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西解元考论

2018-07-24 08:13
关键词:进士山西

展 龙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黄河文明协同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明代是科举制度日益完善、臻至成熟的时期。明建国伊始,即令各省从洪武三年(1370)至五年连续开科三年。洪武六年暂停科举,其主要原因是太祖认为科举所选人才多为缺乏行政经验的“后生之辈”[1]49,遂由征召荐举取代科举考试。[2]至洪武十七年(1384)三月,科考始成定例:“凡三年大比,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3]卷160:2467此后,明代科考体系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科考、乡试、会试、殿试、庶吉士考试等五级考试。[4]其中,乡试每三年一次,凡逢皇帝登基、万寿、大婚等重大事,则加考一科。比较而言,乡试是明代科考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乡试中试者称举人,获取第一名者称解元。解元是举人中的翘楚,在明代各类科举群体中具有重要地位。于此,学界已对明代山东、福建、云南、陕西等地解元做了初步研究,然有关明代山西解元,迄今论者尚少。*有关山西科举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进士群体,主要成果有:王欣欣《山西历代进士题名录》(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及方志文献,辑录了明代山西进士1254人。程浩东《明代山西进士籍贯时空分布演变初探》(《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梳理了明代山西进士时空演变的历程及特点。王振芳、吴海丽《明代山西进士的地域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沧桑》2002年第5期)分析了明代山西进士分布特点,统计出明代山西进士为1231人,而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统计为1194人,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统计为1139人,齐香君《明代山西进士的地理分布》(《黑龙江史志》2012年第1期)则按乡试中式地点统计为1109人。赵国平《明代嘉、隆、万时期山西籍进士及其时政思想》(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在分析嘉、隆、万时期山西籍进士的基本状况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明代山西进士的时政思想。有鉴于此,兹揆诸相关史料,对明代山西解元的规模、分布、特点、身份、出路等重要问题予以考论,以期进一步深化、细化明代科举史研究,并对山西地方史研究有所助益。

一 明代山西解元之规模

明代山西解元指明代山西每科乡试取中第一名,不包含山西生员在省外考中解元者。明代山西自洪武三年至崇祯十五年(1642)共举行了90科乡试,相应该有90名解元。但这些解元的姓名、户籍地及其构成、出路等重要问题,目前尚无专文考论。缘此,兹以清光绪《山西通志·贡举》为基础,参以张廷玉等《明史》列传、《皇明贡举考》《皇明三元考》《本朝分省人物考》《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及明清山西方志等文献,对明代山西90科乡试解元予以考定,具体如下:

洪武年间,共8科,解元可考者6人,具体为:三年庚戌科,解元仇敬,曲沃县人,四年辛亥科(二甲)进士,本经为《书》,初授兵部主事,官至巩昌知府(正四品)。四年辛亥科、五年壬子科史载未详。十七年甲子科,解元高铎,绛州人,十八年乙丑科(三甲)进士,初授官监察御史,官至刑部侍郎(正三品)。二十年丁卯科,解元戴廷芳,定襄县人,本经《诗》,初授直隶灵寿县教谕。二十三年庚午科,解元白珝,太谷县人,官至礼部主事(正六品)。二十六年癸酉科,解元刘观,太谷县人,官至吏科给事中(从七品)。二十九年(1396)丙子科,解元侯睿*《皇明三元考》卷一载该科解元为“柳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64页)。光绪《山西通志》卷六六,载为“侯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27页)。康熙《曲沃县志》卷十七《贡举》载:“侯睿,解元由府学,溧阳县知县。”作“侯睿”是。,曲沃县人,官至溧阳县知县(正七品)府学。

建文年间,共1科,解元1人,具体为:元年(1399)己卯科,解元睦彦,乐平县人,二年庚辰科(三甲)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从五品)。

永乐年间,共8科,解元8人,具体为:元年(1403)癸未科,解元张敬,阳曲县人,二年甲申科(三甲)进士。三年乙酉科,解元周麟,临汾县人,初授清丰教谕,官至肃王府教授(从九品)。六年(1408)戊子科,解元刘升,太谷县人,官至云南道监察御史(正七品)。九年辛卯科,解元宋俊,乐平县人,官至通州学正(未入流)。十二年甲午科,解元范斌,榆次县人,初授华州知州,官至参议(从四品)。十五年(1417)丁酉科,解元张随,芮城县人,初授户部主事,官至工部主事(正六品)。十八年庚子科,解元刘海,夏县人,二十二年甲辰科(三甲)进士,初授礼科给事中,官至陕西布政司左参政(从三品)。二十一年(1423)癸卯科,解元侯琎,泽州人,宣德二年(1427)丁未科(三甲)进士,初授行人,官至兵部尚书(正二品)。

