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重要性之我见

2018-07-28 16:45刘若莉
教师·中 2018年5期
关键词:培养能力朗读语文教学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去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培养语感,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得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提升。文章作者总结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阐述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25

作者简介:刘若莉(1972—),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幼儿教育集团第一幼儿园党总支书记,小学高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今之人对读的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础性重要训练项目,通过用爽朗生动的标准语音,把书面上用文字写出的成段、成篇的文章作品念出来,使得平面的文字化为了立体的声音,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一、朗读能培养语感

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在朗读中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这样便能比较直接地感悟语言文字,从而培养语感能力。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来描写漓江水的“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来描写漓江水的“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来描写漓江水的“绿”。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排比句,正确处理句中重音、速度、停顿、语调的变化,如“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是对比性重音,读的时候要突出语气的对比,“漓江的水”的“水”字后应稍作停顿,而“静”“清”“绿”是并列性重音,读时用舒缓的语气,同时注意“啊”的音变。这样朗读,学生脑海里自然会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二、朗读可强化记忆

中华文字魅力无穷,文字的组合千变万化,美文数不胜数。尤其是那些灵动的文字传达的韵律感、工整的对仗、结构的起承转合、行文流水的和谐等,通过朗读,这些文字变成节奏感极强的音韵之声,易于记忆。同时,文章中修辞的运用,也为读者在朗读中打开了形象记忆的大门,化平淡为生动的比喻及启发读者想象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加深了朗读者的记忆;在朗读运用排比 、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句式中,气势的烘托、效果的渲染通过朗读更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引起联想效果。

日常教学中,对于教材里文质优美的文章,我总是要求学生背诵,平时大声朗读的学生,没几分钟就能背下来,而喜欢在心里默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来。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能力。除了教材,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开发拓展更多的诵读材料,为学生提供更广的阅读空间。笔者经常引导学生使用的资料有《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日有所诵》《增广贤文》等,还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诵读水平自编的一系列诵读材料,如《与黎明共舞》《毛澤东诗词》等。

三、朗读有利于领悟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领悟。比如,教师恰到好处的范读,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他们走进作品,接近作者的情感;通过创设情景的朗读,可以让学生们进入文章中人物的角色状态,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揣摩角色的思想、体验角色的情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章;通过自主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这样他们得以全心投入,读出真情,感悟到实情。

例如,《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段:“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文字首先由教师范读,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使学生入情入境;其次提问学生:“从老师刚才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有的说听出了绿叶多而美,有的答听出了绿叶的勃勃生机……当问到“你们是怎么听出其中的感觉的?”大多数学生都能指出,是因为老师在朗读中体现了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等。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有效的范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形的声音,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明白朗读需要抑扬顿挫的道理。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就能有效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既领略到祖国山河的美,又体验品味到语言文字的美。

四、朗读有助于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读是写的基础,有了读的量,才有写的质。笔者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朗读、精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朗读,可以使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沟通起来。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能够在口头上、书面上逐渐习惯课文里的用词用语,潜移默化地吸收书面语言,达到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而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人的语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情景,它就会渗透出来,迁移到诱发物上去,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 比如,在系统地品读赏析了冰心的小诗之后,学生们对这种“冰心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诗蔚然成风,精品不断。

如这首《风》:

我耗尽我的身心

只为一片落叶

我远足

去旅行

去飞翔

带它去春天的太阳下

挂在山头上打盹

再如这首《涟漪》:

我诞生于偶然

不过是

一颗石子的掉落

我茫然地展开

在水上展开自己的身姿

越来越淡

越来越淡

重新沉睡前

回到诞生的那个点

是否还记得我?

在学生们的习作中,我经常可以见到语言灵动的句子,经常可以看到名篇的影子。这得益于他们大量的阅读,更主要的是坚持大声朗读,坚持熟读成诵。长久的累积已经和身心连接在一起,需要表达的时候,信手拈来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 “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一篇课文,尤其是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教师应在课堂上领着学生充分读起来,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读出声音,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调神情,这样远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领悟也会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也强得多,潜移默化中便能说会写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齐 敏,李维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6):140-141.

猜你喜欢
培养能力朗读语文教学
“双减”背景下主题语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