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弓弦乐器牛角琴和小二胡的艺术特色

2018-07-23 08:54田惠
艺术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异同特点意义

摘 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繁多的省会,民族种类多达52个,而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其中弓弦乐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傣族牛角琴和彝族小二胡的表现最为突出。这两种乐器是其所属民族的缩影,从外形、音色、演奏技法、乐曲创作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各自民族的风格特色。

关键词:牛角琴;小二胡;特点;异同;意义

1 牛角琴的艺术特色

牛角琴为傣族的弓弦乐器,相传其前身名为玎号哦,随着内地与边疆的文化交流与汉族大量移民边疆,二胡传入傣族地区。由于六角琴筒二胡较难制作,傣族人就地取材,将牛角琴锯平放竹板做拱振膜,构成琴筒,便称之为牛角琴或牛角二胡。牛角琴的外形体现了傣族的人文风情。琴筒一端蒙蛇皮,琴头似塔形,张两根金丝弦,内外弦音高相差纯五度,采用g1、d2定弦,全长约70厘米,音域跨二到三个八度。右手持弓摩擦琴弦发声,与二胡相同,音色纤细柔美,宛如一名娇羞的少女,形象地体现出傣族音乐婉转细腻、优美抒情的特点。可用于说唱音乐伴奏、民间器乐合奏、管弦乐器协奏、齐奏及独奏中。

傣族音乐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擅长使用滑音、回转音,节奏一般较慢,曲调较长,因其有舞蹈性的动感旋律,可随音乐翩翩起舞。而牛角琴充分地展示出了傣族音乐的所有特点,可以说是傣族音乐之魂。

下面就笔者在学习牛角琴期间对于它的把握作一个詳尽的介绍。(如图1)

此旋律是牛角琴曲《布朗山之夜》的开头选段,由云南艺术学院尹毅老师所作,描绘的是布朗族人民夜晚在布朗山上载歌载舞的场景,表现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美好生活。

该曲进板节奏为慢速,采用弱拍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乐曲的轻柔性,运用连线的方式加强了这一特点。旋律线条呈波浪形,使作品在柔美中又带有一定的动感。使用平行乐句的写作方式,使之相同中又有所改变。该段描述的是布朗山安静祥和的夜晚。

牛角琴正好用它纤细柔和的音色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场景,加上演奏者的演奏技法,拉弓弱音进入,在连线音中弱化次强拍,左手指轻松触弦,在连音下行的三音中使用垫指滑音,右手控制旋律线条,使旋律呈现高音强、低音弱的波浪感,增强音乐的艺术性。用以突出傣族委婉细腻的特点。

之后再采用平行乐句的形式,与开头两乐句呼应,用级进的手法进入预备高潮。预备高潮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速度到达80拍,采用二分音符连线加三连音的方式,在听觉上有推进的感觉。第二部分的速度达到100拍,采用节奏性的变化,从四分音符变为八分音符,再到十六分音符的方式推进。第三部分采用打音的方式,比第二部分显得更加急切。演奏者在演奏牛角琴时要提前做好准备,因为牛角琴音色细高,有一定的滞后性。左手指挨着琴弦,做指法规定的滑动,以迅速而敏捷的速度达到乐曲的要求。(如图2)

该段是此曲的高潮拆选。全段体现出欢快活泼的情绪特点。开头还有预备高潮打音的延续,使音乐具有连贯性,然后一个小切分预示着活泼的高潮已来临,两乐句变化重复,第二乐句的后半部分使用的是十六分音符的变奏重复,使乐曲更为急促,到达同音的4个十六分音符的重复,最后用级进下行到级进上行的旋律线条,到达全曲高潮及高潮的尾声。

该段描绘的是布朗族人民在月光下的布朗山顶,围着篝火,伴着布朗族的歌声和器乐演奏,手拉手欢声笑语、载歌载舞的场景。整段围绕热闹、动感等词汇,与前部分宁静、安谧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

因此从这段看来,牛角琴不仅擅长慢板抒情的乐曲,快速热烈的乐曲也可以驾驭。运用中弓快速擦弦,左右手高度配合,将牛角琴纤细的音色奏出轻盈的颗粒感,体现出跳跃灵活的特性,使得音乐别具一番风味。又由于此段是全曲的高潮,牛角琴在演奏此段时必须在音量、重音处理、强弱对比、民族特色等方面做到最大化,运用右手运弓轻重和左手触弦时机用以达到音量、重音以及强弱的对比,运用左手在琴弦上有目的地滑动,来突出其民族的特色。

最后一段是对第一段的完美再现。速度回归原速,运用第一段的旋律进行,直到结尾,使用改变音的时值的手法,将原来一拍的三连音改为两拍,从时值上把旋律拉长,在听觉上给人以结束感,随即乐曲结束。

此段也是对原场景的又一次再现,但和原场景有所不同。此场景是人们热闹完,各自回家后,布朗山回归宁静的氛围,似乎之前的欢乐氛围还萦绕在耳畔。

所以牛角琴在演奏此段时,运弓可比之前更宽广,音色上面可更浑厚些,音量上面可稍强一些,总的来说还是要与首段有所对比。

因此,该乐曲是一个对比中段的再现三段曲式,有严格的曲式结构。作者在这种曲式结构中将一篇接近完美的牛角琴作品呈现出来,将牛角琴的所有特点融于这首曲子编创,使得这首曲子以其最大的限度接纳牛角琴的发挥。最重要的是,这首牛角琴曲还可以配合管弦乐队伴奏,形成声势浩大的协奏曲,丰富了牛角琴的演奏形式,这是少数民族乐器的一大突破,成为我们研究牛角琴特点的作品中重要的参考作品。

