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图表化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

2018-07-23 08:54杨咏毕琦
艺术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咏 毕琦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早已遍及千家万户,在这把双刃剑面前,数据信息广泛传播于人们的生活中,同样,也导致富有民族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淡忘。信息图表化是一个把信息转化为图表的过程,过多、过杂的数据导致人们无从下手,影响了解信息的兴趣与耐心,所以通过信息图表化提炼和设计信息,能够让受众在了解信息的同时享受美感,由内心的喜爱促进文化的发展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是时代与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珍贵文化资源。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信息图表化分析,以简约明了的方式将信息更有效地传递到人们生活中,对其起到传承和保护作用,让艺术得以走出濒危的处境,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图表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0 绪论

第一,课题研究背景。伴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海量的数据时刻萦绕在人们身边,社会发展需要用数据来说话,但过多过杂的数据使人们急于接纳又力不从心,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促使人们渴望迅速获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但同样使信息获取变得更加困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等多重影响下,以人为本从而产生与发展的艺术,它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珍贵文化资源。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方面经受着严峻的危机与考验。尽管我国为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制定了诸多保护政策,但依然无法阻挡失传现象的发生。

第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一是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信息图表化的分析与整理,将庞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总结归纳,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予人们视觉美感与阅读兴趣,避免在信息的阅读与查找过程中产生烦躁与厌倦的情绪,从而提升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有效地提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明确地展示出面临失传问题的严重性,又能增强人们对其的认知,推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展和传播。二是课题研究的意义。时代的迅速发展导致传统文化因无法满足人们需求而被迫与时代脱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便处于其中。运用信息图表化,对国家级非遗信息进行整理、再分类,使其针对当代社会人群的阅览模式作出相应的改变,让大家更容易接受并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和传承情况,从而在信息的视觉化方面弥补一些发展中的不利因素,进而实现非遗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艺术意义、经济意义。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情况介绍

非物质文化是古代人智慧与创造的结晶,时代变迁、快节奏的生活使其从人们脑海中逐渐消失,以遗产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我国幅员辽阔,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不均。为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情况,我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以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总共4级的分类保护措施,不断抢救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力求通过管理达到最好的传承和保护效果。迄今为止,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先后进行了4批的名录命名,分别为518项、510项、191项、153项,总共1372项非遗项。

1.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与分析

(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分类。迄今为止,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根据各个艺术形式的不同总共将其分为10种类型,其中第一类是民间文学,有白蛇传传说等;第二类是传统音乐,有蒙古族呼麦等;第三类是民间舞蹈,有秧歌等;第四类是传统戏剧,有川剧等;第五类是曲艺,有山东大鼓等;第六类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有抖空竹等;第七类是民间美术,有剪纸等;第八类是传统技艺,有烤鸭技艺等;第九类是传统医药,有针灸等;第十类是民俗,有春节等。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分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个民族人民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不断探索并掌握的各类知识、技能以及各类生活衍生品。其涉及种类繁多、形式丰富,拥有的共同特点是代代相传,但传承方式有所不同。通过对传承方式的系统化归纳与分析,可分为7种类型:口头传承、文字传承、师生传承、家族传承、民族传承、开放式传承、品牌化传承。

(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分类。我国拥有56个民族,地广物博,人口众多,相应的知识文化也更加渊博,经时代的发展变化,所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更是应有尽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其中包括河北省等23个省、北京市等4個直辖市、内蒙古自治区等5个自治区以及香港与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各个地区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与魅力。

2 信息图表化概述

2.1 信息图表化介绍

信息图表化是把大规模的信息,运用视觉符号及语言,通过图形表格化设计,以抽象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把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图形,辅助人们理解、学习和分析,以传递信息与沟通为目的的设计。

2.2 信息图表化优势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大量数据化信息的衍生,而庞杂的信息更是为受众增加不少负担。信息图表化可以利用图形为受众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它是结合表格化的直观简洁与艺术化的美学于一身的最佳结合,使功能和美学齐头并进。信息图表化可由内至外给予人们方便。由内:可以有效地避免庞杂数据带给受众的焦虑与烦躁感,影响人们的心情。至外:它有利于对数据进行观测与分析,使受众快速寻找到数据间的潜在联系,从而对信息的理解与运用更加准确便捷。