宣德年间,共4科,解元4人,具体为:元年(1426)丙午科,解元王牧,浮山县人,官至南和县训导(未入流)。四年己酉科,解元韩文昌,孝义县人,官至教谕(未入流)。七年(1432)壬子科,解元高澄,阳曲县人,初授刑部主事,官至四川按察司副使(正四品)。十年乙卯科,解元朱逊,沁源县人。

正统年间,共4科,解元4人,具体为:三年(1438)戊午科,解元王福,清源县人,十年乙丑科(二甲)进士,本经《诗》,初授官陕西道监察御史,官至两浙盐运使(从三品)。六年辛酉科,解元乔毅,乐平县人,十三年戊辰科(三甲)进士,本经《书》,初授庶吉士,官至兵部侍郎(正三品)。九年(1444)甲子科,解元郭纪,大同县人,景泰二年(1451)辛未科(三甲)进士,本经《易》,初授监察御史,官至江西左布政(从二品)。十二年丁卯科,解元郭文,高平县人,初授湖广道监察御史,官至武康知县(正七品)。

景泰年间,共3科,解元3人,具体为:元年(1450)庚午科,解元屈铨,生源县增广生,潞城县人,景泰五年甲戌科(三甲)进士,本经《诗》,官至户部主事(正六品)。四年癸酉科,解元谢廷桂,蒲州人,初授常州府同知,官至河间府知府(正四品)。七年(1456)丙子科,解元刘道,怀仁县人,天顺八年(1464)甲申科(三甲)进士,本经《诗》,初授庶吉士,官至河南布政使(从二品)。

天顺年间,共2科,解元2人,具体为:三年(1459)己卯科,解元罗元吉,榆次县人,成化五年己丑科(三甲)进士,本经《礼》,初授南京户部主事,官至汝宁府知府(正四品)。六年(1462)壬午科,解元赵博,黎城县人,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三甲)进士,本经《诗》,初授刑部郎中,官至凤翔知府(正四品)。

成化年间,共8科,解元可考者7人,具体为:元年(1465)乙酉科,解元黄芸,大同县人,初授金华府同知,官至金华府知府(正四品)。四年戊子科*光绪《山西通志》卷六六(第360页)载此科解元为张泽,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登科录》成化十四年记载张泽山西乡试十四名;万历《泽州志》卷六(明万历刻本,第60页)记张泽“旧志戊子解元,待考”。此科待考。待考。七年(1471)辛卯科,解元陶琰,生源州学,绛州人,十七年辛丑科(二甲)进士,本经《书》,初授刑部四川司主事,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从一品)。十年甲午科,解元王槐*《皇明三元考》卷七(第119页)载该科解元为“王槐”;《皇明贡举考》卷四(第310页)作“陶琰”。但《山西通志》卷六七(第363页)、《阳曲县志》卷五(第375页)载王槐为“甲午科解元”,故该科解元当是“王槐”。,生源县学,阳曲县人,十七年辛丑科(三甲)进士,本经《书》。十三年(1477)丁酉科,解元王佐,高平县人。十六年庚子科,解元李瀚,沁水县人,十七年辛丑科(三甲)进士,本经《诗》,初授乐亭知县,官至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正二品)。十九年癸卯科,解元车相,生源州学增生,石州人,二十年甲辰科(二甲)进士,本经《易》。 二十二年丙午科,解元张锦,崞县人,官至开封府通判(正六品)。

弘治年间,共6科,解元6人,具体为:二年(1489)己酉科,解元常赐,沁水县人,六年癸丑科(三甲)进士,本经《礼》,初授行唐知县,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五年壬子科,解元张宪,蔚州人,十二年(1499)己未科(二甲)进士,本经《诗》,初授南京户部主事,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正四品)。八年(1495)乙卯科,解元张茞,安邑县人,初授涿州学正,官至建宁府同知(正五品)。十一年戊午科,解元张润,临汾县人,十五年壬戌科(二甲)进士,本经《诗》,初授给事中,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正二品)。十四年辛酉科,解元李翰臣,生源府学,大同右卫人*解元户籍原属军卫者,一般归入改卫所在州县,此类解元有4名,分别是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科解元李翰臣,大同右卫籍,归入大同县;正德五年(1510)庚午科解元陈皋谟、嘉靖七年(1528)戊子科解元许天伦,代州振武卫籍,归入代州;正德十一年(1516)丙子科解元汪继芳,太原左卫籍,归入太原县。,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三甲)进士,本经《易》,初授行人,官至兵备副使(正四品)。十七年甲子科,解元孙绍先,生源州学,代州人,十八年乙丑科(三甲)进士,本经《易》,初授庶吉士,官至中允(正六品)。

