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恒,康华明
(遵义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不断推动着社会变革和促进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科学素养是一个国家国民必备的素养之一。1985年哈雷彗星飞临地球,下一次飞临地球的时间是2061年,“2061计划”由此得名。其寓意为:应该为能活到下一次哈雷彗星光顾地球的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科学教育[1],其目的在于使所有学生都受到良好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科学列为五大领域之一,就已经凸显出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大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2]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奠基和启蒙作用。作为实施幼儿教育主阵地的幼儿园,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科学素养养成赖以生存的基石,而其中直接关系到幼儿科学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高校学前师资培养中,准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西部高校学前专业学生,分析其科学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课程教学中提出构建“知识—能力—意识”于一体的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本研究以西部地区贵州省Z学院即将进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习的全日制本科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郭传杰、汤书昆在《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中的论述,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分为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意识三个维度。本研究中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指根据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需要及基础教育改革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要求,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意识和科学能力。其中科学是用科学、教科学,而非做科学。[3]借鉴较成熟的问卷对这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共发放问卷115份,有效问卷113份;在应试者中,有男生4人,女生111人),并辅以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来充实研究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引导幼儿感知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并对其变化规律产生相应兴趣并充满探究的欲望;在幼儿生活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由此可以看出,幼儿的科学源自于生活、与自然接轨。因此,对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要在实际生活中、在所接触到的自然中进行。
在科学知识的认知中,《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教师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有关于生物、有关于生态环境、有关于自然现象、有关于综合科技以及科幻与创造等方面的知识。关爱和探究身边有生命的物质、探索无生命物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准幼儿教师应该掌握的科学知识内容之一。通过调查发现,准幼儿教师在对学前儿童科学知识内容的把握上,主要表现如图一至图四所示。
图一
从图一可以看出,在回答“A4兔子是杂食动物”这一问题时,有20.4%的准幼儿教师选择“正确”,76.2%选择“错误”,12.4%选择“不知道”;在回答“A12土豆是植物的根”这一问题时,有39.8%的准幼儿教师选择“正确”,45.1%选择“错误”,15.1%选择“不知道”;而在回答“A7蚯蚓有眼睛”这一问题时,有高达31.9%的准幼儿教师选择“不知道”;其他问题也都有选择“不知道”选项的。由此可以说明,即便是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动植物知识,准幼儿教师仍然存在知之不深或不知的状态,且准男幼儿教师和准女幼儿教师的回答差异不大。
图二
图二主要考查了高校准教师对于无生命物质自然天气的相关知识。在回答“A1云是由许多水蒸气组成的”这一问题时,有78.2%的准幼儿教师选择了“正确”,18.6%选择了“错误”,3.2%选择“不知道”。同样,在回答“雷的形成”和“雪的形成”时,准幼儿教师的回答也参差不齐。由此可以得出,高校准教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知识以及不同天气的形成存在认识不足,对生命科学类知识的了解也存在很多空白。
图三反映了高校准教师对自然地理知识的认知。对“A10富士山和长白山的成因”,有23.9%的准幼儿教师认为是因火山爆发而形成,58.4%的认为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有17.7%选择了“不知道”。对于“沙雕中加水可增加沙子的黏性”和“黑土营养成分含量多适宜植物生长”两个问题,同样存在回答不一致。
图三
图四
图四反映了高校准教师对无生命物质的认识。从调查中发现,对于常见的摩檫力问题,多数准幼儿教师都能选出正确选项。但是,在回答“A5冰的密度比水小”这一问题时,选择“正确”和“错误”的比例较为接近,也存在“不知道”的。由此可见,高校准教师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量极为有限。在所有的应试者中,仅有少数准教师能找到正确答案,大多数都处于“有印象”或“不熟悉”状态,还有的准教师对相关知识完全不清楚。
图五
在国际幼儿科学教育价值理念影响下,我国幼儿科学教育已由传统封闭的、高结构的、静态的、重知识灌输的常识教育向现代开放的、低结构的、动态的、体验探究式的幼儿科学教育方式转变。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于科学知识与方法的运用应遵循科学的特点,其科学的过程与方法是幼儿教师对科学研究过程以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即探究式教学。
图五直观显示了高校准教师对科学知识与方法的运用情况,由于对科学知识与方法本身的认识存在误区,导致很多准教师完全是凭感觉去理解相关知识。学前准教师接受高等教育时,通过专门的科学教育学科进行科学方法的学习。但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及自我反思的缺失导致了相关理论知识的薄弱。
图六
在图六中,关于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准教师的回答集中在“提出问题”和“猜想假设”上,其中,选择前者的比例为31%,选择后者的比例为69%。这表明,大多数准幼儿教师都知道“猜想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但是却忽视了探究前需要找到可探究的事物。因此,弄清楚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才是探究科学的起点。任何探究都先始于问题的引发,由此可见,准幼儿教师在科学探究中缺乏对知识的科学运用。
图七
在图七中,准教师对自然科学方法基本特征的认识,比例各不相同。其中,选择“长期有效性”的占52.2%,选择“可重复性”的占22.1%,选择简单方便性的占25.7%,大多数准幼儿教师较为偏向于“长期有效性”这一特征。但是,学前儿童的科学是启蒙的科学,需要幼儿教师在大社会、大自然、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探究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因此,需要较为简单方便的方法。
科学意识包括科学思想、科学价值、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AAAS颁布的《2061》计划中提出,科学态度应包括好奇心、尊重实证、批判地思考、灵活性和对变化世界敏感。幼儿园教师不仅要掌握广泛的知识,而且需要具备严谨、求实、求证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图八
从图八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准幼儿教师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但是,仅有态度却没有在实际中体现出来,缺乏主动性。在对115名准幼儿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有95%的准教师认可科学素养对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但他们都表示科学太深奥,自己无法掌握。这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要求相悖逆,导致西部地区尤其是Z学院的准幼儿教师畏惧科学,从而不主动学习科学。
此外,准教师对科学素养的意识认识力度不足。
问:您认为教师的科学素养包含哪些?
