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 石浩强
在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无酒不欢是常态。然而,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来说,“吃药不喝酒,喝酒不吃药”是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那么究竟药与酒同服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呢?吃什么药才是绝对禁止饮酒的呢?
药与酒同服,不仅会使药物的药效下降,更有甚者会导致毒性反应的出现,其中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为“双硫仑样”反应。
其实双硫仑本来就是一种用于戒酒的药物,吃了这种药物后即使喝很少量的酒,人体都会非常不适,从而达到戒酒的目的。而这种毒性反应主要是由于药物抑制了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使酒精在肝脏的代谢中间产物——乙醛无法顺利转化成为乙酸进而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从而造成蓄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头痛、面部潮红、腹痛、恶心、呕吐、胸闷、出汗、心悸、呼吸困难、肝损等症状,临床上致死的案例也有出现。
饮酒后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头孢类药物,如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硝基呋喃类与硝基咪唑类药物,如呋喃唑酮、甲硝唑等;其他如酮康唑、灰黄霉素、磺胺类药物、肝素、低分子肝素、降糖药物达美康、抗凝药物华法林等。
双硫仑样反应多发生在饮酒后的15~30分钟左右,一旦出现应当马上救治处理,如停止饮酒、催吐、洗胃、保持呼吸畅通、给氧、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地塞米松、纳洛酮对抗酒精过量,葡萄糖和维生素C作护肝治疗等。在服用相关药物后,成人应在停药后1周,儿童则需1~2周的时间内避免饮酒。
有的人晚上睡眠不好,可能会选择喝一杯酒来助眠,当还是睡不着时,则可能就要借助安眠药了。事实上,对于需要服用安眠药的人群而言,千万不可以药上加酒来促进睡眠,否则就有可能酿成一出悲剧,真的喝了“毒酒”。
众所周知,酒可以扩张消化道血管,从而促进安眠药的吸收,增加安眠药的血药浓度。此外,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与安眠药可以产生叠加作用,以致于抑制过度,使人反应迟钝、昏睡,甚至昏迷不醒;呼吸及循环中枢也会受到抑制,出现呼吸变慢、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呼吸骤停而导致死亡。临床上对饮酒后服用安眠药产生抑制的患者,应当及时催吐或洗胃,密切观察体征,对症治疗,若呼吸抑制严重则应给予呼吸兴奋剂或者考虑使用呼吸机。
许多药物不能与酒同服。酒精不但会影响降压药物的肝脏代谢,延长药物半衰期,还有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和减弱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高血压药与酒同服,会使降压作用增强,血压下降明显甚至导致低血压,患者会出现晕倒、跌伤等意外情况。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患者饮酒后用药应当非常慎重。现实情况是,饮酒后酒精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与降糖药合用可能会引发低血糖。例如磺脲类降糖药物可以抑制乙醇的代谢,导致乙醛的蓄积,出现“双硫仑样”毒性反应。酒后服用二甲双胍同样会增加患者乳酸中毒的风险,所以不宜药与酒同服。
对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用于解热镇痛的患者,应当注意限制酒精的摄入。如阿司匹林及水杨酸类药物,有导致胃黏膜损伤的可能,药与酒同服,胃肠道出血与溃疡的风险倍增。此外,酒后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可增加其对于肝脏的毒性,故也不宜同服。
对于服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的患者,若药与酒同服,则可能导致药物的抗癫痫样作用骤减,甚至诱发癫痫的发生。
药物通常是用来治疗与控制疾病的,药与酒同服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在用药期间应当尽量避免饮酒。药与酒同服,症状较轻的无需特殊处理,若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则应及时就医,采取催吐、洗胃、输液等方式来加速药物的代谢、排泄;此外还应当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