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三大关系

2018-07-29 13:56周朴华
教师·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核心素养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现代社会培养高级劳动者的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但需要现代社会普遍需要的科学、人文素养,而且还要有能够胜任社会实务的专业技能,以及在现代社会职业流动中的应变能力。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较之一般大学学生更为复杂,培养任务更为艰巨。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到底应该包含哪些要素,与传统技能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才能把一般的技能转化成综合的素质?文章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梳理出核心素养与传统能力之间的三大关系,并深入论证其中的因变规律,力求为高职院校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某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核心素养;三大关系;因变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07

作者简介:周朴华(1963—),男,湖北宜都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学校管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职业教育领域提出著名的“关键能力”[1]概念,对欧美及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所谓“关键能力”,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核心素养”。从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欧美发达国家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早期主要指专业能力,后来,逐步发展为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综合素养。二十一世纪以来,又出现了把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最适度的流动性”[2]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倾向。基于西方的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以及经济社会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对现阶段我国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与传统能力之间的关系作一些理性分析,以便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核心素养的实质,从而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一、核心素养与社会能力的关系

所谓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是一个人能够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立命的本领。主要包括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交际的能力,快速适应环境、尊重道德法律、有效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遇事果断决策、善于组织和协调的能力等。这些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最基本的生成和发展能力,对学生影响深远。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首先应该指向这些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社会能力,因为他们未来的职场生活可能比一般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挑战性,更多地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闯荡、去拼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功:一是以学生未来踏入社会与人交往的需要为目的,进行基础的人格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真诚对人、友善待人、坚守信用、宽容别人、主动与人合作的精神,这是他们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二是以缔结个人与家庭的良好关系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爱心、孝心,使之成为一种美德。核心素养教育必须拧紧亲情这根弦,这“三心”可以说是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根基,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获得生存的技能,因此,更应该重视家国意识的培养。三是以协调人與社会的关系为目标,重视现代人的文明素质的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现代人的道德、法律观念和权利、义务意识,使之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保持正常的感情和理性,自觉地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享用自己应有的权利。四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市场机制为目标,促进学生对社会流动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适应性。市场经济社会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提倡自然人的自然流动。通过流动来引进竞争机制,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高职学生要有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角逐的意识,要做好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接受淘汰、自我更新的准备。以往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这些社会能力,不是不重视,而是训练不具体,教育不落实,收效不高,没有转化成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推行核心素养教育,就是要打破以往单纯进行道德说教的育人模式,立足于人的培养,综合考虑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建议高职学校今后把作为核心素养的社会能力培养纳入公共课目管理,制定教学大纲,编写专门教材,组织专题活动,并纳入学分考核和学业管理,保证这项素养培养能够扎实推进,收到实效,打牢学生未来谋生立业的根基。

二、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技能训练,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专业技能。所谓专业能力通常指一个人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其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技能与知识、综合技能与知识。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课程专业化、专业精尖化、教学系统化,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学科领域各自保持封闭,相邻学科缺乏相互支持,片面重视单项技能的培养,忽视综合技能的生成训练,比较重视技能的操作知识,忽视技能运用的支撑知识。学生学习了大量专业知识,也操练了不少专业技能,但最终很难转化为生存的本领。这中间的问题出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没有转化成核心素养,功亏一篑。那么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究竟有何差别呢?简单地说,专业技能是“技”,核心素养是“道”,熟悉一门技术与通晓一门技术的门道,差之甚远。“技”,是技术,是操作层面的能力;“道”是物理,是技术背后的根源。单单掌握某项技术,可以熟练地运用,但大都是被动地使用,还不能主动地去适用,灵活变通地去运用。而进入“道”的层面就不一样,不但知道某项技术怎样操作,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操作。可见,“道”是天地之间的大法。入道者在技能的操作中,并不拘泥于以往的“范式”, 往往有很多创新。那么“道”与“技”又怎样才能达成联系呢?古人讲“技可进乎道”[3],就是说当某项技艺达到巅峰后,再进一步前进便接触到了“道”。 “技”是入道之门,“道”是“技”进之果。核心素养培养,不但要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探究影响专业技能在学生那里灵活、变通运用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细言之,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为学生打好入道之基。“工匠精神”,就是历代匠人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学生有了这种精神才能保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敬畏,“执事敬”(孔子语)方能“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朱熹语)。因此我们称之为“入道之基”。打好这个根基,必然终身受用。二是开拓学生的专业领域,为学生打开入道之门。首先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专业。每个人的天赋、悟性不一,但天不欺人,每个人也必定有自己适合的技术领域。当下高职学校在学生的专业设计上,过分追求热门,有的学校甚至是专业年年换,换来换去,最终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学术领地,其实这是有违专业精神的。专业,顾名思义是专门之业,从本质上说越个性化越专业。一个人找准自己的专业很难,找到了自己最适合的专业,也就找到了自己的“饭碗”。帮助学生选好专业,打开入道之门,就能为他们开辟一片广阔的职业领域。三是要强化专业技术的日常修养,为学生开辟入道之径。《礼记》讲:“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4]古人认为君子对待学艺要心常怀之,并不断地修习,即使在休息、游玩的时候,也不放松。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一项技术师傅可以教,但要真正成为自己的本领,还要靠自己日常的修养。所以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下车间,多到工厂,顶岗实习,让他们在反复的修养中,使自己的专业技术日臻熟练,尽快地内化成核心素养。

