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明
曾几何时,社会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过分重视孩子起跑线的输赢,择校热从高中蔓延到初中到小学到幼儿园。
多年来,作为国内中小学择校的“筹码”,奥数竞赛、英语大赛、作文比赛等一直得到諸多学校、家长的青睐,使“热门”的赛事不断升温。各类机构组织的中小学竞赛火爆,庞大的产业已经形成,各种负面效应也在凸显。
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小升初”不能组织统一的考试。一些“名校”和民办学校的对策是:入学的前提改为提交孩子的申请表格,报考资格与奥赛成绩相关。如果孩子有华赛杯、小英赛等奥数、奥英的奖项或培优机构组织的杯赛奖项,被“名校”录取的机会就非常大。一些家长们只能盲目让孩子参赛。不少学生和家长不自觉地被“绑架”其中,苦不堪言。
中小学竞赛产业化的出现,对于学校、家庭和学生来说,明显是弊大于利。缺乏规范的中小学竞赛培训,给学生传授的大多是超出大纲之外的教学内容,超越了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学校的正常教学形成了干扰,也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学习的初衷。许多学生在过重的教学负担下产生厌学情绪,创造力受到抑制。竞赛产业化也“绑架”了许多家长,增加了参赛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笔者认为,中小学竞赛产业化乱象亟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警惕,对这一领域的规范治理亟待加强。治理中小学竞赛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共同参与。
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进一步加强竞赛培训市场的规范,从源头上切断中小学竞赛产业化的利益链。要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活动的获奖结果只能视为荣誉,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对一些“山寨社团”“离岸社团”举办以营利为目的的所谓“国际”“全球”“大中华”赛事,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坚决予以查处。对借机敛财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义务教育应当对公办中小学和民办中小学招生上同样对待,均不得允许学校进行招生测试或任何形式的选拔。否则,只要允许民办学校选择学生,教育的生态环境就依然有破坏者。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应加强检查监督,严格法纪法规,要求学校不组织学生参与任何以赛促销、以赛代销的活动。对于发现的违纪现象,应毫不留情地予以处理。
学校要和家庭加强沟通,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刊社江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