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明 徐飞扬
摘要: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的影响了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本文以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德育工作为切入点,从该类学生的基本情况、思想特征出发,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德育工作现状,对该类学生德育工作途径进行创新性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德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5-0188-02
艺术类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门类在高职院校遍地开花,专业新颖、就业前景广阔,加之该类专业对学生文化成绩要求相对较低,使得学习的人越来越多。部分教师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表现和艺术理念的理解,往往忽视从该类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思想特征出发,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生源情况及思想特征
随着高中生源人数的逐年下降以及高职院校招生改革政策的变化,艺术类招生生源也呈现初多元化及复杂化,以江苏省为例,高职院校艺术类生源来自自主招生、中职专业学生对口单招、注册入学、高考统一招生四类,学生专业素养和品德修养参差不齐。根据笔者多年学生工作的经验,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是一个感情丰富、个性色彩突出的群体,在学校各类党团活动中,该群体活动参与度高,善于表现自身专业特长,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活力四射,沟通能力好,不墨守成规,力求创新,但由于艺术创作是一项感情强烈的活动,艺术学生更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类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社会负面信息的影响。他们刻意保持艺术工作者的清高姿态,专业至上,疏远政治,往往存在较浓的非理性色彩。
二、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忽视专业教师的德育工作
提及德育工作,往往就是专任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专业教师往往被排除在德育工作队伍之外。而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更权威,很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错的人为其本职工作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教授,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经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师多毕业于美术学院,来自企业,他们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但由于缺乏师范类的培训,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往往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因此加强艺术专业教师培训势在必行。
(二)德育课程缺乏特色,缺乏专针对性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目标、德育实践往往一刀切,采取灌输、照本宣科、非黑即白的方式。忽视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征、专业特色,把艺术类学生与非艺术专业学生德育目标、德育实践混为一谈,导致艺术类学生德育内容、方式毫无特色,德育成果收效甚微。
三、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德育工作途径创新探析
(一)建立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队伍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人人有责,加强专业教师培训,树立以专业教师为主力军,班主任、辅导员、后勤、教务等为辅的德育工作队伍至关重要。不应把德育工作看成是政工干部、班主任的事,只顾教学,不顾育人。每一个学校员工都应该以德育工作为己任,将德育工作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去,通过第一课堂讲授、第二课堂渗透。
(二)德育工作与美育工作有机结合
美育是指充分发挥艺术的感化功能,是在真善美启示功能基础上的一种情感教育,可以解决人心的问题。将美育工作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融艺术于心,融艺术于情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的同时,教育、引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坚持管理育人及服务育人
根据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征、专业特色,有针对性的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分层次、多元化的德育目标。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听取与采纳学生反馈的好的建议,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及时帮扶,使学生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服务育人能使学生更加热爱学校,为德育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四)德育工作与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相结合
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积极活泼、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感染、熏陶学生。紧密结合艺术类学生个性特征、专业特色,制定相关的德育实践活动,例如弟子规故事绘画比赛、走进革命老区开展绘画写生活动、下乡文艺演出、革命英雄肖像绘制等,让学生接触社会,学习传统文化,了解党史,不断加强、修正艺术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五)吹响德育工作的网络号角
新媒体的出现对艺术类学生德育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艺术类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学习能力强,追求独立、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内容信息复杂,隐蔽性较强,更容易对艺术类学生道德判断、人生观等造成冲击。学校应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建立德育网络系统,同时建设网络党校、网络团校等,打造一支网络宣传队伍,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载体进行热点问题分析,主流价值观宣传渗透,加强舆论引导。
(六)建立可量化德育学分制度
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针对艺术类学生建立可量化的德育学分制度,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参加集体活动、遵章守纪等方面表现出思想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人文身心素质和开拓创新素质等方面发展情况的综合评价。对于规范学生言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建文明、健康、和谐校园具有积极的作用。
学生德育学分管理办法以学生思想品德综合考评的方式进行,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办法考评,德育学分是评奖评优、党组织发展、毕业升学及其它方面的必要依据。
德育学分总计10学分,分布在2.5学年,每学期2学分,分5学期完成,学生在校期间德育学分达10学分方能取得毕业资格。学生每学期德育学分综合考评成绩满分为100分,基础分60分,按德育综合表现加分(40分不封顶)、扣分(40分不封顶),最终综合考评总分高于100分按100分计,不足O分按O分计。学生一学期德育学分综合考评达到60分以上即可获得本学期2学分,60分以下不能取得该学期学分,需参加义务劳动后方可获得学分。
基础分考核内容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法纪法规素质、人文身心素质、文明礼仪素质、职业实践能力素质五个方面要求,由班级民主评议确定考评成绩。德育学分综合考评加分部分包含学科竞赛与科技发明加分、学生干部加分、文体比赛加分、资格考试加分、义务劳动及其他加分。德育学分综合考评扣分部分包含校纪校规扣分、寝室卫生及安全扣分、组织管理扣分。
学生每学年两学期德育综合考评成绩(平均分)作为奖学金评定综合素养成绩;凡年度德育综合考评平均成绩未达到80分者,不得作为国家奖学金、省级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省优秀毕业生人选。
建立德育学分重修制度,每学期德育考评成绩在60分以下者,需撰写自己对生活、学习、思想、行为的总结报告,进行自评和反思,调整发展方向,在下一学期向学生发展中心申请完成每天不超2学时的义工,义工达18学时以上且考核合格者可给予德育考评成绩60分和2学分,表现特别突出者可酌情给予德育考评成绩70分和2学分。校内义工是学生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加强校园文明建设、促进校园和谐而提供的服务。校内义工管理由学院根据校内相关部门的义工服务需求,定期公布校内义工服务岗位供同学自由申报。义工岗位包括校园文明监督、校园绿化、图书资料整理、实训室管理、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及秩序维护、宿舍管理等。
建立德育学分申诉与复议制度,每学期末,由各二级学院组织实施学生德育学分综合考评成绩公示工作。在公示期对结果有异议者,可向所在学院申请复议。各学院须进行认真复核,并将复议结果通知学生本人。对复议结果仍有异议者,可向学生申诉委员会进行申诉。学生申诉委员会将对其考核情况和复议结果进行调查,并形成最终处理意见通知学生本人。每学期末,学院对各班级考评结果审核并公示后,录入教务系统归档。
★基金项目:专项课题:《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德育工作途径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ky-zxsz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