三、核心素养与方法能力的关系

现在社会日新月异,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非常快。如果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习得的那么一鳞半爪的技艺,或许他们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经过时。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方法能力的培养,并让这种能力在学生身上转化成一种不断自我更新的素质。所谓方法能力,是指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时对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理解、贯彻和执行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会工作、会学习。会工作,要求职业劳动者能科学地制订工作计划,形成执行力,并有后续的评估和反思,产生实际的工作效率。会学习,要求职业劳动者不断地接受新思维、新信息,改进自己的专业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方法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方法能力是一种潜在的素养。如果学生掌握了这种能力,就有成为核心素养的可能。如果这种能力能够在学生那里自觉运用,并形成一种内在的机制,贯穿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方法能力就转化成核心素养了。可见方法能力是构成核心素养的一个要素,核心素养是方法能力的自觉行为。因此作为核心素养要素的方法能力,有别于我们传统意义的工作方法,教育和培养更为复杂,一般要采用以下一些方法:一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方法能力形成的基础。高职院校要适当安排学生选修逻辑知识,长期开展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遇事正确、合理思考的习惯。逻辑能力一般包括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在方法运用过程中。有了这些能力,就能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凸显方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二是建立方法能力系统。方法能力是国外职业教育理论家基于逻辑学和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提出来的一个职业教育学的概念,近年来开始引起国内职教界的重视。这一理论的提出,充分考虑了现代职业劳动者的专业特点。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高、精、尖的技术岗位出现了,这些岗位不但要求员工有很高的专业技能,为工作的完成提供保障,而且还要求员工必须有很强的方法能力,为工作的顺利推进做支撑。例如,完成某项高端任务,在开工之前就必须做好前期的规划,制订每个动作的行动指南,确保达到技术参数的要求,还要构建相关的检测系统和补偿机制,确保任务完成过程中能够高质高效,即使出现问题,也能有效应对。这些就属于方法能力系统的内容。现代社会对职业劳动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开设统筹学、管理学和行为学等相关课程,让他们在成为职业劳动者之前就构建未来职业所需要的方法能力系统,这是培养现代职业劳动者的关键。三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对每个职业劳动者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现代科技发展非常快,产品随时都在更新换代,技术产业随时都在升级。一个优秀的职业劳动者必须每天更新自己的知识,每日提高自己的技术,每完成一项任务之前,首先要学习,掌握完成这项工作所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因此,高职学校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掌握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四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产技术的能力。2017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白皮书《实现区块链的潜力》指出:“未来生产技术与创新,在于加速价值创造。”[5]信息时代的现代生产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诸如量子计算、“智能微尘”的产生,开创了连接和计算的新领域;认知计算,促进了分析与智能的结合;4D打印又让数字技术向物理学转换;生命周期管理,动态制造执行环境,正在加速生产理念的更新;4D打印材料的出现、材料和表面的纳米工程,又助催了先进材料的诞生;非常规技术融合和纳米组装,更是引发了生产工艺的革命。凡此种种,正在深刻地影响现代生产领域,高职学生不可不察。

参考文献:

[1]关 晶.关键能力在英国职业教育中的演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3(1):32-35.

[2]聂 淼.高职生需要怎样的技能素养[J].职教论坛,2005(33):61-64.

[3](清)魏 源.魏源集(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杨天宇.十三经译注:礼记译注(上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59.

[5]黄晓燕.区块链创建信任——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纯[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7(7):30-33.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