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品牌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8-07-24 10:51李海龙
魅力中国 2018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文章在分析建设红色品牌校园文化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将学生至上的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科学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精致的载体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

关键词:红色品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至上

引言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事关一个学校思政教育,事关一个学校的内涵发展,事关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高专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往往存在着办学历史短、人文传统基础薄、学生学制短、经费欠缺等客观短板,在此基础上,高职高专院校往往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业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因此,在党和国家要求注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以红色品牌校园文化为抓手,打造立体型思政教育,显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职高专院校的不足,提升高职高专的内涵发展水平,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建设红色品牌校园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1.高职高专院校校园文化类型分析。

现阶段,以校园文化活动月为代表的高职高专院校校园文化往往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文化活动场次多、文化形式花样多、文化参与学生多,是显性的表现。在看似繁荣的校园文化背后,我们认真分析便会发现高职高专院校校园文化的普遍性问题:一是以学生兴趣为突破口,主要表现在以社团文化为代表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和潜质,实现同类相聚的集聚效应,简称为社团型校园文化;二是以学校意志为主,主要表现在完成上级或学校传统品牌的标准性动作,通过较强组织纪律性约束和评先选优激励保证此类文化品牌的效果,简称学校官方型校园文化;三是以商业支撑为主,通过学生主动寻找社会资源的方式保证经费预算,选取学生参与度高的活动,实现商品隐性营销与校园文化的显性结合,简称商业支持型校园文化。以上三种校园文化的类型只是理论的标准模型,在实践中三者往往相互结合,变成混合型校园文化。

社团型校园文化的基础在于学生的自愿和兴趣爱好,此种类型的校园文化在实践中往往变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爱好为诱惑力,吸引甚至迎合学生的内心,天然性地不具有重塑学生价值观的能力,典型活动表现是以校园十佳歌手选拔为代表的各类活动。官方型的校园文化的基础在于学校的组织纪律性与评先选优的杠杆,此种类型的校园文化在实践中往往通过分级管理、严格考勤、院系评比等抓手保证较高的参与度,虽然表面上可以灌输价值观,但实际效果往往较差,典型的活动表现是因为需要刷学分而培育出的座无虚席各类讲座活动。商业支持型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在于学生的参与度高可以保证商业营销的市场预期,商业与商业支持型校园文化的优势在于,学生有了经费支持,成功办成了活动,商家通过走量式的宣传,成功实现自身品牌的营销,典型的活动表现是以篮球赛等代表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从现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的类型研究,我们很容易发现红色品牌校园文化并不具有天然的优势,既不可能是学生的先天性兴趣爱好所在,又往往不是学校官方性活动的主推项目,更不可能天然地与以商业利益代表的社会资本结盟。

2.核心价值观与红色品牌校园文化的天然结盟。

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高职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精神生活内容丰富,因此從总体来看,他们往往价值取向务实多元、政治观念积极理性、道德理念总体向上。但不容忽视的是,新生代高职高专学生群体在西方社会思潮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也部分存在着政治信仰模糊、个人本位严重、信奉金钱至上、注重享乐、自律性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普遍性问题。这种普遍性问题的存在,显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南辕北辙,加之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的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更加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其本质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没有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我们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出多才多艺、懂配合懂市场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无法保证他们心中有共和国并且拥护共产党;没有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我们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出专业能力较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但无法保证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没有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知识、各类比赛培养出各种能手、标兵,但是无法实现立德树人。“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是一种天然的“姻亲”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的挥红色文化的独特育人功能,包括导向功能、教化功能和激励功能等。”[1]因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以红色品牌校园文化为抓手,将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中,以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校园文化建设,保证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保证红色品牌校园文化的引领与核心地位,让学生脱胎换骨,让高职高专院校的内涵提升,实现为共和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价值目标。

二、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移动互联网时代造成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更加具备整体独立性、选择多样性、思维多变性、个体差异性等鲜明的特征。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红色品牌校园文化,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模式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懂、真信”,实现“入脑入心”。具体来说,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主要是通过学生至上理念的引导、科学的制度保障、精致的载体支撑等三大环节实现。

1.将学生至上的理念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生至上的理念需要学校领导老师改变传统的家长制思维心态作风,重新审视教育者与学生的关系,不能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象,更不能单纯地站在教育者孤独的立场上“自说自话”、“自导自演”。以领导和教师为代表的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真正地为了服务学生的长远根本利益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就是说,通过红色品牌校园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应当避免以下两种不良理念:一是单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的问题在于品牌活动吸引力差、学生内化吸收少、学生覆盖面低,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强制性按教学系学生比例分配参加品牌活动的名额,学生内化吸收的效果较差,喜欢参与的学生反复参与,不喜欢不参与的学生从不参与;二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文化繁荣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学校注重对于活动的形式性考核,计划、方案、简报、总结等四部曲资料的是否收集、资料的是否规范才是最重要的,品牌活动到底影响了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是否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很少有人问津,这显然是属于过度行政化思维产物。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需要在避免上述不良理念的基础上,重点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设计,实现将学生至上的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开展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既要注重对上级负责,更要注重对广大学生负责,特别是要以学生喜欢不喜欢为主要标准审核红色品牌文化的吸引力,在实践中,要注重把握校园文化活动供应总量与学生参与校园文化个体需求量动态平衡,通过文化活动超市的模式,给予学生参与是否某个具体文化活动的一定自由选择权,保证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提供者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开展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既要注重对于形式的考核,更要注重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感、内化度的考核,在实践中,要注重通过手机客户端开展文化活动参与度百分百意见调查反馈,注重通过理论性知识考察和行为表现大数据统计,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2.用科学的制度保障核心价值观教育。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运动式文化活动的层面,要实现长效机制和常态化管理,就必须以科学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实践需要来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保障主要需要三大科学机制,即红色校园品牌校园文化活动设计机制、监管机制、评价机制。

