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基本都不会研读数学教材,更不会根据教材的引导进行深入的思考。基于此,本文就如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研读数学教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教材;教材研读
作者简介:杨远贵,四川省叙永县水潦彝族乡中心小学教师。(四川 泸州 646409)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3-0104-02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大多都不会研读数学教材,成绩好的学生也只能在老师的安排下粗略了解教学内容和解题方法,缺乏对教材的深入思考,多数学生对于教材的提示,常常视而不见。这样一来,学生知识贫乏、思维呆板,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更谈不上形成数学素养。由此可见,帮助学生读懂教材和使用教材,提高数学教材的使用质量,提升教学效率已成当务之急。笔者认为,研读数学教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以学生自主预习的形式初读教材
1. 要读懂单元主题图。单元主题图是整个单元知识的缩影,它给了老师和学生更好研读教材的空间,教师必须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的真谛。如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一课的单元主题图,图中有飞机、火箭、钢管、子弹等实物,示意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和它们有关,还有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说明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和它们有关,温故而知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萌发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要读懂例题。例题是教科书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和学习方法的重要依据和基本范例。怎样才能读懂例题呢?首先应观察例题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目的是什么。其次要读懂情境图。例题中多数都安排了情境图,通过情境图让学生体会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在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情境图的意图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了解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和信息间的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读懂情境图是很有必要的。
3. 要读懂练习。例题后,为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都安排了相关的练习,有试一试、做一做、课堂活动、练习、整理和复习,其中,试一试、做一做属于基本练习,它的作用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知识难度和呈现形式都与例题差不多,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类比、推理、概括等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思考、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因此,读懂练习是综合能力获得整体提高的关键。
二、与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熟读教材
读懂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新时期我们该如何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呢?在大力倡导师生平等、以人为本、对话课堂等现代教育理念的今天,教学过程已不再是教师对教材和教参的简单复制,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地处理与开发教材呢?以“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学习为例,五年级的学生其实不是第一次接触,前面已初步学过字母表示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解决三个不同内容情境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课堂上,老师要多提供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实际意义;在让学生自主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老师应认识到学生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飞跃,学生需要反复地体验才能理解,因此,面对学生出现的困难和疑惑,老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
课堂上,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多个情境,使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必要性、意义。老师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时,依次引导学生回答“一个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两个三角形几个3根?算式怎样表示?5个三角形呢?98个三角形呢?a个三角形呢?”学生认识到摆任意多的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都可以用a×3表示,从而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然后用视频上的童话故事告诉学生a×3通常写作:3·a或3a,数字一般写在字母的前面,同时还告诉学生3·a叫作简写,3a叫作略写;当然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够起到激趣、调节课堂的作用;另外,教师可以告诉学生“n×5”通常写作5·n或5n,数字一般写在字母的前面,最后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然后再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学生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其实,教材中已经用小愽士的话呈现在课本上,老师们为什么不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学小愽士的这句话呢?笔者相信,五年级的孩子绝大部分完全有能力自学,教师应该放手时就放手,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如教材P86页的“试一试”: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筆者是把课本的第一首儿歌用增加难度的方法把这首儿歌串起来,让学生用字母表示数或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个量。这也是可行的,但教材的编写者的意图是通过前面三个不同内容的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学生对字母表示数已经有初步的体验、感悟,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意义和作用后,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的试一试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写一写,再与同伴交流。
三、以学生展示交流的形式再读教材
通过学生初读教材、熟读教材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就更重要了。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关键在于通过观察、操作、直观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侧面是个曲面,有无数条高,再探究圆柱侧面展开是什么?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有过初步的思索和动手操作经验,通过老师的演示,再通过和同学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一般情况下,沿高剪开是长方形,长方形的一条边正好是圆柱的高,另外一条不同的边正好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高剪开是正方形,斜着剪开是平行四边形。接着,让学生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再比如教学圆柱体积的计算,利用先分后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学过的长方体来计算,有效地渗透了转化的思想。这些内容都让学生展示,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每一位教师都能认真结合实际,深钻细挖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育教学就会更有效率。
四、让学生熟背教材
1. 保证读书时间。具体安排如下:开学第一个月每天读数学书5分钟;开学第二个月每天读数学书10分钟;开学第三个月每天读数学书15分钟;开学第四个月以后每天读数学书20分钟(早、晚各10分钟)。要求大声朗读,背诵概念、法则、公式等。
2. 检查落实到位,家校合作,形成习惯。要让学生读数学书成为习惯,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每天读数学书成为一种常态的作业。在学校,由老师、班干部、组长监督,对读得好的给予表扬、鼓励。在家里由家长监督,老师打电话询问。一个月过后,学生读书成了习惯,家长偶尔监督一下,老师偶尔抽查一下,学生每天读书的习惯就基本形成了。
这样,学生一学期下来,书上的概念、公式、法则、定义就全都能熟记了。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了,知识学牢固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强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浓了。
参考文献:
[1] 徐锦野.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2]林明英.挖掘教材 研究学生 突破难点 提高质量——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2):70-71.
[3] 刘群英.潜心研究教材 用心关注学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长三角(教育),2013,(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