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强
作为一个工作将近十年的语文教师,本该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自信,并该有所建树。可是,在我的内心深处,却始终被这样一个问题困扰着——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有时候,课堂上一次师生间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喜悦的眼神、会意的微笑,就能让我产生强烈的愉悦感、满足感。然而,当看到学生因课堂的沉闷而无精打采时,又会让我陷于强烈的自我怀疑之中,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教学再难琢磨、再难把握的事情了。很多时候,我似乎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在上课,学生听高兴了,就觉得课堂效果不错。然而,仅仅这样真的好吗?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境界中的语文课堂呢?
一、闪耀着好奇之光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45分钟的课堂,应该是一段充满奇妙的探险旅程。很多学生在开始时都是希望在其中能有所收获的,可是走着走着,有的学生就会倦怠、会停步,这是因为他们在课程的推进中感受到枯燥、困难,他们的兴趣在锐减,他们失去了探索思考的好奇心和勇气。相反,如果能让学生始终充满兴趣,始终精神昂扬地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思考,我觉得这是我想要的理想课堂的第一重境界。
当然,我这里所谓的充满兴趣、斗志昂扬,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热闹、附和、跟随,而是发自内心的爱,一种得到知识后的满足,一种遇到问题时的沉思,一种提出质疑的愉悦,一种思想交锋后的酣畅。总之,学生应该是课堂的参与者、推进者、分享者、收获者。
高二下半学期,学生会学习《唐诗宋词选读》。诗词本是学生喜欢的内容,因为它具有韵律和谐之美、语言凝练之美、情感丰富之美。但受背景、语言之限,学生真要理解诗歌内容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是时候需要我们转换方式去审视我们的诗歌课堂了。《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说:“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我们学习诗歌因为它本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用我们原始混沌的状态去诵读、去品味,不正是我们接触诗歌、热爱诗歌、热爱生命的开始吗?我们不应该一上来就粗暴地用我们的理解,用教参的理解,去否定学生、拒绝学生。珍视学生的热情,保护学生的兴趣,后面的路自然会越走越顺。
二、“我一直认为学校这个地方叫学校非常正确,但走进学校再往前走就有点儿别扭”
为啥?那个房子明明是房子,是屋子,是房间,是学堂,是课堂,是学室,为什么非得叫教室?走进教室,打开书包,拿出那个东西,那是课本,那是书本,那是学材,那是材料,非得起名叫教材。这不“找别扭”吗?于是乎,学生就比较被动,每天,背起书包,来到学校,走进教室,拿出教材,等着教师来教我,你不教我就不学。我认为当学生的一定要牢牢地建立一个观念,就是每天背起书包,来到学校;走进学室,拿出学材,开始自学;遇到问题,查找资料;实在不会,大家商量;没有答案,再问教师。
“大家都成我的助手了,我这一个中学教师还教大家识字,这不是大材小用吗?这些事谁能干啊?好几个人愿干,大伙儿全选刘越(谐音),好,以后刘越就承包了。什么形近字、同音字、多义字、难写字、易错字、易混字,都刘越的事,他不会怎么办?查资料呗。实在不会,再来问我,你说我这教学难度少了多少?”
这是魏书生老师讲过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我被他看似朴实寻常其实深藏睿智的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所深深折服。
恐怕我们大多数教师做得没有魏老师这样彻底。当然,放手的程度因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状况而异,可是实践的根源在于意识观念。最大可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源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解放——不要总以学科权威自居,也不要总以“保姆”身份自居,教师包办一切,看似辛苦操劳,其实是一种最简单最低层的劳动,教师包办的同时,就是在剥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说得严重点,这是一种變相的、深层次的“误人子弟”。想要彻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根源深处,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两个理念:凡是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我们绝不代做;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能让学生自己得到。这不正是学校教学核心理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诉求吗?
“讨好”学生不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才是我心目中的课堂理想境界。学无止境,道无终极,我虽才疏学浅,但也愿在自己教育教学的工作生涯中,不断思考,不断历练,不断完善,不断叩问与追寻语文课堂中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马桂芳.良好的教学状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J].宁夏教育,2015(12).
[2]沈成.教师示范阅读和写作构筑作文教学互动模式[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0).
?誗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