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雅韵
【摘 要】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教学的有效性应当作为音乐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来研究,将优秀流行歌曲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借用同类题材的歌曲搭起学生学习歌曲的桥梁,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歌唱的情感,给学生撑起想象的蓝天张开学生歌唱的翅膀,创编表演动作提升学生歌唱的情趣,引领创编表演动作提高学生歌唱的情趣。
【关键词】 歌唱教学;小学音乐;歌曲的多纬度
【中图分类号】 G6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2
音乐艺术是活的。此“活”来自于自然,且又推进发展。有灵魂的歌曲才是“活”的,小学歌唱教学中,通过关联、理解、创设情境等引导学生有趣、有感情、有情境、有创新地完成歌曲。综上,激发了笔者结合人教版音乐第一至第四册教材以多纬度感知音乐进行实践研究,摸索适合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歌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现状
走进最真实的课堂并结合笔者的实践体会发现,所提倡的“有感情地、自然地”、“完整”地表演歌曲仍停留在表层。
现状一:听之无趣 感之无情,在“先听一遍”、“再听一遍”等无趣地、无要求及缺乏趣味性的教学环境下,孩子听歌曲没有思想,且难以轻松融于音乐情境,在她们的歌声中缺乏最基本的情感。
现状二:唱之唯音 抒之无爱,学习乐理知识、感受音乐情绪、随音乐想象等缺少“活”感。课例中较多都以“脱离歌曲,单独教学乐理知识”、“歌词层面理解歌曲”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多种形式感受。学生在“重复听”、“脱离音乐学乐理”的学习中“唱会”,却不能“唱活”。
二、多纬度感受歌曲探究之三部曲
(一)以兴趣为动力,鼓歌唱之劲
兴趣可以引领通往成功的彼岸,学生对流行歌曲、动画、电影非常喜爱因此,精选优秀流行歌曲和精美的动漫歌曲以积极健康,充满正能量的内容,作为教学补充,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以“理解”為基础,抒歌曲之情
如今,大部分学生只从歌词理解歌曲内容,也许能抓准大致情感,却不能深刻理解歌曲含义,笔者在实践中尝试课外搜集资料,课堂观看视频,简述歌曲创作背景等方式,理解歌曲,抒发歌曲情感。
(三)以“动”为基础,感歌曲之“乐”
唱“活”一首歌曲,乐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实践中,从两个方面激发学生乐感:
1.引导学生从歌曲的节拍、强弱规律、力度等音乐元感受歌曲情感,在“动”中感知
2.模仿形态 感知音乐形象
《粉刷匠》、《雁群飞》等乐曲的课后活动出现了模仿歌曲中的形象并随乐感知。实践凸显,肢体将听觉与动觉转化为特殊符号获得记忆密码,又能将记忆以肢体形式表现出来。教学《小青蛙找家》、《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引导学生模仿小青蛙、模拟在湖上划桨情景,加深对歌曲音乐形象、音乐情境的感知。
3.创设情节 体验情境
音乐情境来自于歌词和旋律。在教学中,我通过表演、绘画,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提高学生审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1)表演情境,身临其境
如教学《快乐的一天》,我引导孩子根据乐曲结构“上学了”、“上课了”、“做游戏”、“睡觉了”四个片段将音乐编成系列故事,在音乐中将故事情节用动作表演完成音乐的传递、感知、深化。类似曲目如《采蘑菇的小姑娘》、《粉刷匠》等,皆可因乐而动,以演助学。
学唱《小雪花》之前,我先设计了“传请帖”游戏,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编舞蹈动作来传递请帖,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并以“请帖”上的“话”来引申出歌词,帮助学生熟悉歌词。之后,我又让学生把预先准备好的白纸巾剪成各种形状的雪花,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有的把它剪成了五角星形,有的剪成了小花,有的剪成了菱形,各种各样好看极了。这时我把手中的雪花往教室里一撒说:“同学们,快看呀,下雪了。”学生们高兴地欢呼起来,立刻像我一样把自己剪的雪花抛了起来,“下雪了!下雪了!”教室里一片沸腾,大家兴奋地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一幅生动的场景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这个情景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使音乐课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很多歌曲都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来表演,达到手、脚、眼神等的投入,让学生慢慢积累动作语言,接受舞蹈艺术的练习。比如《小青蛙找家》、《大家来劳动》、《袋鼠》等游戏中,全班参与,表现自己,表达歌曲。又如在学唱完《龙咚锵》后,让学生到班里的“小舞台”上表演,大家评议,改进动作,美化表现,增加队型变化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让艺术火苗在每个学生心中燃起。
2)视觉感受,直观体验
用动手画图画、图谱直观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乐段、乐句用小草、花朵、白云,区分歌曲两个乐段,节奏和情绪的变化,并利用小草不同长短和颜色深浅让学生直观体验附点四分音符节奏的特点。
音乐中的节奏、音高和情绪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过程中,老师用专业化的语言来描绘,不仅枯燥乏味,反而容易使知识复杂化。用情境中有趣的图画直观表现音乐特点,不仅富有童趣,又能置身音乐形象画面,学生通过视图体验,有效地掌握歌曲特点。
4.载歌载舞,感受美妙
身体的每一丝律动都来源于内心。常说音乐来自生活,那么音乐课堂更应体现生活之气息,让身心之美的花朵在原生态下共同绽放。教学《喜鹊钻篱笆》、《金孔雀轻轻跳》、《我的家在日喀则》、《草原就是我的家》等内容时,我以体态律动引导学生走进歌舞殿堂,在载歌载舞中把歌曲情境表现出来。
5.奇思妙想 玩中歌唱