正德年间,共5科,解元5人。具体为:二年(1507)丁卯科,解元解一贯,交城县人,十六年辛巳科(三甲)*本科于正德十五年(庚辰)会试后,因明武宗南巡,殿试未及举行,次年二月武宗殁,至世宗接位后方举行殿试。因此本科也称庚辰科。进士,本经《易》,初授工科给事中,官至吏科都给事中(正七品)。五年庚午科,解元陈皋谟,代州振武卫人,十六年辛巳科(三甲)进士,本经《诗》,初授知县,官至工科给事中(从七品)。八年(1513)癸酉科,解元刘怀仁,阳曲县人。十一年丙子科,解元汪继芳,太原左卫人,官至知县(正七品)。十四年已卯科,解元彭希曾,阳曲县人,初授开封府通判,官至开封府同知(正五品)。

嘉靖年间,共15科,解元15人,具体为:元年(1522)壬午科,解元杨谟,生源府学,泽州人,二十年辛丑科(二甲)进士,本经《书》,官至庆阳府知府(正四品)。四年乙酉科,解元寇天与,榆次县人,五年丙戌科(二甲)进士,本经《诗》,官至东昌府知府(正四品)。七年(1528)戊子科,解元许天伦,生源州学增生,代州振武卫人,十四年乙未科(三甲)进士,本经《诗》,初授中书,官至参政(从三品)。十年辛卯科,解元王应期,蒲州人,十四年乙未科(三甲)进士,本经《易》,初授兵部主事,官至兵部主事(正六品)。十三年(1534)甲午科,解元亢思谦,临汾县人,二十六年丁未科(二甲第一)进士,本经《易》,初授庶吉士,官至四川右布政(从二品)。十六年丁酉科,解元刘廷臣,生源县学,洪洞县人,十七年戊戌科(二甲)进士,本经《易》,官至副都御使(正三品)。十九年庚子科,解元栗永禄,生源府学,长治县人,二十三年甲辰科(三甲)进士,本经《礼》,官至兵部右侍郎(正三品)。二十二年(1543)癸卯科,解元李芝,生源州学,泽州人,本经《诗》,官至绍兴府通判(正六品)。二十五年丙午科,解元路王道,生源县学,屯留县人,三十二年癸丑科(三甲)进士,本经《诗》,初授南乐知县,官至光禄寺卿(从三品)。二十八年(1549)己酉科,解元王崇雅,生源州学附生,蒲州人,本经《书》,官至陕西行太仆寺少卿(正四品)。三十一年壬子科,解元梁纲,生源县学,稷山县人,四十一年壬戌科(二甲)进士,本经《易》,初授户部主事,官至湖广参政(从三品)。三十四年乙卯科,解元张鹏翰,阳曲县人,官至汉中府通判(正六品)。三十七年戊午科,解元李尚思,生源县学增生,曲沃县人,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三甲)进士,本经《书》,初授刑部主事,官至吏部右侍郎(正三品)。四十年(1561)辛酉科,解元李日强,生源县学增生,曲沃县人,四十四年乙丑科(三甲)进士,本经《春秋》,初授宜阳知县,官至贵州左参政(从三品)。四十三年甲子科潘云祥,生源府学增生,合肥人,隆庆五年辛未科(二甲)进士,本经《书》,官至兵部员外郎(从五品)。

隆庆年间,共2科,解元2人,具体为:元年(1567)丁卯科,解元张四端,生源州学,蒲州人,本经《易》,官至户部郎中(正五品)。四年庚午科,解元冯懋仁,生源州学,蒲州人,本经《春秋》,官至偃师知县(正七品)。

万历年间,共16科,解元16人,具体为:元年(1573)癸酉科,解元司马晰,生源县学,浙江会稽人,本经《诗》。四年丙子科,解元王忠显,生源州学,泽州人,本经《书》,初授清水知县,官至南京户部主事(正六品)。七年(1579)己卯科,解元李永培,曲沃县人,生源县学,本经《易》。十年壬午科,解元白所知,生源县学,阳城县人,十一年癸未科(二甲)进士,本经《易》,官至工部尚书(从一品)。十三年(1585)乙酉科,解元王浚初,山阴县人,本经《礼》,初授中书舍人,官至柳州知府(正四品)。十六年戊子科,解元傅新德,定襄县人,十七年己丑科(三甲)进士,本经《书》,初授翰林院检讨,官至太常寺卿(正三品)。十九年辛卯科,解元曹于汴,安邑县人,二十年壬辰科(三甲)进士,本经《春秋》,初授淮安推官,官至左都御史(正二品)。二十二年(1594)甲午科,解元张应征,猗氏县人,二十三年乙未科(三甲)进士,本经《书》,初授三原县令,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正四品)。二十五年丁酉科,解元王自亨,安邑县人,本经《诗》,官至教谕(未入流)。二十八年庚子科,解元马呈德,生源选贡,大同县人,三十八年(1610)庚戌科(三甲)进士,本经《书》,初授中书舍人。三十一年癸卯科,解元赵守寀,孝义县人,本经《书》,未仕。三十四年丙午科,解元常启胤,翼城县人,本经《易》。三十七年己酉科,解元郝名声,寿阳县人,本经《诗》,未仕。四十年(1612)壬子科,解元王时英,垣曲县人,四十七年己未科(三甲)进士,本经《春秋》,初授密县知县,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正七品)。四十三年乙卯科,解元陆敏学,大同县人,本经《易》,官至三水县知县(正七品)。四十六年(1618)戊午科,解元胡舜封,生源司学,安邑县人,本经《诗》,官至上蔡知县(正七品)。

