班概述
自2005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国各高校不得不进行全面教育改革,培养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精英来服务于社会。对此,我国提出了各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高校创新实验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基础较弱,很多因素都阻碍着创新实验班的发展。
1.2 现有高校创新班存在的问题
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高校创新实验班的总体培养目标是通过通识基础教育与个性化、自主化的专业培养相结合,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高深专门人才。[2]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文科、理科、工科三大类又各自结合自己的学科特色提出了特定的培养目标,但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随后在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教育理念落后。从2002年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3]及时调整教学理念势在必行,创新教育虽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很多创新教育只是从教学形式上做了一定的变革、比如小班教学等。但是从根本上,很大一部分创新班学生的选拔是依据考试得分来计算的,而我国的应试教育本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这样的传统理念比较落后,也不利于真正创新人才的培养。
师资力量缺乏。创新实验班的教师多是又学院推举来选出的,虽然会相对优秀,但是教师本身在带创新班的时候还要担着之前的教学任务,这就使得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班的培养中。此外,专业课的培养又要回归到各自的专业院系去学习,这就会造成创新班的学生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匹配度下降。
创业就业实践性不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但归根结底,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最终要通过就业来来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为社会前进提供动力。目前大部分创新实践班依然只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并没能从就业创业方面给予系统的指导。创新与创业是紧密不可分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也应该自成一套体系,在创新教育的时候融入创业教育。
2 “互联网+”教育本质概述
2015 年 3 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4]从此各行各业都致力于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行业相结合,从而推中国产业迈向高端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行业更是紧跟潮流、抓住机会,力求通过开放共享资源,为全民学习提供基础。
“互联网+教育”意为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推动教育变革。[5]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了“互联网+教育”不同的定义,陈丽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教育”的典型案例,将“互联网+教育”定义为“特指运用云计算、学习分析、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新技术,跨越学校和班级的界限,面向学习者个体,提供优质、灵活、个性化教育的新型服务模式。 这类教育服务的理念和组织方式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是在线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的特征。”[6]这样看来,“互联网+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将技术应用到教育中,而是从搭建学习环境、到应用技术、再到由表及里的深度融合,最后逐步实现教育体系的重构。
3“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创新班培养模式研究
笔者以西南地区某高校物联网综合创新实验班为例,总结了“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创新班培养模式,以及互联网对教育改革所做出的贡献。
3.1 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良好的实验设备以及良好的人文气氛。目前,很多高校的创新教育依然面对资源不足的大问题,硬件设备很大一部分限制了创新思想的生长。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搭建出逼真的实验环境、使人人都有实验机会并且不会有设备损坏等风险、降低实验成本。此外,创新班的学生多来自不同的班级,彼此之间不会联系紧密,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除了共享学习心得,也可以从上边结交好友,营造出和谐的人文环境。
3.2 全面系统的课程设置
创新教育是通过系统全面的教育培养出综合素质优良、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所以课程的体系尤为重要。既不能偏重于通识,也不能过于偏重于专业实践。要将创新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并且加强专业教育,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就物联网综合实验班来说,都是要求创新创业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授课,在专业教学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将学生划分为更小的班来进行针对性教学。各个小班课程设置不同,布置的任务也有所不同。
3.3 专业的培训教师
目前创新班多是由学院推举出的教师做主要负责人,其他老师也会做辅助,但是校内教师并不能提供给学生太多就业创业上的指导,也不能给学生提供优良的环境。在此基础上,要实行校内导师校外企业导师联合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4 支持学生申报及参与项目以及参与比赛
任务驱动法是教育学里最常见也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创新班的学生更是要通过完成项目来检验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创新精神。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而且要鼓励学生自己申报项目,自己申报项目才更是考验一个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方式。此外,对项目完成的进度也要不停督促,采取定期现场汇报和线上汇报两种督促方式。此外,科技竞赛能够引领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科学原理,收获科技成果和实训经验,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7]
3.5 和企业做好对接
物联网综合应用创新班有和企业的对接机制。通常是由校内教师推荐、企业导师决策,定期挑选几名能力更强、更优秀的学生进入到企业内部真实环境。投入真实工作一定时间,再把自己再企业所收获到的和其他同学共同分享。这样的实习过程和在实验室学习的历程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可以提前接触社会,并且亲身感受到社会以及企业更需要哪样的人才,从而有助于认清自己,不断提升自己。
3.6 创新班网站的应用
创新班的网站并不仅仅是要证明这个创新班的存在,而是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交流、督促、学习、引导等各种功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物联网综合实验室成立了自己的网站,导师和学生共同注册账号成为成员。除去签到奖励这种小细节,有几大板块非常重要值得学习。首先成立项目库,将所有创新班成员所主持的,以及所承担的项目基本信息上传至项目库,对创新班所有学员公开可见,并且由学生本人定期或不定期更新项目进展。其他学员也可以随时在项目库里寻找自己喜欢的项目组中加入。再者,发布技术博客,技术博客是由学员发布并且管理员审核通过后对所有人可见的,一般主要用于学生记录自己在解决一个小问题的时候所用到的技术和大家交流。对于别的学生来说可以学习借鉴,对于写博客的同学意义非凡,可以在写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解决问题思路。建立小团队,实现小团队内的交流。创新班的学生可以由教师成立团队,学生加入团队,这样一个团队内部可以进行任务布置、周报汇报甚至是周会。
4 结语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重构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培育创新人才。[8]钱学森之问是整个高校教育界一个沉重的话题,[9]创新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的创新教育还在不断摸索前进着,不断总结现有的经典案例并且结合时代背景提出新的改进方案,再应用到实际中去检验其正确性和有效性。不断从实质上提升高校的创新教育质量。本文作者在总结现有高校创新班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并且应用到某物联网综合创新班,取得一定效果。
*通讯作者:杨世恩
参考文献
[1] 刘春阳,谌丛,王磊. 高校创新实验班开放式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198-199. [2017-09-18].
[2] 崔莉.我国高校创新实验班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3] 朱丽梅,田贺民.“普通高校创新实验班”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6(2):40.[2017-09-18].
[4]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5 年 3 月 5 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DB/OL].[2017-01-03].http//www.gov.cn/premier/2015-03/16/content_2835101.htm.
[5] 陳耀华,陈琳.互联网+教育智慧路向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9).
[6] 陈丽.“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4):3-8.[2017-09-18].
[7] 龚克.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16-18.[2017-09-18]
[8] 贾棋,王祎,许真珍,田琳琳,徐秀娟.以大学生科技竞赛为牵引的创新实验班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29-32.[2017-09-18].
[9] 陈晓勇,牛云贺.普通高校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视界,2015(21):132. [2017-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