情感是歌曲的灵魂,而身体律动除了情感,还需思维的火花。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帮助歌唱学习,在相互合作中打开思维,做正真的思想富有者,让他们在游戏中活用知识,感受歌曲情绪、节拍、速度等。
三、想象让歌曲“活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形式,可称之为“创造力的翅膀”。歌曲教学在认知、歌唱中要激发学生地方想象力,在歌唱学习中想象,在想象中学习。
在認知中想象。发声练习是歌曲的重要一环,其中的元音练习对于这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元音教学,课本的设计很符合儿童的特点。如:认“u”时,画了一列火车开过;认“o”时,联系“公鸡”的叫声等等。
1.想象体验,情趣黯然
体验“p”“f”渐强等力度记号。在教学《火车开来了》这一课时,我提出富有想象的问题: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当火车鸣叫着从远处开来,然后又鸣叫着从你面前开远了,它的叫声有没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开始了,一会儿很多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火车从远处开过来,又开走了,它的叫声不一样。在远处是轻的,然后越来越响,开走了以后又慢慢变轻了。教“力度记号”这一知识,“p”和“f”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费尽口舌去讲“p”是弱,“f”是强,恐怕没到第二天学生就记不得了。我提出一个带有想象性的问题:“老虎的孔声与猫的叫声相比,谁的声音强?谁的声音弱?”学生回答:“老虎的声音是强的,猫的声音是弱的。”接着我告诉同学们音乐家们想出了一办法,用记号来表示。这种用来表示强弱的记号叫做“力度记号”,强用“f”来表示,“弱”用“p”来表示。如果你是一个作曲家,你怎样选择力度记号来表现你要写的事物形象呢?比如天空中的老鹰与小鸟,狼与小羊,大海与小溪请你用“f”,“p”来表示。学生很快正确回答是老鹰是“f”,小鸟是“p”狼是“f”,小羊是“p”(学生想到了《狼和小羊》)。有一个学生风趣地说:“爸爸是“f”,我是“p”。学生的表现使我感觉他们不仅理解了力度记号的作用,更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在理解音乐,掌握音乐。
2.用心歌唱,意境深远
歌唱本身就是“二度创作”,唱好歌曲需要身心投入,专心致志,同时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在教唱《小雨沙沙》这一课时,当学生学会之后,我就问:下着小雨时的情景是怎样的?我们怎样把下小雨沙沙的意境唱出来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学生有的说下雨的声音是很轻的,所以“沙沙沙”应该是轻唱;有的说种子说话我们是听不见的,也应该轻唱;学生想象后用心歌唱,效果更佳。
四、多维度创作式学习,拥抱歌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要体现这一理念,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力争做到注重实践,注重学生的有效参与。新教材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表演。
教学中,我设计了让铃鼓做指挥的活动,一下子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首先我给学生三个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然后请他们分组来创作两小节的节奏型。第一组创作的节奏型(四个八分节奏);第二组创作的节奏型(两个四分节奏加二个八分音符);接着两组同学拿起手中的铃鼓,一蹦一跳地演奏起自己创编的节奏。当精彩的表演完以后,我带着疑问说:“你们觉得刚才创编的节奏需要改动吗?”这时,一个女同学说:“老师我觉得第二小组的节奏好像与这首歌不合。”还有一位说:“这首歌是欢快的,应该用八分音符。”“并把第二组创编的节奏型改成了(一个八分节奏加一个休止符),两组学生再次拿起手中的铃鼓演奏,相比第一次,他们演奏地更加整齐,更加和谐统一。学生在欢乐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创作的真正乐趣,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逐渐由“以教为主”发展到“运用已具备的知识”拓展学习的领域,在高年级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把歌曲唱“活”。
在学会了歌曲《节日舞曲》之后,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歌曲呢?我启发学生运用改变音乐要素的创作方法来改变歌曲的情绪。学生展开讨论后,得出三种变化:首先改变了歌曲的速度,并说出慢速歌唱时,把歌曲中的跳音改成连音歌唱,歌曲抒情而优美,快速歌唱时,歌曲欢快而活泼;其次学生提出改变节拍,把2/4改唱成3/4,并说出这样歌唱情绪更欢快,还有学生说出三拍子具有舞蹈性,可以载歌载舞地表演,并大方地跳了几步。最后,学生还提出可以加入力度记号,丰富了歌曲演唱的力度,能够更细腻的表达歌曲。歌曲第一部分用了mp中弱的力度,而且在演唱时加入了许多跳音记号,使这段音乐轻松而活泼,歌曲第二部分用了mf中强到f强的力度,把音乐推向高潮,最后用渐弱的方法结束全曲;这三种变化方法都是在一边讨论一边歌唱中完成的,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参与,通过多次歌唱,聆听,一遍又一遍地感受与体验音乐,寻求最佳的方式来表达音乐,最终能熟练地背唱歌曲。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大教学法不断地涌现。而针对我国音乐教育现状我们需要的是灵活运用,通过实践研究找出适合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
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让歌曲“活”起来吧!让我们在歌唱教学中继续摸索前进,唱出更多的感悟,唱出更美、更“活”的旋律。带着孩子一同享受美妙音乐,带着孩子一同探索,一同唱“活”歌曲。
参考文献:
[1]陈蓉.从听觉到视觉、动觉——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的内涵与意义[D].上海音乐学院,2008
[2]郎亚萍.情景体验法对我国中小学音乐的启示[J].艺海,2009,(01)
[3]谢鸿鸣.达克罗士音乐节奏教学法[M].台北:鸿鸣-达克罗士艺术顾问有限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