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

2018-07-22 10:53顾倩陈谢平翟瑞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工作倦怠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

顾倩 陈谢平 翟瑞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法对208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探究组织支持在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间的调节作用,以及组织支持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和工作倦怠的关系。结果发现: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工作倦怠感处于中等程度水平;职业认同和组织支持与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倦怠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组织支持对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在低组织支持水平下,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负向作用效果较小;但在高组织支持水平下,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负向作用效果会更大。研究结论有助于高校加深对青年教师职业认同问题的认识,并为教师工作倦怠的预防和干预提供解决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组织支持;工作倦怠

一、问题提出

工作倦怠常被描述为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强度过高和工作量过大而造成的一种身心疲惫状态。长期从事某一工作的个体似乎更容易产生职业的乏味感和倦怠感。然而有研究发现,相对于职场老员工而言,初入职场的青年员工同样是工作倦怠的高发群体。尤其是在当前充满竞争压力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青年职场人的工作倦怠问题更为突出。高校青年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与创新文化和引领学术发展的重任,加之来自经济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导致其工作倦怠问题频发。目前,该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40岁以下高校青年教师接近90万人,占高校教师的60%。2015年,腾讯教育联合国内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对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1万余人的调查样本中,有八成左右的高校教师感受到工作倦怠,其中教齡在10年以内的高校教师中有近四成感受到了较强烈的工作倦怠,说明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倦怠现象较为普遍,这与之前的一些调研结果相符。在此背景下,探究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倦怠的成因和干预策略成为相关领域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但回顾已有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到,在解析是何种原因导致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倦怠时,很少有研究分析个体对工作的内在感受与信念建构对工作倦怠产生的影响。职业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与职业的交互过程是个体将自己定义为某类型成员,并将该类型特征归于自我心理表现的过程。通过这种职业的社会认同,个体不仅可以实现对自我群体归属感的认知,而且可以通过群体成员的特征,实现个人群体资格感与身份感的确定,并最终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状态。因此,在探究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倦怠的成因时,分析其职业认同的状态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对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倦怠问题关注度的升高,学者们从不同侧面提出了预防和缓解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倦怠的方法,但多数研究仍侧重于薪酬待遇、制度、文化和个人调适等方面的解决途径,较少考虑从组织内部制订防止工作倦怠的支持性策略。组织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POS)是指员工对组织如何看待他们的贡献并关心他们的利益的一种知觉和看法。组织支持的实质是对成员的激励和承诺。当成员感受到较强的组织支持感时,这种基于组织层面的积极情感会促进其工作层面的更多认同。已有相关研究已经证明,职业认同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并有助于防止员工的工作倦怠和离职倾向。以教师为对象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研究结果。那么,在不同的组织支持水平下,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作用效果以及两者的关系是否有一致的表现呢?本研究将以高校青年教师为对象收集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检验组织支持对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的关系能否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假设:第一,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具有负相关关系;第二,组织支持对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具有调节作用,即高组织支持水平情况下,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作用效果会比较大;低组织支持水平下,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作用效果会比较小。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选取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四所高校的青年教师,采用随机取样的调查方式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08份,有效率为69%。样本构成:年龄范围25~40岁,35岁以上110人,占529%;35岁以下98人,占471%。其中男性123人,占591%;女性85人,占409%。被试者均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中博士72人,占346%;硕士121人,占581%;本科15人,占72%。职称情况,讲师及以下131人,占630%;讲师及以上77人,占370%。

2.研究工具

(1)教师职业认同量表

采用由魏淑华编制的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共18个项目,包括4个维度,即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倾向。采用5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研究发现,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2~086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结合本研究的特定对象,即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从该量表中抽取了部分因子载荷量较高的题项并进行修订,建立本研究职业认同的初始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

(2)组织支持感量表

采用Eisenberger等编制的组织支持感量表(the Survey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其简化版由原始量表中负荷最高的9个项目组成(包括两个反向题),采用5点记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在使用时将其表述加以修改,制成适合教师的量表,如将“公司”修改成“学校”等。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3)工作倦怠量表

采用Maslach等专门为教师编制的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共22个项目,包括情绪衰竭(9个项目)、去人性化(5个项目)与成就感低落(8个项目)3个维度。问卷采用5点量表评定,被试在量表上的得分越高,倦怠感越高;得分越低,倦怠感越低。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7。

3.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测试在征得学校领导和教师本人同意后,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施测。施测方式包括网络问卷调查和现场问卷发放。网络调查以问卷星为平台,整合收集数据;现场问卷由教师直接纸笔作答,当场回收问卷。每校配备1~2名主试,主试为心理学硕士生。主试向被试详细讲解指导语和例题。在指导语中说明本次调查的意义,并强调本调查不记名、答案无对错之分,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作答。被试完成整个问卷需10~20分钟。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本研究以教师自评问卷为数据收集方式,故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能够有效识别共同方法偏差是否严重。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结果发现,未旋转和旋转都得到3个因子特征根大于1,未旋转和旋转得到的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分别为25.67%和18.54%,均小于30%的临界值。因此,本研究数据共同方法偏差并不严重。

2.职业认同、工作倦怠水平及各变量相关分析

本研究数据表明,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认同量表上的平均得分水平为2.26±0.65。为了从统计学意义上检验这一结果,采用单样本t检验,以职业认同计分的中间值3为检验值,对本研究中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得分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与中间值3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6.54,p<0.001),说明其职业认同水平较低。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倦怠量表上得分为2.95±0.54。同样地,以中间值3为检验值,采用单样本t检验分析工作倦怠得分与中间值3的差异,结果显示工作倦怠水平与中间值3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 -141,p>005),说明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倦怠处于一般水平。

