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直肠异常隐窝病灶的2年随访研究*

2018-07-31 00:56
中国肿瘤临床 2018年13期
关键词:结肠镜大肠癌数目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常见的肿瘤之一,随着结肠镜检查的普及和结直肠息肉的切除,其发病率已经显著下降。但在中国,结肠镜检查在人群中的接受程度还比较低,尤其是无症状人群,所以许多结直肠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伴有肠梗阻、重度贫血、便血等并发症,手术效果较差,预后不良。因此,加强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治和对高危人群的普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异常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是Bird等[1]用实体镜于1987年在大肠癌的动物模型中首次发现。遂后Prêtlow等[2]于1991年在人的大肠黏膜中也发现了ACF。是指由单个或多个异变腺窝聚集而成的病灶,而异变腺窝不同于正常肠腺之处为:1)腺管染色加深,面积扩大;2)管腔口呈椭圆、锯齿状、裂隙状等;3)上皮层增厚。ACF直径为0.2~0.7 cm,需要应用亚甲兰或靛胭脂染色才能在内镜下清楚显示,被认为是目前光镜下可视的大肠癌最早期的改变,并被认为是大肠癌演进过程中最早期的黏膜改变(图1)。

临床工作中,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通过放大内镜和染色内镜,ACF病变检出率逐渐升高,且数目较多(图1A),其发生率远高于大肠癌及息肉的发病率。所以,ACF与大肠癌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且临床上上述病变是否需要处理、如何处理(内镜下钳除还是药物治疗)、是否需要随访及随访时间等问题,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需要进一步研究给予指导。另外,目前ACF被广泛用于动物模型中作为评价致癌和抑癌因素的观察指标,尤其是部分药物在结直肠癌动物模型中的疗效评价[3-5],但其合理性亟待进一步研究。

图1 直肠内镜检查情况

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通过2年时间动态观察患者的直肠ACF及单个ACF的自然发展变化过程,初步探讨ACF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符合试验要求并同意参加该项研究的100例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因本研究动态观察直肠ACF的自然发展变化过程,故需排除已知常见的致癌或抑癌因素,所以研究对象需排除:1)自身或直系亲属中有结直肠肿瘤病史者,包括初次结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肿瘤者;2)炎症性肠病患者;3)研究期间疾病需要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研究表明其对ACF具有抑制作用[6])超过1个月者;4)胆囊切除后患者;5)近半年内有吸烟、饮酒史、肥胖等结肠癌的致癌因素者;6)其他系统疾病导致预计生存年限≤2年者。入组的100例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范围为35~73岁,平均年龄为53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本研究接受结肠镜检查并符合试验条件的100例患者,在完成全结肠镜检查退镜至直肠时(因直肠易于观察及监测,且患者耐受性好),用0.4%靛胭脂进行黏膜染色,观察并记录直肠ACF的数目,对于ACF阳性患者选择1枚具有代表性的ACF,留取图片,并准确记录其位置(与肛门的距离及顺时针几点位置)、大小、腺管开口形状,在1年及2年复查结肠镜时由同一位检查医师观察直肠ACF数目的变化,重点观察ACF的变化(消失,进展为息肉、腺瘤、癌,或仅体积大小、腺管开口形状变化等)。在2年观察结束时,对存在的部分ACF取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取周围正常黏膜作为对照。于内镜下切除检查期间所发现的腺瘤、息肉,对疑有癌变倾向者立即活检、内镜下切除,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直肠ACF病变于0、1、2年的阳性率和数目变化

直肠ACF病变分别于0、1、2年的阳性率情况见表1。第1年有2例患者由于身体状况不宜行肠镜检查退出,2例患者由于心脑血管疾病需口服阿司匹林治疗退出;第2年有1例患者不耐受肠镜检查退出,4例患者需长期口服阿司匹林退出;本研究随访过程中的失访率为9%。在初次结肠镜检查时,100例患者有66例直肠ACF阳性;第1年复查肠镜,96例患者中有69例直肠ACF阳性,第2年复查肠镜,91例患者中49例直肠ACF阳性。采用χ2检验对ACF病变于0、1、2年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发现,ACF病变在2年内的阳性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229,P=0.073)。

表1 ACF病变分别于0、1、2年的阳性率比较

ACF的数目变化见表2,初次结肠镜检查直肠ACF阳性的66例患者,其平均ACF数目为(5.6±4.1)枚;第1年复查结肠镜,直肠ACF阳性的69例患者,其平均ACF数目为(5.0±5.3)枚;第2年复查结肠镜,直肠ACF阳性的49例患者,其平均ACF数目为(4.9±4.8)枚。采用方差分析发现,ACF数目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初次结肠镜检查选择重点观察的66枚ACF 2年内的变化情况

初次行结肠镜检查,直肠存在ACF的66例患者,每例患者选择1枚具有代表性的ACF,留取图片,并准确记录其位置(距肛门的距离及顺时针几点位置)、大小、腺管开口形状,在1年及2年复查结肠镜时观察其变化。ACF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消失,继续存在或发展为息肉、腺瘤甚至癌。图2所示为相邻的2枚ACF在0、1、2年肠镜下的表现,可见随时间变化,这2枚ACF体积逐渐增大,且在2年复查肠镜时,其旁有新发ACF(白色箭头)。将所观察的来自不同患者的66枚ACF分别以原患者ACF数目[7](平均5.6枚,因此按照<6枚或≥6枚分组,大小(<10个腺管或≥10个腺管)及腺管开口形状(椭圆形、非椭圆形)分层,比较ACF在随访2年时的消失率、仍然存在率和进展为息肉腺瘤率(表3)。结果发现:1)直肠ACF数目<6枚较≥6枚的患者更易消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2)腺管开口为椭圆形较非椭圆形者更易消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3)腺管开口为非椭圆形者更易进展为腺瘤、息肉(本研究未见进展为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

