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辰 严红梅 周庆华 刘秋根 胡文科
(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上海 200120)
骨质疏松症是指许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机体的骨质量与骨密度下降,机体骨骼脆性增加,破坏了原有的骨微结构,相对普通人而言患者出现全身性骨病的概率明显上升[1]。有研究表明:全球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约有2亿人,已经引起了医学界的充分关注[2-3]。据我国2006年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50岁的人群中超过6900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4]。骨质疏松症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骨痹、骨痿一类,其治疗方法在于对机体进行调节,从多个方面进行调和,最终达到改善机体负钙平衡与激素失调的功效[5]。相对于西药治疗作用单一,收效缓慢,患者难以坚持长期治疗[6],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面,中药治疗表现出一定优势。笔者将91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纳为本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1月—2017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91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5例) 与对照组(46例)。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处理,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诊断金标准——双能X线吸收法,所有参照对象均为同种族、性别的普通人。正常:骨峰值≤1个标准差;骨量低下:-2.5<骨峰值<-1.0;骨质疏松:骨峰值≤-2.5。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患者有辗转困难、腰腿不便、关节酸痛、腰膝酸软并伴有头晕目眩、耳鸣,舌苔白,舌淡红等症状。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2)绝经后妇女和大于50岁的男性;(3) 中医辨证属于肾虚髓亏证;(4)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心、肝、肾系统性疾病患者;(2) 具有慢性、内分泌疾病患者;(3) 骨肿瘤患者;(4) 在治疗前3月内使用过影响骨代谢药物,如:降钙素、化疗药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患者需口服α骨化醇0.5 μg/d,碳酸钙D3(每片含200 iu维生素D3、500 mg钙) 1次/d,连续治疗6个月。
1.5.2 治疗组 基础用药与对照组相同,加服中药(山茱萸、熟地黄、当归、菟丝子、枸杞、杜仲、芍药、牛膝各15 g,木瓜12 g,桂枝6 g,桑寄生60 g,川芎10 g)内服,连续服用6个月。
1.6 疗效判定 (1)患者的健康状况使用SF-36量表进行评估;(2)VAS评分结合骨质疏松症症状分级量化表,重点测定患者的生理状态、社会功能状态、心理状态、主观意识与满意情况等,对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评价。显效: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骨质疏松症症状分级量化表下降8分及以上,恢复正常工作或活动;有效:疼痛改善,骨质疏松症症状分级量化表下降1~8分,日常生活能自理;无效:疼痛未见减轻,骨质疏松症症状分级量化表降0分或分数增加,生活质量下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7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卡方检验,数据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的得分情况均有所提高,较治疗前均形成显著差异 (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SF36得分比较 (±s,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SF36得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5 94.92±16.54 112.06±17.73对照组 46 119.43±14.24 131.15±12.52 t值 P值-8.154 0.000-4.088 0.000
2.2 2组治疗前后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 2组对原发性骨质疏松呈现不同的治疗效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38人(总有效率84.4%),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30人(总有效率65.2%),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2组疗效比较 [例(%)]
骨质疏松症是现代概念,在历代医书中并没有关于该种疾病的记载,其中记录的骨痹、骨痿等症状与现今医学上描述的骨质疏松症较为相近,许多学者都相信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症,其本质源于肾虚。研究表明:肾虚会从多方面影响到机体的骨代谢,首先肾虚可以导致机体出现内分泌紊乱,使得机体激素代谢异常,造成调节局部骨代谢的因子功能发生紊乱;其次肾虚将改变机体微量元素含量,导致机体血清锌含量下降,进而对骨骼功能造成影响;此外肾虚对骨质疏松症有关基因的调控与表达也会造成不利影响,从多方面主导骨功能的变化[7]。
中医虽有肝肾同源的说法,其主张肝脏与肾脏虽然存在功能与结构上的差异,但它们具有相同的起源,它们的病理与生理间具有紧密联系,故诞生了肝肾同治的说法。肝肾起源于生殖之精,这是它们的先天性条件;肝肾共同受到肾的滋养,故可以说肝肾是同源的。原发性骨质疏松在中医治疗方面主张以补益肝肾为主,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辅[8]。
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本研究所选用中药大都为补益肝肾的药物。几年来,不少学者在运用中医补益肝肾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胡晓东[9]将164例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中医治疗,对照组采用钙片加维生素D进行治疗,观察连续治疗6个月之后的疗效差异,结果表明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治疗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7%,明显高于对照组42.68%。吴俊哲等[10]将58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碳酸钙D3进行治疗,治疗组则采用二仙汤进行治疗,对比2组治疗6个月之后的疗效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2.1%,2组间形成显著差异(P<0.05)。表明二仙汤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症状。总之,中医补益肝肾法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过程中具有特殊的疗效,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