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体,提升核心素养

2018-07-30 02:49端义云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渗透核心素养

端义云

【摘要】语文教学要紧紧抓住“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这一本体性教学内容,“咬定青山不放松”,将思维、审美的发展及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渗透其中,在进行言语实践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语文本体 核心素养 语言的构建与运用 渗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可见,课标将语文本体内容放在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位置,可谓是核心中的核心。在教学实践中,既突显语文本体,又兼顾思维、审美与文化,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语文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把握语言规律,发展思维品质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精神实质。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工具,探求和把握语言表达规律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过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一文,是以季节为序的,但它并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而是按照冬春夏秋的順序,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细读文本,发现“烟台恰是北面临海,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这一句统领全文,再细述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以及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关键词是“独特”,而冬季烟台的海最为独特,作者当然是先描述冬季烟台的海的壮观景象和烟台人的豪迈性格,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样,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也是按照冬春夏秋的季节顺序,这又是为什么呢?细读全文,不难发现,课文并不是线性结构,而是循环的结构,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冬天、骆驼队还会再来,但是童年却不会再来了。“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复还了。”这句可谓画龙点睛,那种对童年的依依不舍之情尽泻于笔尖,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再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广玉兰》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接着描写了“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凋谢”这四种形态的花。然而,精彩之处还在后面:“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这一循环结构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与文章结尾:“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一气贯之,遥相呼应。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作者的言语智慧正是源自其独特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内化、建构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思维方式。

二、再现语言情境,提高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都是我们重要的审美对象。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限,但教师正可利用指导学生语文学习,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以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学生初读诗歌,首先感到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整首诗歌押韵,给人回味悠长的感觉。这仅是对这首诗非常粗浅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画面,学生认为从莲叶碧与荷花红感受到画面的色彩美。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绿叶与红花相映衬的场景,学生马上就能感受到:绿叶有了红花的映衬就显得更绿了;红花有绿叶的衬托就显得更红了。学生内化了衬托这种美学手法。教师再补充语文知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还是一种互文关系,文义上是互见的。莲叶接天,荷花也接天;荷花映日,莲叶也映日;莲叶无穷,荷花也无穷;荷花别样,莲叶也别样……这该是一幅怎样壮美的情景啊!学生凭借诗句,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发出由衷的赞叹。教师再让学生联系诗的题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送别林子方,没有写送别,却描绘了西湖的美景,表达了希望友人能够留下来,共赏西湖之美。但是,全诗只字未提,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离去决定的尊重。这种东方人特有的含蓄之美,尤为让人感动。学生在诵读、想象、品味的过程中,发展了感受、欣赏、评价、表现美的能力。

再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把大自然比作一位母亲:“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他甜蜜的絮语……”既贴切地写出了大自然的美,又充满理趣。文中的省略号给学生的练笔留下了空间。教师先让学生完成填空:这句中把( )比作( )。学生在品味了语言特色之后,尝试续写:灿烂的朝霞是她绽放的笑脸,浓浓的晨雾是她神秘的面纱,轻盈的云朵是她洁白的裙子……这时的学生不仅仅是在欣赏美、评价美,而且品尝到了创造美的快乐。

三、探究语言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文字得以传承和交流。忠孝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语文教材中有关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的课文还是比较多的,但是有关孝道的课文就比较少。《少年王冕》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初读课文,说说王冕是个( )的孩子。课堂交流时,有学生说王冕是个孝顺的孩子。教师就势提问:你从哪里看出王冕是个孝顺的孩子?学生回答:1.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2.王冕得了钱,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教师追问,你还从哪里能看出来呢?学生开始细读课文,有学生找到了课文第二自然段,王冕与母亲的对话。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这时教师问:王冕是真的不想在学堂读书吗?学生一致认为:当然不是,王冕这样说,是为了安慰母亲,不想让母亲难过。教师小结:孝敬父母不仅是有钱的时候买东西给父母,更要懂得理解父母,替父母分忧。学生通过探究语言的内涵,加深了对孝道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域外的文化,教师要努力寻找我国文化与之对应的元素,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爱之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则英国的故事:失去工作的乔伊无偿地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的时候又受到了乔伊妻子的精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来一些钱悄悄地走了。乔伊的真诚与无私可以从他修车时的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看出来。在老妇人要付钱给他时,他想道:他从来都认为帮助一个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这时教师提问:乔伊的这种行为在我们中国叫作什么?学生脱口而出:助人为乐。教师小结:是啊,我们中国人不仅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而且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这样的联系比较,既没有抬高别人,贬低自己,也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有许多共同的价值追求。

语文教学要紧紧抓住“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这一本体性教学内容,“咬定青山不放松”,将思维、审美的发展及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渗透其中,在进行言语实践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渗透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