天启年间,共3科,解元3人,具体为:元年(1621)辛酉科,解元王国维,安邑县人,官至兵部主事(正六品)。四年甲子科,解元赵之玺,生源拔贡,乐平县人,官至河南布政司参政(从三品)。七年(1627)丁卯科,解元赵国鼎,乐平县人,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三甲)进士,初授教谕,官至宝坻知县(正七品),殉国。

崇祯年间,共5科,解元5人,具体为:三年(1630)庚午科,解元李异品,沁水县人,官至济南府同知(正五品)。六年癸酉科,解元因正卿,曲沃县人。九年(1636)丙子科,解元卫周祚,曲沃县人,十年丁丑科(三甲)进士,初授永平推官,入清,任工部尚书(正二品)。十二年己卯科,解元郭可圻,曲沃县人。十五年(1642)壬午科,解元毕振姬,高平县人,清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三甲)进士,初授平阳府教授,官至湖广布政使(从二品)。

综上,除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洪武五年(1372)壬子科、成化四年(1468)戊子科,因文献缺载或记载不详*《皇明三元考》《皇明贡举考》及《山西通志》对洪武四年辛亥科、五年壬子科山西解元俱无记载,无从考证。,解元姓名和户籍地待考外,现可确认姓名、户籍地的明代山西解元共有87名。其中,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解元潘云翔属南直隶合肥籍、万历元年(1573)癸酉科解元司马晰属浙江会稽籍,并不属于山西籍,如此山西籍解元共85人,占明代山西解元总数的94.44%。

二 明代山西解元之分布

据《明史·地理志》载,明代山西布政司“领府五,直隶州三,属州十六,县七十九”。[5]卷41:958其中,太原府统州五县二十;*据光绪《山西通志》卷三《沿革一》载,洪武初始有州六县二十二,万历二十三年,“改汾州为府,割永宁(州)、宁乡(县)、临县分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2页)。平阳府统州六县二十八;*据光绪《山西通志》卷三《沿革一》载,洪武初始有州六县二十九,万历二十三年,改汾州为府,割灵石县,四十二年(1614)又以石楼县易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2页)潞安府统县八;*据光绪《山西通志》卷三《沿革一》载,洪武九年(1377)直隶山西布政司,嘉靖八年升为潞安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页)大同府统州四县七;汾州府统州一县七;*据《明史》卷四一《地理志二》载,洪武九年直隶布政司,万历二十三年五月升为府。(中华书局,1974年,第965页)泽州领县四;辽州领县二;沁州领县二。通过分类统计前述解元信息,可知明代山西籍85名解元地域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明代山西籍85名解元地域分布统计

由表1可知,明代山西籍解元地域分布特点有二:一是地域分布广泛。明代山西五府三直隶州,除辽州外,皆有解元考出,分布于西起蒲州,东至乐平、黎城,北起大同、南至芮城,西北起大同右卫,东南至垣曲、泽州,西南起蒲州、东北至蔚州的广大地区。广泛的解元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山西重视文化教育,科举之风盛行。二是区域分布不均。明代山西解元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地区,并呈现出中东多、西北少的鲜明区域特征。地处山西南部的平阳、潞安两府和沁州、泽州两直隶州共考出解元47人,占统计解元85人的55.3%,地处中部的太原府、汾州府共考出解元30人,占统计解元总数的35.3%。而地处北部的大同府有解元8人,占比9.4%。由此可见,明代山西解元的地域分布,与山西进士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递减的区域分布特征一致,即明代平阳府进士 431 人,太原府进士299 人,汾州府进士 81 人,潞安府进士80 人,大同府进士 71 人,辽州进士 25 人,泽州进士 132 人,沁州进士18 人,其他地区进士 2 人。[6]整个明代山西偏西地区,仅有蒲州和大同右卫共有6名解元考出,占比不足8%。与此相联系,明代山西各府所属州县的解元分布同样不平衡,以解元最多的平阳府为例,地处平阳府南部的蒲州、绛州、芮城、垣曲、猗氏、安邑、稷山、夏县共考中解元17名,占平阳府解元总数的54.8%,地处平阳府中部的曲沃、临汾、洪洞、浮山、翼城共考出解元14名,占比45.2%,而平阳府北部州县则无解元分布。