答:我认为科学素养就是我们在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给幼儿的讲授一些科学知识和我们能够进行简单的科学小实验的一种综合素质。
问:您认为科学素养对您自身以及幼儿有影响吗,为什么?
答;有,如果我具备好的科学素养,我就能组织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来说,在正确指导下,他们能学会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根据以上访谈可以得知,幼儿园教师自身对科学素养认识力度不足,缺乏全面性、认识不够深入,认为只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做实验的技能就具备了科学素养,缺乏对科学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在自我提升的途径上,仅仅通过传统的媒体获取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
新时代的教师应具备独立自学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的师资培养模式应该以学生的自身发展及自主学习为主导。高校准教师应该在已知自身科学素养缺乏的困境下,积极主动地寻找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新学习模式。学前准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必须是在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之下,真实、有效地提升科学素养。要在知道、能用、会做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自发的过程。高校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年轻、有活力、有知识基础,去构建“知识—能力—意识”于一体的“学科学”“用科学”“找科学”的主动学习模式。
作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的幼儿教师,需要为幼儿在体验数学的兴趣、感受科学和技术创造的乐趣时创造优质的条件,给幼儿创造一个有准备的学习环境。陶行知先生曾把“科学的头脑”作为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目标之一。围绕生活对科学富含浓厚的兴趣,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运用、推广科学知识与先进技术[4]。简而言之,幼儿教师在幼儿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准幼儿教师阶段,要不断学习科学知识,在“学科学”的过程中,对原来思维意识中本来可以应用到广泛的情景中,实际上却只应用在非常有限的情景中[5]的“惰性知识”进行升华,扩展准幼儿教师自身的科学知识。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来实现:课堂分享积累科学知识的数量;在网络多媒体中深入了解自己不熟悉的科学知识;带着任务走进大自然;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探究过程及结果。准幼儿教师要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知识内容做到“不知—知—了解”,才能担当得起未来幼儿教育事业中科学启蒙者的重任。因此,“学科学”这一环节对准幼儿教师而言,就是一个起始阶段。
除了“学科学”之外,学前准教师必须在科学发展思想下提升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自主学习能力。当今社会,科学变得越来越受重视,幼儿教师具备好的科学素养尤为重要,在科学发展思想的驱使下,准教师科学地采取多种措施提升自身科学知识和技能。首先,学校可以举办准教师科学知识大赛以及准教师科学技能竞赛,并且设置一定的奖励,鼓励教师参加比赛,通过合理的奖励,使准教师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其次,组织教师了解现在最新科学技术及杰出科学家,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态度价值观,进而提高准教师的科学素养。再次,可与其他优秀幼儿园进行地域合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学习网络,互相交流优秀的科学活动经验,让准教师与一线幼儿教师之间增加相互学习的机会,共同提高自身科学素养。而作为幼儿教师,需要提供是一个重要的行为榜样示范作用,当幼儿开始追求他们努力要学习的知识时,幼儿教师则需要用科学的语言为幼儿的理解及交流搭建一座会说话的桥梁。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指出:“公民应具备的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6]这是对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作为幼儿教师,为幼儿解疑答惑是最基本的专业素养之一。因此,准幼儿教师不但要有大量的科学知识储备,而且还应该具有“用科学”的方法与技能。这就给准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去“用科学”。因此,准幼儿教师要在模拟幼儿科学活动中学会设计科学活动,在具体活动中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在见习、实习中将“学科学”与“用科学”结合起来,做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理论的支撑是必需的,与此同时实践的反馈同样不可轻视,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可能会陷于盲目;而没有实践的践行,一味强调理论的重要对于准教师而言,则将显得空洞乏味,不能把横跨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教育作用发挥出良好的教育效果。
“用科学”的过程可以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因此准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独特魅力,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学会用相应的科学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相应的科学问题。其次,准教师应根据自身的不足,查缺补漏,将自己之前科学素养的缺口补上,夯实自己。
准教师应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意识,在坚定自我科学意识需不断提升的前提下,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结合时代要求更新自身的知识,与时俱进,将学习当作习惯,提升自身科学素养水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外发布的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但这一结果表明,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因误认为“板蓝根可以防非典”“碘盐可以防辐射”“绿豆汤可以治百病”等而造成民众哄抢事件,这充分说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亟待提高。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园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影响着新一代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提高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故此,幼儿教师必须以具有较强的科学意识来武装自己。准幼儿教师在“学科学”“用科学”后,要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实际生活去发现科学,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遵循启蒙性、科学性、系统性、多样性、典型性等原则,在寻找科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己的科学意识,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全球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下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及保障,对公民科学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及思考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准教师只有掌握了良好的科学知识、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才能跨越“知识—意识—能力”之间断层,为自己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夯实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准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未来教育中的科学教育启蒙性原则的实施。在国家的发展以需要人才为主导的时代背景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其中,幼儿教师的启蒙教育是其他阶段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随着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西部地区Z师范学院主要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其准幼儿教师更应该在条件不乐观、环境不积极的劣势下奋力搏击,构建“知识—能力—意识”为一体的自主学习模式,不断提升科学素养,以适应对幼儿进行科学素养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