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莹,巫朝霞
(新疆财经大学 应用数学学院, 乌鲁木齐 832000)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其独特的自然景色和多民族风俗文化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追捧。近年来,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新疆伊犁等地将旅游业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旅游资源对一座城市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同时也在一步步摸索中逐渐确立符合自身长远发展的产业地位。
伴随着国家改革以及开放战略的实行,新疆由过去落后的边陲省区,成为我国西部开发的重要前沿省份。通过对新疆1978-2016年间的旅游业收入进行汇总后发现,自1978年正式开放国际旅游起,不论是新疆的旅游收入还是游客数量,每年均在持续增长。1978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为39.07亿元,同年的旅游总收入(即国际旅游外汇消费与国内旅游消费之和)为0.00086亿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不足1%;2016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为9 617.23亿元,同年的旅游总收入为1 398.62亿,旅游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54%。通过数据对比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收入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旅游行业已成为新疆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作为重要产业,新疆的旅游业与新疆经济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因此本文从新疆GDP与旅游收入入手,深入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
在大部分研究中,国内学者都将目光集中在整个国家的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上,[1~2]或者是经济发展较为迅猛的一、二线省份或城市。[3~5]吴迪、袁帆[1]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分析国内旅游业收入的长期增长趋势,采用Granger检验原理,得出了两者之间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吴忠才[2]根据构建的协整方程结果得出两者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即入境旅游每增长1%时,将推动国内GDP 0.51%的增长,并采用VEC模型的方式进而反映两者间的短期波动的情况。任燕、穆秀珍[3]选择1985-2010年西安市的经济人均收入和旅游人均收入为实验数据,并根据建立的VAR模型显示结果发现,滞后项的旅游收入及滞后项的经济增长是影响西安市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而影响旅游收入的主要是其自身滞后因素。侯青、郎禹[4]主要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以2016年张家界市的旅游人数、收入以及GDP为对象进行研究,根据统计数据结果显示三者之间的变化趋势具有同步性。李娟[5]主要以河南省为例,探讨其省生态旅游和地区经济增长二者间的关系,运用平稳性检验等一系列计量方法,研究结果认为生态旅游业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呈现出强关联性,生态旅游业发展对河南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着正向影响,且生态旅游业对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长期效应更为明显。
本文数据选取1978—2016年的新疆实际旅游收入(TRA)及新疆实际生产总值(GDP)。数据选自1978—2016年的《新疆统计年鉴》及《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原始数据预处理的过程:①为避免低估新疆旅游总收入,新疆实际旅游收入(TRA)的数据,来自新疆国际旅游收入以及国内旅游消费的总和。②以美元为单位的国际旅游收入,均按当年的平均汇率转换为人民币。③实际GDP是以1978年为基期(1978=100)计算得来。④由于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能够很好地使其趋势线性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异方差性,故对数据取自然对数的操作,{LNGDP}表示自然对数后的新疆实际GDP,{LNTRA}表示自然对数的新疆实际旅游收入。
根据图1中涨幅变化可知,两者(即GDP和TRA)总体上是呈上升态势的。“九五”期间,旅游收入同比增长约494%,2001-2005年间,旅游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新疆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地位有了较大提升。2010年后,旅游收入明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旅游收入迅速飙升,充分确立了新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
图1 新疆GDP及旅游收入的走势图
对数据进行单位根(ADF)检验。
从表1的ADF检验结果显示出,数据是非平稳的。为消除数据的不平稳性,对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并取对数的处理。进行处理后的数据分别表示为{DLGDP}、{DLTRA}。从表格中可以发现,差分后的数据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也就是说,LNGDP、LNTRA序列均满足1阶单整,即为I(1)序列。故两者数据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协整分析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E-G两步法,第二种为Johanson检验。由于E-G两步法要求研究的样本容量充分大,否则估计结果将会是有偏的。而本文选取的样本容量较小,所以估计结果的精确度可能并不高。此处先选用E-G两步法进行初步粗略验证。
根据E-G两步协整模型,可以得到如下估计模型:
检验估计模型的残差序列,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单位根检验
表2 E-G两步协整
表3 VAR模型的最佳阶数选择
由表2可知,在三种显著性水平下,均可表明序列{LNGDP}和{LNTRA}协整。可以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进一步研究两者的关系。
图2 VAR模型的估计结果
VAR模型的阶数可以通过eviews软件操作,从而选出最优阶数。在表3中,“*”表示每一列中最优的滞后阶数,由此可见,AIC、FPE以及HQ准则都选择滞后2期。
运用Eviews软件建立滞后2阶的VAR模型(见图2)。