一方面,就广泛性而言,明代山西解元的分布涵盖了除辽州之外的山西大部分地区,此主要是得益于明代官方在山西各府、州、县遍设儒学。洪武时,山西布政使司共设置5府、3直隶州、16散州、75县,同时对应设置3府学、21州学、75县学,设学率为100%[7]112,并且给生员提供免费学习场所及“除本身外,户内优免二丁差役”[8]卷78:454等各种优待。这不仅提高了山西各地教育水平,且也促进了山西地区的向学之风。另一方面,就不均性而言,山西各府、州、县科举实力的不平衡是其主要原因,而这又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一是人口因素。乡试是明代科举考试中竞争最激烈的一级考试,“夫当大比之秋,京郡合国子监及畿甸之士,天下布政司合所隶郡邑之士,三试之,拔其尤者贡于礼部,盖什之一”[9]卷9:121,并且很多时候,实际乡试录取率常在规定录取率之下。*吴宣德认为:乡试录取率,永乐时大约为10%,景泰间顺天乡试为7.5%,嘉靖末可能低于4%(《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明代卷》第七章《明代的科举制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76、477、485页)。钱茂伟认为:明代乡试录取率大体在4%左右,并指出明代每年全国的乡试应试人员规模应该为5万左右。(《国家、科举、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87页)。〔韩〕吴金成认为:明中叶全国秀才约为3l万,晚明约为50万,此即明中叶、晚明分约有26万、45万左右的秀才被淘汰(《明清时代绅士层研究的诸问题》,载东洋史学会编《中国史研究的成果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郭培贵经细致考定,认为:明代举行的90科乡试中,20科为不拘额数录取,70科为定额录取。当时,全国乡试按定额录取时期,总计录取举人至少应为80100人,加及不拘额数时期录取举人22289人,则明代共录取举人至少应为102389人。乡录取率,明初一般在10%上下;成、弘间定为5.9%;嘉靖末又降为3.3%;而实际录取率又低于此。(参见《明代乡试录取额数的变化及举人总数考述》,《东岳论丛》2010年第1期;《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史学月刊》2006年第12期)在此情况下,各府、州人口基数越大,就对考试竞争越有利。笔者据《明一统志》、成化《山西通志》*据成化《山西通志》载,明代山西官办儒学109所,书院57所,具体分布:运城18所,书院12所;长治15所,书院8所;临汾17所,书院10所;太原及大同、朔州、忻州30所,书院9所;其余地区有官学29所,书院18所。其中,山西南部80所,中部47所,北部39所,这种分布状况与明代山西解元的地理分布比例大体一致,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特点。、光绪《山西通志》等所载山西各府、州、县儒学及编户里数统计,明代山西8府1州的编户里数*万历《明会典》卷十九《户部六》载万历六年山西人口数为531.9359万。另据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中《各省明代人口数统计表》统计,明代山西人口数量大体为:1381年410万,1391年449万,1393年457.2万,1491年496.5万,1626年531.9万。据此平均,明代山西人口大体为510万左右,此数位列全国第六名,仅次于浙江1382.1万、江西1202.6万、江苏992.1万、山东687.7万、福建515.8万。但史籍对明代山西各府州县人口数量尚无完整记载,故兹以《明一统志》卷二六所载各、府、州县“编户里数”为例,来说明明代编户里数、学校数与考中解元数的排序问题。与考中解元数排序如下页表2。

由表2可知,明代山西平阳府、太原府与辽州的编户里数排名与其解元数排名完全一致,呈完全正相关关系;排名相差一位的有泽州、汾州和沁州;潞安府与大同府分别相差两位、三位,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以上情况表明:明代山西各府、州的科举实力与其人口规模确实存在一定联系,但二者排名又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这说明府、州人口规模只是其获得科举优势的必备条件,而非唯一条件,要把人口优势真正变成科举竞争优势,还需具备其他条件。