2.3 ACF的病理学表现

最后一次复查结肠镜时,直肠ACF阳性的49例患者分别钳取1枚ACF及周围正常黏膜行病理学检查,其中47枚ACF示增生性,2枚示轻度不典型增生(4%)(图3),该比例与国外研究报道不典型增生发生比例相一致[8]。其中图3B~D可见病灶周围正常腺体,对比鲜明。同时图3C~D中分别可以看到1个处于分裂状态的腺管(箭头所示),该现象在ACF中较为常见,甚至可以看到三分裂、四分裂、多分裂相的腺管,而在正常对照黏膜中较为少见[9]。本研究49对进行病检的ACF和正常对照黏膜中分别有17例和3例存在分裂相的腺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0、1、2年ACF阳性病例存在ACF的平均数目

图2 同一例患者初次结肠镜检查时2枚相邻的ACF的图片(A)及其在1年(B)和2年(C)后复查肠镜时的图片(黑色箭头所示),在2年复查肠镜时其旁可见新发ACF(白色箭头所示)

表3 初次检查的66枚ACF两年后的变化情况 n(%)

图3 ACF病理检查情况(H&E×40)

3 讨论

自从1987年Bird等[1]研究发现ACF以来,国际上对ACF的研究很多,主要是通过流行病学、动物模型及人ACF的基因、分子生物、组织病理、内镜下表现等层面的研究来揭示ACF的本质及其与大肠癌的关系。研究认为,大肠癌的发生途径主要有3个:正常黏膜-ACF-腺瘤-癌、正常黏膜-ACF-癌、正常黏膜-denovo癌,可见ACF是大肠癌发生的一个早期阶段,但是因ACF的发生率及数目远远高于大肠癌的发病率,所以ACF中仅一小部分会继续进展,这在大肠癌的动物模型中已经得到证实[10]。关于人ACF的随访研究较少,且时间较短。基于此,本研究通过2年时间内镜下随访观察人直肠ACF的变化,并排除了常见的致癌、抑癌因素的影响,尽量观察ACF的自然发展过程。关注患者整体直肠ACF阳性率和数目的改变,同时追踪了单个ACF的发展变化。

本研究随访结果显示,初次检查、1年和2年后的ACF阳性率及平均ACF数目变化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原有的ACF不断消失,同时新的ACF出现形成动态平衡有关;也可能因为随访时间较短,尚无显著性差异出现。这与Pinsky等[11]对ACF 1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有所偏差,该研究结果显示,初次肠镜检查的ACF阳性率略高于1年后的阳性率。有待于扩大样本及延长随访时间来开展研究进一步明确。

本课题组通过分析66枚ACF发现,来自于ACF<6枚的病例以及腺管开口为椭圆形的ACF消失概率更大,反之更易发展为息肉或腺瘤。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对于直肠ACF数目较多的病例、腺管开口为非椭圆形的ACF应格外关注,定期随访。

本研究显示,ACF随时间的自然变化大部分继续存在或自行消失,少数发展为息肉、腺瘤,提示ACF呈异质性,部分ACF消失退化,部分继续进展为腺瘤甚至癌。因本研究是在排除常见的致癌及抑癌因素作用和影响的情况下进行,故ACF不宜作为评价致癌和抑癌因素的观察对象。这一现象由卢青等[12]在化学诱导大鼠结肠癌动物模型中也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无任何抑癌因素的干预下,部分结直肠ACF消失,这是其自然发展过程,也印证了上述观点。而Raju等[13]研究报道关于大肠癌动物模型中,ACF是否可以作为抑癌因素评价指标,认为ACF呈动态变化,在初始阶段,其大小和数目不断增加,而到中后期则由于基因变化出现不同的转归,部分会进一步发展,部分会逐渐退化消失,所以ACF早期仍然是理想的大肠癌抑癌因素的观察指标。目前,诸多研究药物或食物对结直肠癌抑制作用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将ACF作为观察指标[3-5],显然需要更多有力且充分的研究结果来证实。

本研究在对ACF进行病理学检查时发现,ACF中可见许多处于分裂相的腺管,较周围正常黏膜增多。在组织进行包埋的过程中,腺体的方向及切片位于哪个部位均会影响到分裂相腺体数目的判断,腺管多于底部开始分裂[14-15]。本研究发现,ACF中因处于分裂相状态的腺体远远多于正常黏膜,提示ACF较正常黏膜分裂增殖活跃。可行增殖相关的基因及蛋白(如Ki-67)表达分析以进一步印证。

本研究存在局限性,如目前尚缺乏随访追踪个体ACF的报道,本课题组尝试追踪观察,但时间较短,且因未对ACF进行标记后追踪,仅靠内镜下记录的位置和形态在复查时判断,存在偏差。人结直肠ACF的演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来了解其演变,也需要安全的标记技术对不同的ACF进行标记后追踪观察其变化,才能真正了解ACF本质及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更为确凿的证据。

猜你喜欢
结肠镜大肠癌数目
移火柴
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
第十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暨第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肝转移多学科和分子靶向论坛暨第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微创论坛邀请函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术中腹内压增加对大肠癌微创手术患者消化系统影响的研究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miRNA与大肠癌的关系研究
经内镜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左侧大肠癌性梗阻的临床价值
牧场里的马
探索法在数学趣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