3 信息图表化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

3.1 应用的必要性与优势

(1)应用的必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早已步入千家万户。当今社会,上至年老者,下至襁褓中的婴儿,都生活于科技化的环境中。科技带动信息的传播,目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均以电子设备为主,数据信息化的发展优势愈加明显。在这样一个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背后,我们知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状况并不可观,面对自古以来先辈们世代传承下来的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发展得如此不景气的状态,对其进行科学化的改变是很有必要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发展均以人为主,要想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尽人皆知尤为重要。所以应加强对其信息的宣传。然而其内容繁多、形式各异,难免会使受众在了解的同时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可以通过信息图表化的归纳总结,以其具备艺术气息的美感与丰富的内容表达,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通过吸引受众,到受众运用科技化的手段相互传播,达到尽人皆知的状态,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濒危的局面,重燃昔日的辉煌。

(2)应用的优势。信息图表化可使庞杂的数据信息以简约明了的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针对这一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具备海量数据信息的重要宝库。面对这些艺术资源的濒危化,利用信息图表化的归纳总结方法进行梳理,不仅能够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减轻人们对其认知过程中带来的消极情绪,从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而且能够改善其对于时代发展的适应力,从现代化的信息传播角度出发,使受众在其艺术美感的引导下,在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路上越走越远,长此以往,才能够摆脱目前的濒危处境,重新步入与时共进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之中。

3.2 应用的形态表现

信息图表化是将数据信息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这种具有艺术美感的表现形式能够使复杂枯燥的纯数据文字信息变得有活力,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优秀艺术于一体,根据各传承方式和特点的不同,可将传承特征以图形表现为:口口相传—耳朵、家族传承—家庭、开放式传承—开放、文字传承—书籍、民族传承—民族特点、师生传承—老师、品牌化传承—非遗标志简化线条。根据不同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表现,给受众带来清晰明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彰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气息。

3.3 应用的颜色表现

日常生活中颜色的应用很广泛,我们可以用颜色体现情绪或者改变情绪。红色给人一种紧张、兴奋的感觉,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将红色用于濒危状态的色彩表现中可以用于提高人们对其的关注度,既能彰显濒危的境况,又能起到督促对其挽救心切的效果。绿色一直以来呈现给人们的是健康的表现,因而将发展良好状态的部分采用绿色,可以使人放心,同时提高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黄色在日常生活中以持续、等待的状态存在,将黄色应用于发展处于未知状态的类型中,能够缓解焦躁情绪,同时提升预期效率。

在传承方面运用色彩进行区分,针对口头传承采用蓝色表示、文字传承采用灰色表示、师生传承采用紫色表示、家族传承采用橙色表示、民族传承采用红色表示、开放式传承采用黄色表示、品牌化传承采用绿色表示,以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类型,不仅能够进行区分,便于观察,还能美化画面,吸引受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结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辈们依据生活与智慧的长期融合、进化,并世代传承下来的巨大宝藏,它们形式繁多,各具特色,如今都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困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创新尤为重要,人们需要进步,需要科技能够带给人们更幸福的生活,但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更为重要,只有借鉴历史的经验與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发展的航向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采用信息图表化这种比较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不仅是视觉的享受,还能提取到重点信息,在享受的同时挖掘数据,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时代生存并传承下去。以视觉感官达到可看、可读、可用的效果,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使受众了解传承现状,传承的危机感,呼吁大家一起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杨咏.信息图表化应用的拓展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4(07):220-221.

[2] 罗兵.网络信息的图形化以及数据的图表化整合设计[J].包装工程,2012,33(20):37-40+64.

[3] 徐柏翠,潘竟虎.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8,38(05):188-196.

[4] 刘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路径风险与优化对策[J].纳税,2017(19):189.

[5] 张欣.浅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J].音乐时空,2015(07):67.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