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学生美育教学方式初探

2018-07-23 08:54王超
艺术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课程

王超

摘 要:基于文化自信谈美术教育在高校中实施,并不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调整,转变思路并利用多媒体时代的信息便利就能够实现。其中,利用碎片时间和美育本土化、地域化是关键。

关键词:碎片时间;美育本土化

对于大学生审美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重拿轻放,诉诸实践的效果更是甚微,究其原因不过是短时间内的收益不明显。但是教育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谓百年树人,便是如此。我们必须明确的是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全民族的少年成为艺术家,而是让他们懂得什么是艺术和艺术的力量,懂得利用这种力量丰富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强大。

现阶段,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以中国传统艺术为基础的审美意识培养?要增强其传统美学意识及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输出,反映在与文化相关的各行各业。

1 当前高校美育培养方式研究

1.1 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程

清华大学于2005年前后,为本科学生开设了40余门艺术类选修课程,分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四大类,每一类课程又兼顾了基础知识、艺术实践与艺术审美三个层面。2006年起,清华大学推出了素质教育改革,将全校的教学资源整合为8个教学组,第一次将艺术教育从文学中划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系统的教育领域,开设了美学与艺术欣赏、美术作品欣赏、美术实践与创作、中国工艺美术史、新闻纪实摄影等公共美术选修课程。

重庆大学是一所以工科教育为主的综合类大学,该校虽然拥有艺术学院作为实施公共美术教育的资源和平台,但是所开设的公共美术选修课程相对较少,仅有邮票鉴赏、摄影鉴赏、书法鉴赏、美术鉴赏等几门美术理论课程。本科生在校期间,要选修至少6门公选课程,完成6个学分。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综合类师范大学,该校分设12个学科门类,其中包括美术学院,美育资源丰富。开设多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内容偏重于美术理论,而一些课程要求专业性过强,效果欠佳。

以上三所院校分别代表了我国重点高等学府、普通综合大学和师范类高校,在以“智育”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体制下,弊端频现,“素质”教育应运而生,最先实施的是小学、中学。从娃娃抓起看似从根源解决问题,但是“素质”教育的界定范围过窄,具体实施时间轴线过短,很难扭转已经僵化的教育误区,对高等院校的成年学生进行更为深刻和广泛的人文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被重视起来,力图在学生走上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上力挽狂澜。

显然,效果是有的,但离我们的预期还差很远。究其根本,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与学生自身、社会需求、专业需求相结合,方式太过单一。

1.2 邀请专家名人举办讲座

2009年左右,各大高校开始举办素质教育系列讲座。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学科带头人、社会成功人士、演员、退休官员等,就各自领域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多是对自己领域的经验分享。

这类讲座的优势是学生可直接接触相关领域的精英,吸收其经验,避免失误。而劣势是讲座时间短,学生能获得的东西有限,且经验的灌输并不能完全被阅历尚浅的学生理解和接受,效果有待考量。

1.3 组织学生成立文化艺术社团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各种群众性文化、艺术、学术团体,不分年级、系科甚至学校的界限,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组成。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开展各种活动,目的是活跃学校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们交流思想,切磋技艺,相互启迪,增进友谊。在中国,高校学生社团成立于1904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优势是参与者是该社团内容的爱好者,省略了培养兴趣的时间,通过社团活动直接进入优化阶段。缺点是学生群体具有不稳定性、易被误导性等特点,因此需要更有经验的教师予以引导和监督,其适度很难把握。因此,目前全国高校现有的美育方式大多弊大于利,事倍功半。

2 基于文化自信谈美育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源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神内涵往往具有丰富多彩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中,涵盖面最广的是中国传统艺术。

那么基于文化自信谈谈美术教育在高校中如何实施?是否需要大刀阔斧地改革?经过研究,事实证明是不需要的,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调整,转变思路并利用多媒体时代的信息便利就能够实现。

