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瑜伽运动作为一项起源于古印度的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运动,强调的是运动者身体与心灵的高度统一,它通过生理和心理的结合对运动者的身心状态进行调节。近年来,随着高校瑜伽课程的开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了解瑜伽运动。并且因为瑜伽运动所具有的调节身心平衡、修身养性、减肥养生等多重功效,尽管在我国高校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已经成为一项热门课程,尤其受到女大学生的追捧。但是在我国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影响下,瑜伽课程的开展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都制约了学生对瑜伽课程兴趣及高校瑜伽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针对高校瑜伽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改革进行分析研究。
高校体育课程,主要以竞技类体育项目为主,因而,更多的是采用讲解示范的针对技术教学的方法,但是对强调需要集中精神,让身体保持一个动作,并且维持一定时间的瑜伽项目来讲,运用与竞技类体育项目相同的教学方法,就显得不合适,因此应结合瑜伽运动项目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应性的改革调整。
众所周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是以讲解和示范为主要的教学形式,通过讲解和示范能够让学生了解技术动作方法,以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但是,尽管同为讲解和示范,必须做到区别对待,要针对项目特点进行。就高校瑜伽课程而言,首先应针对瑜伽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一些体位动作名称进行深入讲解,针对其动作方法及要点、难点进行讲解,同时还应讲解其动作功效。高校瑜伽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做到用词简练,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还应根据瑜伽项目的特点,讲解语气要轻柔缓慢,要与瑜伽体式的节奏及呼吸保持一致。示范则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式,也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最普遍的方式,这就需要瑜伽教师将正确、优美的体式示范给学生,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平时注重自身的管理,将优美的体态,规范的动作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瑜伽动作所表现出的美,以起到帮助学生动作定形及提升学生兴趣的作用。因而,在高校瑜伽课程教学中,必须结合瑜伽项目特点,做到讲解与示范教学,两者需要进行合理的组合,以提升教学效果。
在高校瑜伽课程教学中,引导教学法一般可分为2种形式,分别为情景引导和动作引导。所谓情景引导,目的是让学生更快地达到一种“心神合一”的境界,通常可以借助轻缓柔合的音乐,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同时结合音乐,教师还可进行一定的画面描述,让学生能够感觉身临情境,更加投入。例如,在冥想时,结合音乐为学生描绘出一副广阔的草原,碧蓝的天空,自己置身其中的感觉,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体会。所谓动作引导,则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提示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正确的动作技能。例如,针对初学瑜伽的学生来讲,他们有时往往只关注动作的学习,而忘记了瑜伽运动更为关键的呼吸,针对这一问题,则需要瑜伽教师不断地引导,引导学生进行呼吸。总而言之,教师应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瑜伽运动的内涵,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激励教学法,指的是教师以一种肯定的语言,来针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进行鼓励,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激励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最终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高校瑜伽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柔韧性相对较差,体形较胖的初学者而言,他们在初期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而这时候,教师应温柔地对待他们,对他们微小的进步要进行鼓励,这样才能够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针对一些基础较好、领悟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可让他们带领大家进行练习或者表演,这样不但能够发挥出一个榜样的示范作用,同时也是对他们自身努力的一种激励,从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以带动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
所谓分层教学法,指的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运动能力及学习动机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在高校瑜伽课程教学中,瑜伽教师可对一个相同的动作体式提出不同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例如,在完成上体前屈式动作时,柔韧性较好的学生,可以将腹部贴近大腿,而一些柔韧性较差的学生,他们往往只能将腹部触膝,在这个时候,教师则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只要能够感受到自身大腿后侧的韧带拉伸,同时能够保持自然均匀的呼吸,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就行。
所谓趣味教学法,指的是以提高学习兴趣为目的而采用的一种多样性及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高校瑜伽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通过视频及图片,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瑜伽运动所蕴含的美。在教学组织上可变换形式,可组织双人瑜伽,让学生自编瑜伽动作,还可通过角色互换等多种形式,来营造出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瑜伽运动强调的是“身心合一”,因而,更强调练习者心理情感上的一种体验,这也是瑜伽运动区别于其他竞技类体育项目的重要特征。因此,更适合运用情感型教学模式,将情感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未。因此,笔者在瑜伽运动“冥想→体位→放松”的基础上提出“认知→学习→体验”的情感型教学模式。
众专家都指出,人类的情感是具有独特的功能的,既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具有消极的动作,在瑜伽课程教学中,假如能够激发出情感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则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假如激发的是情感所具有的消极作用,则会制约学生的自我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情感积极作用的发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瑜伽的健身、健心价值,帮助学生缓解压力,陶冶情操,提升气质等。
笔者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再根据瑜伽运动项目的要求及精髓的基础上,制定出“认知→学习→体验”的情感型教学模式框架。具体来讲,可分3步进行:(1)认知,指的是通过冥想与呼吸,让学生感受瑜伽所蕴含的内涵;(2)学习,指的是通过意念的引领,再加上正确呼吸的配合,然后做到有意识的控制身体,从而能够更好的学习瑜伽的体位姿势;(3)体验,指的是在认知与学习的基础上,体验瑜伽运动给自身带来的一种身体上的舒适及心理上的放松,这也是瑜伽运动的精髓所在。
瑜伽运动作为一项古老的运动项目,现如今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较好地开展,虽然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时间不长,但是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为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对其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