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昭东
【摘要】科学教师要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素质,克服自己的“惰性”思维和习惯,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教学的内容顺序安排、结构等方面适当地改变、调整,增加科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多元性和开放性,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惰性 课堂效率 趣味性 多元性 开放性
综观教学实际,很多科学教师年复一年循环着各年级的教学,时间长了容易产生“惰性”,以致一年一年的教学运用着一成不变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固化的教学思想。教育在改革,但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却一成不变,这不利于科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从而提高課堂教学效率。
一、改变教学的切入点,增强课堂趣味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方式有多种多样,但不同的导入方式起到的效果截然不同。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1.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从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引入,联系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找到新、旧知识间的结合点,从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的主题。
如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一课时,先让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杠杆方面的知识,然后出示一把开瓶器,让学生来分析它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这样的导入衔接自然,水到渠成。
2.谜语导入,趣味横生
这种导人方式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欢,巧借谜语导入课文,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开端。
如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时,先让学生们猜个谜语:没色没味道,谁也看不清,都说它是宝,人人离不了。在学生猜出“空气”后,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3.实验导入,巧设悬念
课以教师或学生来实验操作开始,观察实验现象,产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提供三种材料: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请一个学生上台连接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由于学生从来没做过这个操作,很难完成这个实验,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请学生在小组内尝试实验,课堂教学顺势展开。
当然,课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适当改变教学的切入点,就能增强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二、转换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堂多元性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选用哪一种学习方式,取决于学习的组织形式、任务和条件。
1.个人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之间的转换
科学教材中,经常有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等需要学生课外观察的活动,这些课外观察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可以以个人为单位或4~6人为单位,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所取得观察效果也不尽相同。
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的教学,这个单元从观察蚕卵开始,到最后蚕蛾产卵,是蚕的一个生命周期的观察教学活动。很多教师会让每个学生回家饲养蚕并进行观察记录的方式,然后分阶段到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但往往会出现很多学生没有坚持观察与记录,或者饲养不当,蚕宝宝已经死了的现象。另一种方法就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学校进行合作饲养观察记录的方式,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学习的精神,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不会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
2.讲授式教学方式与任务型自主学习方式之间的转换
科学教材中,有部分内容并不适合进行科学实验,而是让学生围绕着科学探究的问题,通过阅读、分析资料,来获取事实的依据,形成基本的科学认识,从而培养学生鉴别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如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太阳系》一课,这种课型我们教师往往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课前把太阳系的知识制作成精美的PPT课件,课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跟大家互动交流、讲解相关太阳系的知识。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科学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等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换为任务型的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课前把要了解的太阳系的知识,整理成几个提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资料。学生不仅获得了相关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整体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三、调整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的过程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决于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因此,我们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
1.调整单元教学顺序,使教学时机更合理
一套教材中部分内容的教学顺序安排不可能完全符合各个地区的教学,我们教师要根据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教材中单元顺序作适当的调整,让教材内容在适合的时机进行教学,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是植物的生长变化,从认识种子到种植凤仙花,我们常熟地区三月份还是寒风料峭,还不是植物发芽的季节。因此,要调整这个单元的教学顺序,把它放到适合种子发芽的四月份进行教学,学生的观察探究活动才能顺利的展开。
2.调整教材内容结构,使课堂教学更开放
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分析教材的内在结构,正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对教材结构进行调整、重组,使教学过程更具开放性,教学过程更加灵活。
如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定滑轮和动滑轮》时,教材以旗杆上的滑轮引出课文,然后先认识定滑轮,研究定滑轮的作用;再通过塔吊上的滑轮引出动滑轮,研究动滑轮的作用;最后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点。教材的教学思路略显单一,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笔者通过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次重组:首先出示滑轮,让学生认识滑轮,然后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滑轮?引出定滑轮和动滑轮概念;通过两种滑轮概念和示意图,让学生分析这两种滑轮的不同点,对两种滑轮有了初步的感知;接着让学生猜想两种滑轮分别有什么作用?再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最后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来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点。
通过对教材内容结构的调整,教学中增加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和强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加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