2 小二胡的艺术特色

小二胡又名为滇胡,云南彝族弓弦乐器,外形酷似京胡,为竹制,琴筒使用的是一截两端通透的毛竹制作。筒长11.5cm~12.5cm,直径6cm~7cm。筒子的前口蒙蛇皮面,形制与京胡基本相同。除音色明亮之外,其振动皮面、地域习俗和语言环境也不同,小二胡的音色比京胡更柔和,逐步形成在彝剧音乐中的主导地位,成为主奏乐器。内外弦相差纯五度,与牛角琴相同,都采用g1、d2定弦,音域跨两到三个八度。与二胡演奏方法基本相似。

有独奏、齐奏、合奏、伴奏等表演形式。演奏时采用两种姿势:

第一,坐姿,将琴筒置于大腿根部与小腹之间,两腿平放或左腿搭在右腿上。

第二,站姿,能歌善舞是彝族人显著的特点,每当茶余饭后或家闲之时,人们便围在一起跳舞唱歌,为了便于一边演奏一边跳舞,这时演奏小二胡者多采用站姿。采用站姿演奏时,琴身与演奏者的身体几乎形成垂直的角度,琴筒置于上腹部以保持其稳定性。这种边唱边跳边演奏的热烈欢快场面突出地反映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

由于小二胡明亮清脆的音色,使得它较长于演奏激昂欢快的乐曲。小二胡作为彝族弓弦类的代表乐器,独特的外形与富有文化底蕴的音色,使得它在少数民族乐器乃至世界乐器之林中都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

下面就笔者在大学四年间对小二胡乐器的演奏来对小二胡作一个详尽的介绍。(如图3)

此旋律为小二胡曲《跳脚来》的第一部分选段,由云南艺术学院尹毅老师作曲。全曲在欢快、明亮的情绪中进行,描绘的是彝族人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以130拍的快速开始,该旋律前八小节为乐曲的线索句,用气势洪亮的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结合,再带上稳定的八分音符连奏,奠定了整首曲子的风格:活泼欢快,激昂前进。演奏者要右手拿稳弓,左手坚定地按弦,奏出稳定、开放的感觉,毫不迟疑。

接下来的旋律则是贯穿全曲的主旋律,以其悠扬流畅的线条突出小二胡明亮的音色。

重复时会出现此谱例中的歌词。而此歌词并无实际意义,只是彝族歌曲中常用的虚词衬语,為增气氛所用。小二胡音色近于人声,因此可与人声伴唱。之后部分运用大切分增强乐曲的动感,增强了小二胡的音乐表现力。运用十六分音符的叠奏向前推进。之后变化重复一次。这一部分的大切分是重点,要把小二胡干脆响亮的特性表现出来,演奏者必须将大切分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作一个切断处理,才能够突出该部分的效果。

接着就是一段具有歌唱性质的乐段,可视为高潮前的准备阶段,旋律悠扬抒情,伴有人声歌唱,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生动形象地把人们对唱的情形表现出来,加强了音乐的戏剧风格,增强了乐曲的艺术感染力。(如图4)

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移调重复,小二胡的音色相较之前略微低沉,却更浑厚。在小二胡不同的音色中表现此段,突出前后对比,是欢乐场景的一次升华。

演奏者在这一转调中要特别注意,由于小二胡把位较窄,在换把的时候指距位置不得模糊,要非常注重音准。

最后以十六分音符快速的叠音结束此段,快速运弓,表现出小二胡清脆、灵活的特性。

最后一段是对第一段的缩减重复,在第一段的三个部分里抽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稍加处理,使其连接自然,呈现出具有前后呼应的表达特点。

因此,这首乐曲是一个引申型中段的再现三段式。全曲以小二胡作为主奏乐器,以舞蹈为衬贯穿,采用的是站姿来表演,即是器乐、歌、舞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以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完美地呈现出彝族人民载歌载舞、喜悦热闹的欢快场景。

难道欢乐场景仅仅跳跳唱唱就完了?不,那不是友情、爱情萌发的场所,也不是朴素的社交场所。作为彝族人民音乐的主要活动方式,一方面,在彝族人与外族人文化交流上,它能够作为两族之间友谊的桥梁,让外族人可以冲破语言的障碍,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到彝族人热情好客的风俗特点,从而促进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上,以器乐、歌、舞的表演方式易于接受,能够汇集每一个彝族人民,不至于失传,从而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彝族的音乐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3 结语

笔者之所以研究和探讨牛角琴与小二胡,除了因为笔者大学四年对它们最为熟悉之外,还因为它们真的有值得我们去认识、了解的价值。

作为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乐器传承者小二胡与牛角琴有广阔的上升空间,它们从原始歌舞伴奏发展到今天提升到舞台,在演奏中加入舞蹈、歌唱等艺术形式,使演奏提升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效果,丰富了表演,使整个弦乐器达到了演和奏的结合。走向海内外,在东南亚等地演出,说明少数民族弦乐器发展的成熟和在音乐舞台上的灵活运用。还有专门的少数民族音乐向国外发行,增进了外国人民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了解,使得国外音乐家可以用少数民族乐器音色来创作音乐,丰富了世界音乐。

因此对中国少数民族乐器研究具有时代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赵应东.云南少数民族拉弦乐器牛角琴、象脚鼓琴作品选集[M].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11.

[2] 张兴荣.云南民族器乐荟萃[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3]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器乐荟萃[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田惠(1994—),女,湖南湘西人,吉首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器乐演奏)。

猜你喜欢
异同特点意义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