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怀
摘 要: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发挥美术这门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呢?这就需要美术教学工作者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学习美术这门学科。所以,就初中美术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有效应用做出淺显的分析和论述,为广大美术教学工作者抛砖引玉。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兴趣教学法;应用
21世纪以来,社会发展极其迅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为了走在时代发展的前端,更好地完成初中美术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美术的基础知识和绘画技巧,并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审美观,首先就得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其热爱美术这门学科,这对于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浅析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美术虽然是一门艺术课程,却在初中课程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对于艺术生而言,美术考试成绩对他们的高考成绩有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学工作者要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再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要把兴趣教学法有效地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去。兴趣教学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还能极大地提高初中美术课程教学的效率。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这门课程是不被重视的。因此,美术教学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太亲近。因为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而且一般情况下,教师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开展美术教学,降低了学生对美术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但是,近年来,兴趣教学法被有效地应用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这样教学工作者便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课程,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并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一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也在无形中被拉近,而这更有利于兴趣教学法的开展。
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兴趣教学法的有效措施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教学工作者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融入课堂、参与课堂。教学工作者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美术作品,从而带给学生视觉上的美的享受,并使其感受到美术的独特魅力,并能在自己绘画的过程中发现美并欣赏美,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标准。例如,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梵高的著名画作《向日葵》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带到向日葵地去写生。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欣赏到向日葵的美,还能在观察的同时感受到向日葵的独特魅力,感知作者作《向日葵》这幅画时的所想和所感,并走进梵高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更能加深学生对画作的认识和了解,从而理解到画中的向日葵不仅仅是表面的写生,更是一种对原始生命力的热情向往。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传统的以黑板和粉笔为主的教学模式早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了,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学工作者要变换自己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美术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设计教学环节,由于很多学生对漫画情有独钟,所以,教学工作者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对漫画的深入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知道美术的独特魅力,并告诉学生除了漫画,美术还有更多更有趣的内容等着他们去发现,去挖掘其中的美。与此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画作的美,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3.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要设计教学环节,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去。所以,教学工作者要改变自己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能再让学生机械学习,被动地接受,因为强加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没有任何学习效果的。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教师要让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参与者,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习有关美术的基础知识和绘画技巧,并培养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工作者要将兴趣教学法运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极大限度地提高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初中美术教学有一个新的突破和进展。
参考文献:
[1]陈艳.浅析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考试与评价,2011(7).
[2]吴德学.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实物写生对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Z1).
[3]王兰.浅谈农村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17):143-144.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