表2 明代山西5府3直隶州的编户里数、学校数与考中解元数的排序

二是教育因素。科考是考生文化素养的竞争,而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手段。明代官方所设府、州、县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洪武二年(1369)定制:天下府、州、县各设儒学一所,但各府、州、县之间编户里数的差异又因固定的儒学数量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因此,各府、州、县的学校数量,是影响其教育水平的又一要素。由表2可见,明代山西各府、州学校数与解元数呈正比关系,如平阳府学校39所、解元31名,太原府学校31所、解元27名;相反,沁州、辽州学校仅有2所,解元也仅沁州1人、辽州无。这种格局的形成,既与各府、州的区域优势、教育建制有关,也与南、北地区不同的文化基础有关。在晋中南地区,太原人“敦厚不华,淳俭好学”[10]卷2:39,蒲州“人文辈出,忠孝相仍”[11]卷31:2451,泽州人“勤于力田,多嗜文学”。[12]卷11:95相反,在晋北地区,则是“俗尚武艺,风声气息,自昔而然”。[10]卷2:41与此相联系,山西北部学校较少,读书求学者也不多。

三是政治因素。“作为传统管理型国家,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政府必须从全局出发,在政策上保持各区域间的平衡性。”[13]177但在实际运作中,科举设计的“均衡原则”[14]268时常因为政治区位的差异而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区域政治优势及其带来的官方教育资源、文化资源、经济条件和人口规模,无疑对各府、州、县的科举竞争力的强弱会产生十分的重要影响,这一点在明代山西解元的区域分布上也有突出表现。如山西太原地处南北之间,长期是山西的政治经济中心,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教昌盛,嘉靖《太原县志》载元代僧人小仓月《柳溪胜景》称:“一城春色富河东,万古中州悉厅从。地贵自然芝草出,天高长是瑞之封。堤边翠带千株柳,溪上青螺数十峰。海晏河清无个事,画楼朝夕几声钟。”与此相联系,明代山西治所太原府考中解元达27人,占统计解元总数的31.8%。同样,太原府、大同府、泽州其治所所在地的解元数量均是该府第一。凡此表明各府治所作为一府政治中心,其聚集的官学与文化资源对科举竞争力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四是经济因素。有明一代,山西行商之风盛行,商人大多集中在晋南地区*〔日〕寺田隆信在《山西商人研究》中提出:明代山西晋商中的大商人大多聚集在“山西的平阳府、泽州、潞安、汾州和大同府”,主要是山西南部地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3-254页),“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15]3晋商致富后,或重视家族教育,支持子弟读书应试,或热衷地方教育,兴举学校,如清光绪《永济县志》卷十三《义行》:山西商人秦魁炎,上阳村人,“少壮业商,而喜读小学,尝于村东购麻谷,废寺创立书院名曰‘归儒’”。晋商对书院进行援助或改修,大大促进了山西南部地区教育水平的发展。同时,晋商也常对没有功名的落魄士子进行援助,如大名府董万斛,“其于有弦诵之士,宴加笾,币加两。故太公在布衣中而士尊事之,不敢以贤知先,四方慕义者,集其门如市”。[16]卷70:205此外,明代山西籍进士不少出自晋南商贾,如王崇古,字学甫,蒲州人,出身富商,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5]卷:222:5838张四维,字子维,蒲州人,盐商世家,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守庶吉士,官至首辅。[5]卷219:5769张主敬,长治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为长治令,“俗善商贾”。[17]卷11:445凡此,促进了明代山西南部科举事业的发展,也使这一地区解元数量远超北部地区。

五是地理因素。“山西,古冀州地,太行峙其左,黄河绕其右,五原错落,四塞森罗,盖天险之国……三晋之为天下重也,自古而已然矣。”[18]卷3:213山西险要的地势造就了山西地区特殊的军事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交通不便,妨碍了山西生员与外界的交流。同时,山西北部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相互争夺的地区,在明代双方争斗尤为激烈。元亡后,蒙古势力退至塞外,成为明代北方劲敌,使其不得不在北边常驻大军。洪武间,明廷为防备蒙古侵扰,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一线,派驻重兵,设置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九镇,其中大同、太原二镇即在山西北部地区,这一情势对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无疑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嘉靖间,北边危机严重,蒙古人入掠达三十多次[19]115-119,多次深入大同地区,即使“俺答封贡”后,也时常骚扰山西北部,受此影响,这一地区教育环境屡遭破坏,加及大量人口被迫南移,北部地区的编户里数、学校数与考中解元数自然较少。