2.1 调整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以现有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美术欣赏为例,不管是藝术相关知识,还是历史发展过程,传统的知识讲解方式略显枯燥,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持久,一些章节容易让学生走神。

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的此门课程进行内容呈现方式调整,将教学内容做更加细致的分解后筛选,其重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名艺术作品,而定位于美学价值高、可挖掘内容丰富的作品。将讲解单一作品作者的方式改为相关作者与作品捆绑讲解,突出重点的方式。设计思路如下:

(1)教学方式——故事、纪录片。本节课重点突出对浪漫主义绘画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欣赏,结合历史和创作背景,按照影响力大小,突出讲解其中的一到两幅作品,并根据画面所描绘的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展开,提升趣味性,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记忆。

同时,在讲授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并积极思索,用自己的答案与正确答案作对比,加深学习印象。最后,提出浪漫主义风格在其他艺术门类的作品中有哪些特点,让学生课后思索并查阅资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教学手段——综合图片、视频、音乐的PPT演示。本课程采用多媒体平台PPT制作,通过丰富的演示方式对大量图片、视频、音乐进行讲解,让同学们对所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和体验。通过刺激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扩大课堂容量,有利于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其积极主动地思考。

(3)教学特色——情感和价值。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理解,学生能全面而理性地思考问题,并思索感性因素在理性实践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对艺术作品不能人云亦云,而要全面理解后有发自内心的感悟。

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这一部分内容采用以上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陕西省公共艺术教学展示活动中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2.2 碎片时间聊艺术,化整为零

专门的时间学习专门的知识是一种系统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严肃高效,但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勉强。而艺术恰恰与勉强相悖而行,艺术是一种兴趣与爱好,艺术素养也是发自内心坚持的成果,不能一蹴而就。针对这一问题,需采取用碎片时间聊艺术的方式,将整体的知识系统打散,不可求系统和逻辑,先完成知识的普及,引起学生的兴趣。

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选择技术经济学和房地产估价两门课程,由任课教师利用课前5分钟和课间5分钟播放艺术类短片,该类短片由艺术专业教师针对该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筛选和编辑,陕西本土艺术品与其他地区、国外艺术品的比例为6∶3∶1。这两门课程分别有32学时,视频安排在课程进度1/3处播放,直到课程结束。

随后对该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88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得到数据如下:

96%的学生认为这种方式提高了自己对艺术的兴趣,且89%的学生认为这种方式让自己更喜欢上课了,86%的学生则认为播放艺术短片对自己的专业课程学习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同时87人表示希望老师在下学期的课程中继续播放该类视频,无学生表示拒绝这种方式,仅有1人表示无所谓。

通过这次试验,我们发现,与艺术相去甚远的专业的学生对自身艺术素养的提升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很多学生做的调研并不准确。而通过碎片时间先行灌输艺术的方式让学生对艺术有了初步了解,让学生通过长时间的思考,同时在自身专业的学习中冷静而理智地综合思考,做出的判断更加准确。

2.3 艺术实践本土化、地域化

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稍作调整,比如,对图案设计的课程要求做出调整,要求其基于大学所在地陕西或具体到关中地区的传统图案进行创作,有利于学生获取素材。据统计,98%的学生选择陕西历史博物馆进行调研,60%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增加对周边的关中民俗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等进行调研。100%的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但仅有极个别学生只通过网络获取素材。

将本届学生的作业与前几届对比,发现作业质量有很大的提高,且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3 结语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发现,在美育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合理制定培养目标是关键,且需要搭配不同的教学内容、方式,并依据此制定合理的考核方式。

在教学中侧重大学所在地及附近省份的文化艺术讲解,更有助于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并激發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进而培养兴趣,增强其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 维吉尔·莫里斯·希尔耶(美).艺术的性格[M].秦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 黑格尔(德).美学[M].寇鹏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4] 耿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 李梁,王金伟,等.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M].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

[6] 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7] 席勒.美育书简[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