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鹤
摘要:小学品德与小学社会是小学阶段的中心因素学科,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促进学生社会性拓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立德树人”培育思想的辅导下,我们应该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理念,从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构建高效课堂,辅助学生参加社会、学会做人,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切实成为学生经历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高效课堂
品德与社会学科包容了各方面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人,更好的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经多方面的调查分析,我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怎么去建设高效课堂呢,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设想。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小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如果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不感兴趣,任凭老师怎么苦口婆心地讲,往往得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弄得师生双方受气。相反,如果所学内容是他们感兴趣、喜欢的,他们就会尽量挖掘内在的潜能,犹如挤海绵里的水一样,竭尽全力挤,分秒必争地学。其刻苦精神让人惊讶,让人感叹。倘若这样,品社教学效果能不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吗?因此,在品社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带来自己上幼儿园时的照片和上小学以后戴上红领巾的照片,进行对比,请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他们从自己的身体发育了、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提高了,以及精神风貌等多方面的变化来进行总结、比较,感知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孩子们学习兴趣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从自己的成长中发现总结变化最明显的地方,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画下来,制作成“我的变化”小卡片,收集在“我的成长记录袋”里。这样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调动。
二、转变教学观念,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努力改变自己的角色地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所有者和传授者,不再据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他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超级资源管理者”,负责调动和管理——担当技术人员角色的后勤支援人员和课堂教学助理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师的职业现在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只有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才能把死记硬背转化为以训练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形式。课堂上的教师才能变得“悠闲”,学生变得“忙碌”;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显著增强,提问次数明显增多,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轻松、愉快的投入学习之中,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时代气息的高效的课堂。
三、进行实景辨析,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品德与社会课的实践性决定了本学科教学必须以活动为载体。那么,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动”起来呢?设置各种活动或场景,让学生充分参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前面的自学,学生结合文本与插图,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些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实例。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如:讲故事、谈感受、辨析选择、小表演等。通过活动,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丽灿烂、声情并茂、富于挑戰性的知识海洋。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成功的喜悦,交流独特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交流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质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得出合理结论。
四、创设体验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体验活动是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载体,体验活动的设计必须在课程教学目标指导下,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教师必须根据学校、周边社区的资源,结合学生实际行为能力创设相应的德育体验实践活动,不能设定学生能力达不到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实践活动。德育体验活动一般可分为直接体验活动和间接体验活动。直接体验是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亲身实践”等方式直接参与实践,亲身经历某件事,从中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主张课堂应具备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特征。所以,有效的品德课堂必须让学生在活泼开放的氛围中学习,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在课堂活动中获得实践的机会,提升其实践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真正通过生活的实践,才能体验教育的结果。在使用教材的时候,教师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动态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让品德与社会成为学生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径,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和让学生喜欢的学科,要实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让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提升生活能力,让学生真正过上幸福、美好、有意义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董艷辉.浅谈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1(04):92-94
[3] 张金凯.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04)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