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鑫
手术治疗是临床许多疾病的常见治疗方式, 在治疗过程中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 保证手术进展, 在术前应为患者进行麻醉, 常见的麻醉方式有许多种, 一般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麻醉方法以及药物的选择, 保证患者的安全以及手术效果[1,2]。临床常见麻醉方式为单肺通气麻醉, 其手术过程较为简单, 血流动力学波动有一定范围, 肺内分流少, 麻醉停止后呼吸功能也能较快恢复, 并发症也较少。临床常见用于单肺通气麻醉的药物就是异丙酮、瑞芬太尼以及芬太尼, 临床一直在寻找一种最好的复合麻醉方式[3]。异丙酚是临床常见的静脉麻醉用药, 其具备舒张血管以及减少肺内分流的作用, 是较为理想的短效静脉麻醉用药[4]。本文主要研究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单肺通气麻醉中的应用, 将2014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于本院的90例单肺通气麻痹麻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行单肺通气麻醉手术的患者, 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25例, 女20例;年龄 19~76岁 , 平均年龄 (46.58±9.81)岁;体重 45~80 kg,平均体重(60.35±6.55)kg。观察组中男26例, 女19例;年龄 19~75岁 , 平均年龄 (46.68±9.44)岁 ;体重 45~81 kg, 平均体重(60.58±6.81)kg。入选标准:成年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 签署知情同意书;无其他严重疾病;无精神障碍以及沟通障碍;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存在其他严重疾病;精神障碍无法沟通;资料不齐全。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应告知患者禁食禁饮6 h, 同时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手术作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讲解, 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让其用最佳状态迎接手术,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手术准备, 将患者送至手术室后为其建立静脉通路, 为患者进行镇静以及止吐, 给予其咪唑安定、阿托品、托烷司琼等药物静脉注射。观察组患者进行异丙酮复合瑞芬太尼单肺通气麻醉, 麻醉药物起效之后, 为患者进行异丙酚(剂量2 mg/kg)以及瑞芬太尼(剂量0.2 μg/kg)注射。对照组患者给予异丙酮联合芬太尼单肺通气麻醉, 麻醉药物起效之后, 为患者进行异丙酮(剂量2 mg/kg)以及芬太尼(剂量0.2 μg/kg)注射。两组患者在麻醉之后均进行间歇正压通气(IPPV), 同时使用微量泵持续进行药物泵入保证麻醉效果。在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密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检测, 患者若出现心率下降等现象, 应减缓药物泵注程度, 若出现异常, 要及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 避免造成不良现象。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记录以及比较两组患者单肺通气麻醉30 min及1 h的动脉血氧分压水平, 若动脉血氧分压(PaO2)值变化较平稳证明麻醉效果良好, 安全性较高;对比两组患者睁眼时间以及呼吸恢复正常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知晓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满意度, 满意度调查表为本院自制, 调查表总分100分, 以60分作为分界线, <60分为不满意, 60~80分为一般满意, >80分为非常满意。总满意度=(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PaO2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在单肺通气麻醉30 min及1 h动脉血氧分压水平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正常时间以及睁眼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呼吸恢复正常时间和睁眼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PaO2水平比较( , mm Hg)
表1 两组患者PaO2水平比较( , mm Hg)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1 mm 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单肺通气麻醉30 min 单肺通气麻醉1 h观察组 45 179.33±63.57a 180.36±65.85a对照组 45 160.35±59.64 176.54±64.59 t 1.46 0.28 P>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正常时间以及睁眼时间比较( , h)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正常时间以及睁眼时间比较( , h)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呼吸恢复正常时间 睁眼时间观察组 45 5.13±0.82a 8.23±1.34a对照组 45 6.93±1.52 12.08±1.83 t 6.99 11.39 P<0.05 <0.05
2.3 两组患者术中知晓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知晓率为0.00%(0/45), 对照组患者术中知晓率为8.89%(4/45), 观察组术中知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麻醉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麻醉总满意度为95.56%, 对照组麻醉总满意度为73.33%, 观察组麻醉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麻醉满意度比较[n(%), %]
临床许多疾病需要使用手术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前为了保证手术效果以及减轻患者痛苦, 需要为患者进行麻醉, 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麻醉方式就是单肺通气麻醉, 近几年来相关人员一直不断对单肺通气麻醉方式进行研究, 临床实践中发现单肺通气麻醉会损伤患者的肺部[5]。因此, 临床人员不断在寻找一种可以提高麻醉安全的方式。临床单肺通气麻醉最常见的药物就是异丙酚、瑞芬太尼以及芬太尼。其中芬太尼是常见的强效镇痛药物, 镇痛效果与吗啡一致, 但作用高于吗啡, 起效较快, 对心血管影响较小, 维持时间较短[6-9]。但是芬太尼若不能正确使用, 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以及呼吸抑制等情况, 安全性并不理想[10-12]。异丙酮在临床中常作为麻醉诱导以及维持, 通常使用静脉输注方式给药, 用作全身麻醉, 可以有效降低细胞的代谢水平, 并且减少血管血流量。瑞芬太尼也是临床常见镇痛药物之一,属于阿片类, 半衰期不会受到注射时间影响, 镇静以及镇痛效果较强。本文中将异丙酮复合瑞芬太尼麻醉, 两种药物可以共同协作, 麻醉过程中调控以及麻醉效果更加稳定, 缺氧肺的血流量得到增加, 单肺通气时血压分压得到减少, 更好避免单肺麻醉时通气血流比值失衡, 避免肺内分流[13-15]。本文研究中, 两组患者在单肺通气麻醉30 min及1 h动脉血氧分压水平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恢复正常时间和睁眼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知晓率为0(0/45), 对照组患者术中知晓率为8.89%(4/45), 观察组术中知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总满意度为95.56%, 对照组麻醉总满意度为73.33%,观察组麻醉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证明,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安全性更高, 手术效果更加良好, 术后恢复时间更短。
综上所述, 单肺通气麻醉患者使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效果显著, 术后恢复时间更短, 安全性更高,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