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间质瘤60例诊治分析

2018-07-24 07:59钱露露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核分裂低度危险度

钱露露,乔 力,王 艳,陶 金*

(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急诊EICU,江苏 南京 210008;2.泰康人寿仙林鼓楼医院,江苏 南京 21004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4年10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SIST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28例,发病年龄28~90岁,平均发病年龄55岁。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手术病理结果及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和对比分析。入选患者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B超、消化道钡餐、螺旋CT、磁共振等;内镜检查包括胃镜(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等。

1.2 病理诊断标准

依据NIH原发GIST切除后的风险分级对SIST生物学行为进行评价,分为极低度、低度、中度及高度危险4级,生物学危险分级与生存率等预后指标有良好的相关性。根据病灶最大径及核分裂象,SIST生物学危险分级如下:①极低度危险:肿块最大径<2 cm、核分裂象<5/50个高倍视野;②低度危险:肿块最大径2~5 cm、核分裂象<5/50个高倍视野;③中度危险:肿块最大径5~10 cm、核分裂象<5/50个高倍视野或最大直径<5 cm、核分裂象(6~10)/50个高倍视野;④高度危险:肿瘤破裂或肿块最大径>5 cm、核分裂象>5/50个高倍视野或肿块最大径>10 cm、任何核分裂计数或肿块任何大小、核分裂象>10/50个高倍视野。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症状

60例患者中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者44例(73.3%),其中黑便22例,血便16例,仅大便潜血阳性6例。其他表现包括腹痛11例(18.3%),腹腔肿块3例(5.0%),发热伴呕吐2例(3.4%)。

2.2 影像学检查

4例行腹部B超检查,1例提示SIST,3例提示腹腔或盆腔低回声占位或实质肿块。3例行消化道钡餐检查,2例提示SIST,1例提示小肠占位。28例行螺旋CT检查,17例提示SIST,7例提示腹腔占位,4例提示未见明显异常。3例行磁共振检查,1例提示SIST,2例提示腹腔占位。

2.3 内镜检查

29例行胃镜(普通胃镜、超生胃镜、十二指肠镜)检查,10例直接提示间质瘤,且间质瘤均位于十二指肠,多数靠近十二指肠降部。3例行胶囊内镜检查,1例提示间质瘤可能,2例提示局部黏膜隆起。行经口或经肛小肠镜检查者共10例,5例提示间质瘤可能,3例提示局部粘膜隆起,1例提示黏膜溃疡,1例提示未见明显异常。多种影像学、内镜检查方法对SIST的诊断符合率见表1。螺旋CT与胃镜检查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提示各项检查方法中,螺旋CT对SIST的诊断最有价值,而B超、MRI、胶囊内镜和小肠镜因例数太少而导致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各种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对SIST的诊断符合率(n,%)

2.4 手术治疗结果

6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肿瘤发生部位:空肠37例(61.7%),十二指肠14例(23.3%),回肠6例(10.0%),空回肠交界3例(5.0%)。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中,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十二指肠间质瘤切除术,5例行十二指肠间质瘤切除+十二指肠空肠Roux-Y吻合+营养性空肠造瘘术。56例空肠、回肠及空回肠交界间质瘤行病变肠段切除术,其中5例联合术中小肠镜明确病灶位置后行病变肠道切除术。59例病灶完整切除,术后经病理证实切缘阴性,1例行姑息性切除,无围术期死亡,4例患者出现胃瘫,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出现反流性食管炎,无肠梗阻、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

2.5 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

60例患者术后病理皆提示小肠间质瘤。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率100%(60/60),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率71.7%(43/60)。依据NIH原发GIST切除后的风险分级对SIST生物学行为进行评价,极低度危险5例(8.3%),低度危险20例(33.3%),中度危险7例(11.7%),高度危险28例(46.7%)。其中行姑息性手术的患者1例为高度危险(术中已证实肝转移)。

2.6 治疗随访及预后

随访时间为4个月~5年。4例失访(极低危险度间质瘤1例,低危险度间质瘤1例,高危险度间质瘤2列),完全随访56例,随访率93.3%。术后4例病灶完整切除且极低度危险患者未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随访未见复发,其余52例患者均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极低危险度及低危险度间质瘤患者23例未见复发转移及死亡;中危险度间质瘤患者7例中2例有复发转移,均再行手术治疗,目前仍存活;高危险度间质瘤患者26例中9例有复发转移,6例再行手术治疗(1例死亡),3例带瘤生存(2例死亡,1例目前仍存活),1例发生伊马替尼耐药,未继续治疗,病情恶化死亡。服药后有8例出现发热、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但均可耐受。见表2。

表2 56例小肠间质瘤病理及随访结果

3 讨 论

目前对于SIST的诊断主要借助于器械检查和病理诊断。器械检查主要包括B超、CT、MRI、胃肠镜、双气囊小肠镜、胶囊内镜等。各诊断方法对SIST的阳性检出率与瘤体的生长部位、大小及生长方式有关。胃镜(十二指肠镜)是检查生长于十二指肠降段及部分水平段间质瘤的首选方法,但对于其他部位的SIST无效,因而其检出率较低(34.5%)。对于生长于空回肠的肿瘤可通过双气囊小肠镜、胶囊内镜等方法进行检查。胶囊内镜是一项小肠无创检查方法,较为安全但费用较高。由于胶囊在肠道内不可控,易受肠道内情况干扰,而且不能在有异常处反复检查及取活检,故对单独存在的较小病灶诊断能力有限。本文中胶囊内镜检出率为33.3%,目前只是作为一种无创性筛查手段。双气囊小肠镜具有可控制性好、可反复观察、视野广、图像清晰、可行镜下活检及治疗、安全性高等突出特点,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小肠黏膜和(或)黏膜下肿瘤的常用方法,本文中检出率为50.0%。但其检查需经口及经肛两部分完成,费用昂贵,且位于空回肠交界处肿瘤难以探查到,故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影像学检查中,腹部彩超受到分辨率、胃肠道内气液体干扰等影响,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不高(25.0%)。螺旋CT对诊断SIST尤其是内镜不易发现的SIST具有特定优势,无创且操作方便,诊断符合率较高,本组资料螺旋CT的检出率达60.7%。CT能清晰地显示间质瘤的形态、大小、包膜有无出血坏死等,同时还可了解肿瘤与周围脏器的联系,判断有无腹腔、肝脏转移,且检查时间短,无痛苦,重病人亦可耐受,能较快获取结果,但CT对于黏膜下或肠腔内小病灶有可能漏诊,有时肿瘤与腺癌及淋巴瘤难以鉴别,应结合消化内镜检查,提高诊断水平。磁共振亦能对内镜不易发现的SIST做出诊断,本文因例数太少而无统计学意义,且MRI费用高,临床应用受到的限制较多。肠腔内小病灶,常规检查手段不容易发现,可术中结合小肠镜有助诊断。

总之,小肠间质肿瘤术后复发及转移率较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才能真正提高治疗效果。故需提高辅助检查的检出率、规范手术治疗的方案及术后实施分子靶向治疗,且SIST患者均应长期随访评估患者的预后来指导SIST的诊治。

猜你喜欢
核分裂低度危险度
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控制中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的联合应用效果
胃间质瘤超声双重造影的时间-强度曲线与病理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中药日钟阴阳方控制低度青少年近视的效果分析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4 例临床病理分析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趣味化教学策略
如何正确运用χ2检验——高维表资料相对危险度分析与SAS实现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5例临床病理观察
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征象与不同危险度的相关性
51例子宫平滑肌肿瘤病理诊断标准的探讨
五粮液低度白酒生产工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