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大量阅读”的另类看法

2018-07-30 11:33石皇冠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古典名著性知识程序性

石皇冠

“大量阅读”这个话题我和校长朋友们一起讨论过,估计这也是所有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所困惑的问题。

有的朋友问我,可否通过推动大量阅读,甚至海量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回答说,可以试一试,不试验,总觉得那是一个可以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办法。在试验之前,恐怕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大量阅读需要时间。先不考虑学生的阅读理解效率,单说阅读速度。阅读不流利,阅读速度就不理想,阅读量÷ 阅读速度=阅读时间。阅读速度不理想的情况下,想通过大量阅读(期望量变引起质变)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恐怕需要很多时间。即使让其他语文教学任务都停止,给大量阅读让路,時间恐怕也不够用。校长朋友说,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大量阅读,甚至海量阅读,学生收获的是什么?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所掌握的一切知识、技能、能力,尽管表面上纷繁复杂,但其实可以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那么,学生大量阅读收获的是哪类知识?答案非常明确,阅读收获的是陈述性知识。可是,人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语文技能,主要是程序性知识,而非陈述性知识。更要命的是,阅读过程中所吸收的陈述性知识,很难转化为学生语文素养中的程序性知识。老师所期望的学习结果,和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实际产生的变化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已经越来越被广大语文老师、教研员、校长所认同。因为他们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有判断是非的逻辑基础和接受科学理论的认知基础。

如果通过大量阅读、海量阅读就能学好语文,国家为何要在师范院校动用大量的资源来培养语文教师呢?国家为何要拿出大量的资金聘请专业的语文教师来从事语文教育呢?只要教学生认识了拼音,教学生认识了一部分汉字,然后给学生摆好注音读物,再安排几个生活指导老师维护纪律,就足够了。通过大量阅读能否改变学习者的阅读技能,老师们应该有切身体验。自从有了微信,包含老师在内的每个人的阅读量几乎都比以前翻了好几倍。试问,自打有微信以来,大家自我评估一下,看看自己的阅读技能提升了多少。国家明确要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能阅读古典名著。阅读古典名著,对语文老师的阅读技能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小学、初中语文老师并不多。既然许多专家认为大量阅读甚至海量阅读可以提升阅读技能,那么广大老师不必接受专门的培训也可通过自主阅读提升阅读技能,从而达到独立阅读古典名著的水平。广大老师可以亲自试一下,看看通过连滚带爬的大量阅读,何年何月能达到自主阅读古典名著的水平。特别是那些坚信连滚带爬大量阅读、海量阅读可以提升阅读技能的老师,不见黄河不死心,自己一定要试一试,看看用自己深信不疑的理论和做法能否提升自己的阅读技能。

语文老师应该像教练那样工作?像羊倌那样工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是什么人,总想着不劳而获、不教而会,他们深信肯定有一种教学方法类似“吃得少、屙得多、跑得快”。正是由于这种思想作怪,他们坚信不用老师教,学生自己“连滚”带爬大量阅读就能学会阅读,进而学好语文。

上述问题搞清了,我们就会冷静下来组织老师认认真真学习语文知识,通过科学方法不断提升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基本功。目前,老师们亟需提升的,首先不是什么教学方法和技巧,而是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提升了这两项,才能搞清教什么。搞清了教什么,研究怎么教才有意义,才有必要。

猜你喜欢
古典名著性知识程序性
复杂陈述性知识结构的程序化设计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初中语文古典名著教学探讨
论阅读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程序性细胞坏死及其信号通路
原有陈述性知识和溯因推理对小学生科学假设形成的影响
浅析程序性知识教育游戏设计
关于程序性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