为进行后续基于VAR模型的协整及脉冲响应分析,采用EVIEWS绘制AR特征根的图形和单位圆。若模型中4个根的倒数均小于1,即根均在单位圆内,则模型满足稳定性条件,可进行其它操作。由图3可以看出,这些点均在单位圆内,即估计模型是平稳的。
图3 基于VAR模型的单位根检验
通常情况下,若存在两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可以变为平稳可逆的序列的情况,可以称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LNGDP、LNTRA均满足1阶单整,即为I(1)序列,满足协整分析的前提。协整分析的结果见表4、5。
表4 基于迹统计量的协整检验
表5 基于最大特征值的协整检验
从表4中看出,在“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中,迹统计量为1.005 599,小于临界值,故接受原假设。故而表明在5%的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同样,基于最大特征值的协整检验也是如此分析。根据协整检验得出的分析结果,在1%的可能性下,可以写出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协整方程:
从估计的方程中可以看到,旅游收入每增加1%,国民生产总值相应增加大约0.37%。依据上述方程可以得出:新疆地区旅游总收入能够拉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且对此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表6 GDP与旅游的Granger因果检验
由于Granger因果检验依赖于回归模型中的滞后长度,故选取不同的滞后阶数来验证两者的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表6发现,在滞后长度为1时,拒绝新疆GDP不是旅游收入的Granger原因,而在滞后长度为2的情况下,则拒绝新疆旅游收入不是新疆GDP的Granger原因。根据分析结果,可以认为,新疆GDP与新疆旅游收入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
上述建立的是无约束条件的VAR模型,现在引入误差修正项VECM,建立VEC模型。VEC模型实质上是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对变量添加了协整的约束条件,可以表示变量之间的短期非均衡关系。序列LNGDP、LNTRA均满足1阶单整,即为I(1)序列,表明它们之间一定能建立一个VEC模型来体现他们之间的短期关系。这种短期动态误差校正机制可以有效防止长期的偏差。
图4 VECM模型的估计图
VEC修正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为(见图4):
DLNGDP=0.052238+0.513036DLNGDP(-1)-0.017018DLNTRA(-1)+0.009611VECM
DLNTRA=0.579295-2.440913DLNGDP(-1)-0.071873DLNTRA(-1)+0.282714VECM
根据估计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新疆旅游收入滞后一阶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明显。同样,经济增长的滞后一阶对新疆旅游收入依旧没有产生明显的拉动效应。而从长期来看,如果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那么将有0.96%得到修正。依据同样的原理可得,若新疆旅游收入偏离,将得到28.27%的修正。
图5表示VEC模型的有关检验统计量。可以看到,其拟合优度较小,这在VEC模型中比较普遍。通常观察模型整体的统计量。从图中可以看到模型的AIC准则和SC准则都比较小,故可以认为模型拟合较好。
图5 误差修正模型的相关检验统计量
从两种协整检验来看,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尽管两序列都具备不平稳性,但两者仍然具有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就长期而言,新疆旅游收入每增长1%,新疆经济增长就能上涨0.37%。总体上来说新疆旅游收入对新疆经济增长是具有拉动作用的。因此,建议新疆旅游业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应采取长期性策略,努力避免短期行为,从而确保新疆旅游业的长远及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看出,新疆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的因果作用关系。
从VEC模型中可看出,短期内两者之间的相互推动作用并不显著。而从长期来看,若经济增长长期内偏离均衡条件,则得到0.96%的修正。依据同样的原理可得,若新疆旅游收入偏离,将得到28.27%的修正。
要想使旅游业成为新疆经济增长的动力,就要完善旅游体系,逐步开发旅游新产品,加大旅游同各产业链之间的相互联合。故本文在此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疆疆域辽阔,很多景区位置比较分散,难以集中,这就导致旅游成本居高不下,影响旅游的旅客数量以及旅客消费。因此需开辟科学合理的旅游路线,加大来疆的旅客数量。加大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2.开展文化旅游。新疆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有多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同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独特性,文化碰撞及融合特色异常鲜明。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中,新疆可以把文化优势融合旅游市场,逐步加大文化旅游的比重,主打文化旅游特色,将民族风情元素融入旅游,突出资源优势。充分将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相结合,将多元的文化元素有机渗透到旅游的各个环节,把文化推向旅游市场,活跃旅游市场,增强文化的体验性和可消费性。
3.开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实现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进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是现今为数不多绿色消费中的一股热潮。新疆作为我国旅游资源的后备基地,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繁多,境内历史遗迹多,自然景观独特,气候具有多样性,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特别适合生态旅游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在保证生态环境完好的条件下,使旅游方式多样化,将生态旅游与其他产业相联系,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高级产业结构。根据地方资源环境基础,将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一些天人和谐的景观优化配置,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旅游消费者。同时,坚持生态环境与新疆国民经济一体化全面发展的原则,能够使旅游业发展切实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