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特别强调学生需“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核心素养。但是目前中小学生的历史、地理常识的缺失给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将历史学科知识进行前移,借助多方合力,依靠多样资源,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学校;历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马燕群,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中圖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3-0098-02
历史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时空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学生需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在小学阶段没有开设系统的历史、地理学科,学生的主要时空知识不成体系,这导致了学生在中学历史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改变观念,必要时将历史学科教学准备前移,参与到小学学段的课程建设中去。
一、借助多方合力,搭建时空素养培养的基础平台
1. 精用现有课程资源。在现有小学课程中,除历史学科外,涉及历史知识的课程主要有《语文》及《品德与社会》。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多篇直接涉及历史知识的课目,尤其是在高年级的教材中,例如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等6篇课文,六年级上册《詹天佑》等5篇课文。历史教师在与教务处进行协调后,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1)开展每月一次的集体备课,请小学语文、品德与社会老师(一般是语文老师或者班主任担任教师)在备课活动中提出自己对课文中涉及的历史知识的疑问,与历史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在备课中强调渗透历史时空观念,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例如《金色的鱼钩》讲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可以由历史老师将中共长征的基本背景、长征的具体经过等历史学科知识与语文教师一起进行梳理;(2)学科教师与历史老师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在日常工作中当遇到具体问题时可以进行点对点的指导,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建立完整的历史时空观念;(3)当涉及学科交叉知识的时候,进行相互的听课、学习;(4)在课外的阅读篇目中,寻找典型书籍进行不同学科的解读、交流。
2. 巧用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校可以在每个年级开设不同层次的综合实践课程,在小学中高年级段,笔者所在学校初中历史教师尝试开设了历史学科相关课程如“中国传统节日”“中华历史小故事”“背包走天下”(涉及历史、地理知识),在初中开设“历史思维导图绘制”“苏州史记”等课程,以综合实践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科兴趣,初步培养历史素养,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抓住各类历史纪念日,例如9.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爆发纪念日、长征胜利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在小学开设讲座、进行国旗下讲话、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另外可尝试与德育处沟通,进行“历史小故事评比”“中华古诗文朗诵”“历史剧”等比赛。校内课程之外,笔者所在学校整合学校志愿者活动开展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与苏州园林志愿引导服务等,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学以致用,服务于社会。
二、借助资源开发,搭建时空素养培养的探究平台
1. 借助乡土教材,搭建时空素养培养的兴趣平台。乡土教材是以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内容的教材。乡土教材,不仅符合教学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而且有助于儿童认识乡土和培养热爱乡土的观念。2011年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一节中提到“本标准设计的课程内容留有余地,以增强历史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一方面为教材编写留下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各地区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提供便利,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来讲,尤其是小学生来讲,历史课堂或者教材中的史料大多与自己处于不同的时间或空间之中,很难与自己的生活认知经验来匹配,从而难以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但是,乡土教材里的内容却不一样,它近在眼前,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相链接,从而产生更多学习的兴趣。当学生通过参观纪念馆、听历史故事、阅读乡土教材等途径了解了孙武、范仲淹、蒯祥及顾炎武等苏州籍的历史人物后,能够去了解其生活的特定历史背景,也就是寻找出每个历史人物生活的具体时空坐标,从而不自觉地在历史朝代顺序中不断填充,逐步形成完整的历史网络框架。教师在借助乡土教材中进行时空素养培养时可以尝试充分搜集乡土材料;开展课外活动,指导学生搜集乡土材料;通过各类活动将乡土教材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有意识地将乡土教材涉及的内容形成一定的时间、空间的网络,帮助学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
2. 借助史料资源,搭建时空素养培养的思辨平台。历史是一种很客观而有系统的叙述人类在过去所有行为的记录,历史的三元素——“人”“时间”及“空间”缺一不可。近年来,各地中考对学生分析、归纳和判断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求逐年提高,而这种能力是直接建构在历史时空观念教学的基础之上的。例如《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一课中使用如下史料:“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段材料聚焦“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间点,考察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考察苏联解体前的世界,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在世界范围空间上主要表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演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从而分析得出这场“求变之风”最终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瓦解。正如李惠军老师在《灵魂的追问(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言,时空就是历史人物的活动舞台,就是“历史的边框底纹”,只有从历史的高处眺望,具体事件、现象或人物才能在“历史的边框与底纹”中定格和彰显。
在《鸦片战争》这一课中使用如下史料:“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段材料从时间角度讲,1840年,随着思想的解放欧洲告别了黑暗而破败的中世纪,资产阶级逐步确立了先进的统治,从而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较早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中国经历了康乾盛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从空间角度讲,工业革命的完成直接导致了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在亚非拉地区出现了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些地区与西方国家便存在着很大的地域性差异,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作为历史教师,需要认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纵横变化规律,去除知识的杂乱无章和零散琐碎的弊端,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体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
诚如赵恒烈教授在《论历史和历史思维能力》中认为的那样,小学生需具备把事物和人物放在具体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中学生需具备掌握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
[2] 杨鸿烈.史学通论[M].岳麓书社,2012,(12).
[3] 赵恒烈.论历史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1994,(10).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8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