三 明代山西解元之出路

明代山西解元中举后出路较多,归纳起来,盖有两条:一是考取进士。据前文可知,此类解元共45人。*郭培贵《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比例、年龄与空间分布》(《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统计山西解元进士数42人。山西解元因其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积极的入世态度,比一般举人拥有更高的进士考取率。据统计,明代举人考中进士的比率是23.85%[7]350,全国解元考中进士的平均比率是50%[20],而山西籍解元(85人)考中进士者达45人,比率为52.94%,比全国举人考中进士的平均比率高出29.09个百分点,比全国解元考中进士的平均比率高出2.94个百分点。这反映了山西解元考取进士的竞争力远高于一般举人,同时也超出了全国解元考取进士的平均水平;即使在全国进士考试中,山西解元也有较强竞争力,在解元进士45人中,12人为二甲进士,33人为三甲进士,虽然一甲进士少于南直(5人)、北直(6人)、浙江(6人)、江西(7人)、福建(2人)、四川(3人)等科举强省,但山西解元二、三甲进士数超越北直(41人)、福建(40人)、四川(34人)等省,仅次于南直(57人)、浙江(57人)、江西(49人),居全国第四。[20]而且,此类解元在考取进士后大多入朝为官,其中可确定官至的解元进士共41人,成化十年(1474)甲午科王槐、成化十九年癸卯科车相、万历二十八年(1600)庚子科马呈德,此三人出仕情况史料未载。

表3 明代山西进士解元官至一览表

从表3可知,41人中官职达到正四品及以上者共32人,占统计人数的78%,这说明山西解元进士任职高级官员的比率很高,也体现了山西解元出色的政治水平与管理能力。此类解元在获得进士功名后,仕至六部尚书者有侯琎、陶琰、李瀚、张润、白所知、卫周祚等6人。如成化七年(1471)辛卯科解元陶琰,考中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固原兵备副使,因部内晏如,“迁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正德初,陶琰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迁刑部右侍郎。当时徐谦依附宦官刘瑾,攻击御史李高,陶琰查办此案,为李高申冤。刘瑾大怒,假传圣旨,将陶琰收押狱中近两月。刘瑾伏诛,起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准、扬诸府。陶琰生性清俭,“饭惟一疏”,却以俸银赈救灾民,寻加户部尚书。嘉靖元年,以工部尚书改南京兵部,加太子太保。去世后,赠少保,谥恭介。[5]卷210:5305-5306明代解元不乏名列缙绅、荣升显达者,但也有未及入仕而卒者,如建文元年己卯科解元睦彦,考中建文二年庚辰科进士,“未仕,卒。”[21]卷1:23此外,明代山西解元进士有5人入选庶吉士,此数少于南直(13人)、北直(6人)、浙江(10人)、江西(18人)、广东(12人)、福建(9人)、河南(9人)、山东(7人)、四川(6人)等省。[20]

二是直接入仕。明代山西解元直接入仕者共32人,其初授官多在正四品以下,多是六部主事、知县及儒学教谕、训导等,最终任官则以中低级官员为主。如表4所示:

表4 直接入仕解元最终任官表

据前文可知,明代山西解元直接入仕者多出现在洪武、永乐、宣德三朝,其中洪武至宣德直接入仕者达12人。原因是明初人才缺乏,太祖曾下令举荐人才,“今土宇日广,文武并用。卓荦奇伟之才,世岂无之。或隐于山林,或藏于士伍,非在上者开导引拔之,无以自见。自今有能上书陈言、敷宣治道、武略出众者,参军及都督府具以名闻。或不能文章而识见可取,许诣阙面陈其事。”[5]卷71:1711大量破格提拔人才,并行举荐之法,因此有很多未参加会试的士子直接入仕为官。然至明中后期,解元鲜少选择直接入仕,盖因恢复科举后,士子以科举为正道,对举荐入仕不以为然。此外,解元入仕者最终任官级别大多较低,且升迁缓慢,加及只拥有举人功名,其任职多为地方官员和教官。这除与解元自身选择有关外,也与明廷相关政策有关,如洪武时,明廷规定副榜举人和会试下第举人皆例充府、州、县学教官。[22]卷46:560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山西解元出身的官员中,亦不乏心系民瘼、公正廉明的清官胥吏。如永乐十五年(1417)丁酉科解元张随,授户部主事,“廉介清苦”,当时宣宗微服至其家,见张随亲自汲水,很是赞赏,曰:“此清主事也。”后改升工部主事,“三十余年,茅屋清修,无异寒士。”[23]卷9:4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科解元刘廷臣,洪洞人,任开封知府时,“以严为治,强宗悍族青敛迹。”[24]130:9016嘉靖四十年(1561)辛酉科解元李日强,曲沃人,任宜阳知县时,“裁革冗费,暨岁供良马,垦山地以免差役,召贫民以给牛种,政简刑清。”[24]130:9018

