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非非
(河南省中医院免疫规划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当前,现代医学已经从原来的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心理—社会—生物模式。在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的过程中,儿童对预防接种有或多或少的恐惧感,使其在预防接种时往往表现出不配合的态度,对预防接种的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阻碍[1]。为了确保儿童预防接种的顺利进行,需要对于心理干预护理这一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方法表示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要基于预防接种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2]。此项研究中,笔者通过进行分组研究,探讨在儿童预防接种中应用心理干预护理的效果,详情如下。
按照采用护理方式的不同对选取的240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进行分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预防接种儿童共120例,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5-10岁;另外一组为干预组,预防接种儿童共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5-11岁;两组预防接种儿童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基于预防接种常规及相关护理对对照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基于预防接种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干预组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护理,旨在使儿童对预防接种产生的诸多消极情绪得到有效的缓解,甚至消除,使其处于放松状态,积极配合预防接种。
(1)疼痛程度的判定:无痛者疼痛程度为0级,轻度疼痛者疼痛程度为Ⅰ级,中度程度者疼痛程度为Ⅱ级,重度疼痛者疼痛程度为Ⅲ级。(2)恐惧程度的判定:如果儿童对预防接种不恐惧或者仅仅表现出轻度的恐惧,则恐惧程度为Ⅰ级;如果儿童具有对预防接种试图回避的恐惧感,则恐惧程度为Ⅱ级;如果儿童对预防接种有强烈的恐惧感,需要在其家长以及护理人员的辅助下完成预防接种,则恐惧程度为Ⅲ级。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使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相较于对照组,干预组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的疼痛程度更低,恐惧程度也更低,两组数据差异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儿童疼痛及恐惧程度比较[n(%)]
预防接种的目的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最经济且最有效的手段,也是保护儿童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不同于成年人,儿童根本不了解预防接种的目的,在他们眼里预防接种就意味着打针,就意味着会有疼痛感,在预防接种时,不少儿童都会产生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配合预防接种的依从性偏低,对预防接种的顺利进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3]。因此,在预防接种时,对儿童进行心理干预护理不容忽视。
由于儿童的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极其不理想,且情绪也时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在对儿童进行心理干预护理时,要善于采用合适的语言,如以和蔼的态度和儿童打招呼,以温和的语言和他们交流,耐心地询问他们为什么不愿意配合预防接种,绝不对儿童采用欺骗和恐吓的语言,绝不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儿童,以免使其增加恐惧感[4]。再者,儿童年龄小,意志力比较差,如果有过不愉快的打针经历,其忍受疼痛的能力会更低。在进行心理干预时,要善于运用诸如抚摸、拥抱等非语言沟通方式,在室内放置一些儿童喜爱的玩具,粘贴一些他们喜欢的图片,以拉近和他们的距离,巧妙转移儿童集中在预防接种的注意力[5,6];和他们谈论一些他们觉得很勇敢的卡通人物等,鼓励他们向卡通人物学习做一名勇敢的人,以增加其预防接种的信心,提高其痛阈。因为倘若儿童处于紧张状态,则他们的肌肉会处于收缩状态,会增加进针的难度,在某种程度上会使注射疼痛增加,故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基于他们注意力容易转移以及定向活动稳定性差的特点,通过和儿童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让其抱着他们喜爱的玩具,来转移他们集中在疼痛上的注意力[7]。
此外,由于儿童尚未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常通过直观的形象对外界事物加以认识,再加上他们的行动所具有的随意性比较明显,外界暗示极容易对其产生影响,促使其改变心理活动,因此,要善于以暗示的方式促使儿童改变心理活动,比如进行预防接种前,告诉他们打针时就像是被蚊虫叮咬一样,让儿童觉得打针并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而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以缓解其紧张的情绪[8]。在预防接种时,要多对配合度高、表现勇敢的儿童表示肯定和鼓励,让其能够为其他小朋友树立榜样,使其他小朋友潜移默化地深受影响[9]。对于配合度极度不高的儿童,尽量将其安排在小诊室内,避免这类儿童在预防接种时出现的不良情绪对其他儿童造成消极的影响。在预防接种中,对于儿童的提问不能漠视,要耐心解答,尽可能使儿童主动参与的欲望得到满足,如可以让他们对注射部位进行选择等,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其配合度[10]。
值得注意的是,在预防接种时,也要对家长的作用加以充分的发挥,要增加与他们的沟通,赢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对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作用加以充分的利用,例如有的儿童在父亲面前会表现得更加勇敢,故在预防接种时可以让小朋友的父亲陪伴在其身边。此外,为了对儿童施以更好的心理干预护理,护理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沟通能力和心理干预能力,善于基于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干预在预防接种中的作用。
总而言之,根据预防接种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护理,可对预防接种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保障,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