在设计机制环节,要注重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应当是系统的、科学的、新媒体的,也就是说活动的开展应当有长期规划,有年度实施方案,不应当是脑袋一拍就开展活动,而是要从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价值导向、目标任务、预期效果等,设计层次合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

在监管机制方面,要从活动开展的主体资格审查、意识形态把关、经费开支预算、活动过程监管等环节保证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方向明确、意识形态立场坚定、经费开支合理、活动过程有序。特别是要实行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意识形态阵地和重点工作的监管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严格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一会一报”制;根据“谁主管谁负责”和“谁举办谁负责”的原则,对校内对涉及社會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各类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专门宣传栏、各类正式出版物和自办刊物、各类文艺作品予以监管;对校内社科研究机构和思想文化类学会协会社团予以监管;对校园内宗教活动及宗教思想传播予以监管;注重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在评价机制方面,主要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安全,即要评价某项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要把是否保证意识形态安全、是否保证核心价值观的作为“一票否决”的评价依据。对设计、审核、监管、开展等环节存在问题的人,一律予以追责;反之,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效果好的,应当予以奖励;二是注重针对性、实效性评价,即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认真审核红色品牌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实效性,保证活动主体明确、对象清晰、效果良好,特别是积极探索建立校方、学生、第三方综合评价的新机制。

3.以精致的载体支撑核心价值观教育。

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停留在“校园范围”,以整齐划一的行政化思维向学生灌输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保证学生的政治素质合格。在新媒体时代,高职高专学生思维程度活跃、个体差异性大、手机依赖程度高等特点,都要求我们在注重利用新媒体的基础上,用红色品牌文化熏陶的模式,注重个性化、差异化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以精致的载体支撑,实现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十大报告要求的“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主要有以下载体:

一是基地载体。以校史馆、道德讲堂、学习理论社为代表的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内基地载体;以三下乡活动、社区合作育人等代表的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外基地载体;以遵义、井冈山、延安、重庆等为代表的红色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爱国爱党基地载体。

二是精神载体。高职院校要积极利用学校的历史文化传承,以学校精神为载体,以校训、校歌、校园文化为延伸,为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是课程载体。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思政教学改革,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难点为主导切入,以学生喜欢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启发式、互动式向学生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红色教育选修课和专题论坛讲座的模式,向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辩论等方式开展科学研究的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性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修养。”[2]

四是制度载体。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项经费保障,特别是保障思政教师在教材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科研项目、培训学习等方面有保障,可以大胆尝试、大胆创新,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模式、新载体。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特别是要注重对思政骨干教师培养,通过评先选优的单独名额、职称评聘的专项把关、外出培训学习的制度化管理途径, 保障教育者先受教育,保障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当注重抓好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班团干部、寝室长等学生骨干的培养和管理工作,让他们在广大学生中间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和带头引导作用,成为“红色接班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力量。

五是媒体载体。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就是要牢牢抓住宣传的主阵地,以校办学报、校办报纸、官方微信号、微博等载体大张旗鼓、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积极探索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形式,以学生文明督查和网络舆情监管引导为抓手,“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重视自媒体文明风尚建设,通过正面引导规避自媒体的负面影响,推动校园网络道德建设,让自媒体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3]

六是活动载体。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红歌传唱比赛、廉政书画大赛、红色星期五、每月党团日、志愿公益活动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以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开展。当然,“打造高校校园红色品牌文化、红色行为文化,不是要打压校园其他文化形式的开展和发展,而是要通过校园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引领整个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使整个校园文化活动展现出一種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4]比如,现阶段盛行的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往往流行传唱时下的流行歌曲,对红色革命歌曲等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歌曲却不予重视,高职院校就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将充满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重要的加分点,引导学生主动自觉选择红歌歌曲;在红色星期五、每月党员日等活动中,高职院校,就是积极利用大学生校内活动基地引导学生观看《大国外交》、《将改革进行到底》、《筑梦中国》等为代表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视频,引导学生发起红色诗词朗诵、精美散文品读等活动,特别是与微信平台等互联互通,开展校园内外热点大讨论、时政热点大讨论等,引导学生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教育。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应当科学分析现阶段校园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注重积极培育红色品牌校园文化,特别是通过将学生至上的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科学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精致的载体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实现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于安龙、刘文佳.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评论,2014,(10).

[2]史晶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以皖西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7).

[3]李晓华等.运用自媒体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7).

[4]邓丽芳.区域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探索[J].探索与争鸣,2015,(7).

作者简介:李海龙(1985—),男,汉,陕西凤翔人,毕节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学生管理科副科长,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高校党建、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