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珍
摘 要: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五育之统帅,对学生进行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关键的作用。主要从政治课教学引领功能的角度谈谈对高中生进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进行
探索。
關键词: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引领
很多教育者认为,21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的任务,不是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上的问题,而是在教育中青少年的道德问题。青少年缺乏责任感,道德素质不高,也不晓得关心他人,在未来社会是难以适应的。加强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就显得异常突出,也表达了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多年,但仍不见多大成效。尤其在目前政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升学考试的现象还没得以纠正,教师一味地注重政治知识的传授,学生只学会记忆和理解知识,但思想和情感乃至政治素养严重缺乏,这将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也阻碍了政治教学的实际开展,学生的德与才严重不匹配。本文从政治课教学的引领的角度出发,就高中教学如何开展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实现途径展开了分析。
一、高中政治教师需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呈现高效政治课堂
政治学科本身具有德育课程的属性,且具有巨大人文和社会价值。因此,政治教师须具有政治相关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将党的方针和社会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以改变学生的行为素质,提升其公民意识和爱国爱家观念,以及遵从社会法则。教育的目的无疑是将“阳光”送给学生。政治教师具备相关政治素质的同时,还需具有较高的政治智慧。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塑造学生,自己的智慧启发学生,以建立起高尚的且健全的人格,为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乃至价值观而努力。正确的价值导向是政治教师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二、高中政治教师需不断提升学科素养,打造专业化的政治课堂
1.更新课程理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在政治课程性质以及基本理念,包括设计思路上要下功夫。政治老师也要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2.教师要学会资源整合,文化修养要提升,专业知识要学得更扎实,对教材的运用要灵活有效,使得学习面广泛。政治教师要学会规范的政治用语,并且提升专业用语的效率和使用频率。扎实的专业知识,则容易使得学生对自己老师产生崇拜心理,学生在掌握政治学科知识和基本理论上得以强化。
3.政治教师要加强自己学法上的改变,不断地让学生在自己良好的学法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能理论联系实际,将政治知识切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拓展教学内容,让课堂变得更丰富,学科特质体现得更加明显,并且结合时政述评以及时政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包括兴趣度。
三、思维引领
人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智力是多元化的,既有空间思维能力,也有语言应用能力,智力的表现在各种方面,并且各种智能在不同场景的作用不同,独立且交融,共同为处理事情而发挥作用。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学生注重情感、素养、多项能力、品质等的培养,这样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并且能发展得更好。实现这个目标,在导入环节形式要多一些,能使得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发挥智力和明白一些人生道理。一方面让学生的思想得以开阔,一方面让课堂更加有吸引力,以提升课堂效率。
比如:教师在讲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哲学概念的时候,就可以应用一个典型的例子。给学生回答法国著名作家贝尔曾经回答的问题。他在法国的一次智能竞赛中表现出不凡的思考力。问题是:假如法国卢浮宫着火,只能抢一幅画,你会选择哪幅?贝尔在无数答案中拔得头筹。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猜。学生回答得千奇百怪。最后教师明确,贝尔的答案是抢离窗户最近的那一幅。教师之后要求学生反思其中反映了什么问题,能感悟到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最终感悟到:懂得舍弃,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一个。贝尔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从美好的主观愿望出发,而是根据实际进行选择,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习课题的意义从感性认知立马上升到了理性认知,并且觉得“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真的很重要。同时,学生也就对人生与哲学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思维对智慧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心与心的搭建,并且激发学生对政治的探究的兴趣,当充满了期待的课堂,会提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来,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就自然提升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训练,观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会无形中增强。教师在情境教学中,应给学生一种不经意的感觉,让学生对人生真谛轻易地理解,并引发更长远有效的思考。在此环节中,教师应该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保证思维的健康性和批判性,并且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合理分配,避免产生喧宾夺主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戴继华.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中学课程改革深化路径随想[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5(1).
[2]窦桂梅,胡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