四 余论

明代各直、省乡试共应产生解元1278人[20],大致占明代举人总数的1.25%,而其考中进士的平均比率比举人考中进士的平均比率高出26%。*据郭培贵先生统计,明代举人至少应为102389人,其中各直、省乡试共应产生解元为1278人,包括:南直、浙江、福建、湖广、广东、河南、山东、山西(笔者按:应为87人)、陕西、广西10处各为90人,江西89人,四川88人,北直87人,云南78人,贵州最少为36人。参见《明代乡试录取额数的变化及举人总数考述》(《东岳论丛》2010年第1期)和《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比例、年龄与空间分布》(《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有明一代,考试是官员铨选的重要依据之一,较之普通举人,解元不仅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且在仕途进阶中表现出色。明代山西解元虽有其独特地域特性,但也从此观照明代解元的整体问题。

其一,山西解元数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地域分布特点,体现了明代科举考试不仅是考生能力的竞争,更是人口基础、经济实力、文化积淀、政治资源和教育基础等地区综合实力的竞争。大体上,人口较多的州县,因其生员基数大,解元出现的概率就大;出身士绅家族、经商家族、科举家族的士子,因其良好的家学传承、教育环境和经济条件,考取解元及进士的概率较之一般士子要大*何炳棣认为:明清时期,出身名门望族进士平均只占总数的5.7%。虽然在事实上,这些望族只构成官员家庭的一小部分,然而他们任何三代间积累的应考人数的平均值,肯定超过任何一科录取的进士名额。也就是说,尽管名门望族的成员在科举考试中占有无与伦比的有利地位,但他们在会试与殿试中并不能占优势。(参见《明清社会史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13年,第181页),如解元刘廷臣之子刘应时,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在海岱,法纪严明。”[24]130:9017又如嘉靖三十七年戊午科解元李尚思与万历七年(1579)己卯科解元李永培,父子二人皆为解元。

其二,明代山西解元中式身份、考试本经反映了明代乡试解元的基本情势。一是中式身份,因文献缺载,欲完整了解山西解元的中式身份极难。兹据《三元考》《贡举考》及相关传记,确定了其中26名解元的中式身份,具体如前文所述。总体上,明代确知山西解元的中式身份以府、州、县生员为主,且多以廪生身份中式,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实现了官办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的有效结合。二是考试本经,据笔者统计,明代山西解元本经可确知者为:《诗》者17人,《书》13人,《易》14人,《礼》4人,《春秋》4人,共计52人,其中《诗》、《书》、《易》共有44名,占确知解元本经数的84.6%,反映了明代山西解元多偏爱《诗》、《书》、《易》三经,此与明代全国进士考试本经大体一致。[25]之所以如此,“盖义主通经,经由圣作。苟非淹洽,畴测精微!故经义者,故经义者,德行之金声,而艺文之宝袠。”[26]卷2:438因此,明代酌古准今,罢诗赋之制,以经义论策试士,“必欲造理精纯,立言简切而弗戾于经于道者,始克中选。”[27]卷7:105

其三,明代山西解元进士共45人,仅次于明代两直及浙江、江西解元进士数[20],显示出了明代山西解元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明代山西解元多选择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其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出色的政治能力,也对其任职衙门或地区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成化十六年(1480)庚子科解元李瀚,沁水人,十七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以风裁自持,不畏强御,所至以严正见惮,然持法平恕,人亦无怨言,其清德雅致,乡评甚重之。”[28]卷177:3813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科解元曹于汴,解州人,“笃志正学,操履粹白”[5]卷254:6557,任淮安推官时,明察秋毫,执法如山,“以治行高第”[5]卷254:6556,授吏科给事中。万历二十八年回乡葬母,深居简出,慷慨解囊,在自家祠堂创办宏运书院,“以为育才之用。”[29]卷10:987那些直接入仕的山西解元,大多成为地方教官,传道授业,教化一方,如洪武解元戴廷芳任灵寿教谕,永乐解元周麟任清丰教谕,弘治解元张茞任涿州学正等。另外,明代山西解元因其“举人第一”的特殊身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解元修建的“解元坊”*明宣德丙午科解元王牧建“解元坊”。(鹿学典等:《(光绪)浮山县志》卷五,清光绪六年刻本,第3页);又,正统甲子郭纪、景泰丙子刘道、成化乙酉黄芸、宏治辛酉李翰臣、嘉靖壬午张宪、万历乙酉王濬初、庚子马呈德、乙卯陆敏学等解元,也建“解元坊”。(吴辅宏等:《(乾隆)大同府志》卷一二,清乾隆四十七年重校刻本,第14页);解元赵博,黎城县正街,立“解元坊”。(程大夏等:《(康熙)黎城县志》卷一,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第14页。),大大鼓励了当地士子投身举业的热情,也增强了其对明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猜你喜欢
进士山西
进士家族数量与规模的边界框定*
——以清代江西为例
我在山西等你
“书”写山西 以艺战疫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四进士(上)
大美太行在山西
《进士or近视》
清代石城县黎正进士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