对职业认同、工作倦怠、组织支持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见表1),发现职业认同与组织支持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39,p<001),与工作倦怠负相关关系显著(r= -025,p<005)。组织支持与工作倦怠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 -018,p<005)。

3.组织支持在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关系间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检验组织支持在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关系间的调节作用。职业认同为自变量,组织支持为调节变量,工作倦怠及各维度分别为因变量。将职业认同和组织支持进行中心化处理。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中,第一步,进入回归方程的是人口学变量(人口学变量虚拟化后);第二步,进入回归方程的是职业认同和组织支持;第三步,进入回归方程的是职业认同和组织支持的交互项。

由表2可见,性别和年龄对工作倦怠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而学历对工作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β= -019,p<001)。在控制了性别、学历、年龄3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发现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具有显著负向作用(β= -025,p<001),组织支持对工作倦怠亦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效果(β= -013,p<005)。当职业认同与组织支持的交互项进入方程后,解释量增加了24%(p<005),且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016(p<005),说明组织支持在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为更直观地表现组织支持在职业认同和工作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笔者抽出组织支持较低水平(平均分以下一个标准差)和较高水平(平均分以上一个标准差)两组,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在较低压力(平均分以下一个标准差)和较高水平(平均分以上一个标准差)时,对工作倦怠程度的预测情况,如图1所示。

结合图1可知,无论是高组织支持水平组还是低组织支持水平组,随着职业认同的增加,工作倦怠的总分都会下降,即工作倦怠的水平下降。但在高组织支持水平组,工作倦怠和职业认同之间具有更强的负向关系,即当职业认同增加时,高组织支持水平组个体的工作倦怠分数下降更快。也就是说,与低组织支持水平组相比,高组织支持水平组被试的职业认同感更易受到工作倦怠的影响。

四、讨论

1.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水平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高校青年教師群体的职业认同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这与之前的相关研究较为一致。对此状况不难理解,当前社会竞争激烈,身处高校的青年教师同样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有所回报,但实现起来并非易事。在调查过程中,对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多数教师对高校工作的评价并不高,主要原因是科研压力大、薪酬待遇低和职称不好评。但其工作倦怠水平整体处于不高不低的一般水平,这与之前的一些相关研究有所不同。此前有研究认为,高校青年教师的倦怠水平整体处于偏高状态。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取样不同所致,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西部高校,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青年教师,在社会经济环境及其对应的内心感受方面可能存在偏差。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青年教师可能会感受到更大的经济压力或者有更多的经济诉求。经济发达地区更能吸引人才,比较与竞争也更为激烈。另外,本研究结果也表明,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具有负相关关系,这与之前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职业认同是个体职业的情感投入与承诺,反映的是个人期望和价值与职业内容的契合,而倦怠恰好是一种情感与价值的丧失状态。因此,高水平的职业认同往往对应低水平的倦怠。

2.组织支持对工作倦怠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组织支持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即高水平的组织支持能够增强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负向作用,而低水平的组织支持对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关系的作用较小,这与本研究假设一致。虽然此前并没有专门探讨过组织支持与职业认同和工作倦怠的关系,但相关的研究结果与本研究基本一致。如前所述,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工作、生活和发展方面的压力较为突出,因而容易产生对工作的负面感受,导致工作积极性和投入度的减退,倦怠也就在所难免。在这种既定工作状态下,如果高校青年教师能够感受到更多的组织支持,对缓解倦怠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组织支持理论认为,组织是成员的重要社会情感资源,即组织是成员可以求助的社会情感资源通道,这些情感资源包括归属、支持与自尊等。当组织的情感资源通道畅通时,可以促进成员与组织间的信任与亲密关系,并提升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绩效,反之则会使成员产生对组织的抵触和工作倦怠。因倦怠本身具有强烈的情感特性,高校青年教师对职业的认同状态以及由此导致的倦怠后果也可视为情感变化的过程。而借助组织支持的情感资源可以对该过程施加影响,即对情感资源进行补充,从而降低倦怠的水平。

3.研究贡献与启示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是将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组织支持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纳入同一研究模型,有利于系统把握问题的本质。一方面,加深该领域的研究,并就如何改善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倦怠问题,从组织支持的视角予以论证和检验;另一方面,探究组织支持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关系的调节作用,有助于把握职业认同与倦怠关系的变化特点,同时也为倦怠的干预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思路。本研究的实践意义是基于本研究的结论,高校应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认同和工作倦怠问题的关注,重视组织支持对工作倦怠的调节作用,并采取相应措施,发挥组织支持的积极作用。(1)进行科学化管理。建立相对宽松且符合青年教师特点的考评体系,健全与教师实际贡献紧密相连的激励机制,从而满足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2)进行人性化管理。除了为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外,还要从青年教师的生活、心态上对其进行关心和帮助,了解其工作困难和发展困境,引导和修正其对工作的看法和认识。引入类似EAP(员工帮助计划)的方法和策略,提升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工作效能,提高其职业认同的水平,并减少倦怠问题的发生。本研究的理论贡献是将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组织支持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纳入同一研究模型,进行整合研究,有利于系统地掌握问题本质。一方面,加深该领域的研究,并就改善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倦怠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另一方面,探究组织支持对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倦怠的调节作用,基于组织支持层面的研究体现了高校青年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研究内容与视角上具有创新性。

4.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首先,由于时间、条件和成本的限制,本研究取样的范围相对较窄,后续的研究会补充更多地区的样本数据,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并进行对比分析。其次,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数据收集途径较为单一,这对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后续的研究会增加个案分析、纵向研究和实验等多种方法对相关问题做进一步探讨,以期获得更为客观准确的结果。最后,本研究仅仅引入了组织支持这一个干涉变量,分析其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的作用。然而两者关系间可能存在其他更多的干涉变量和中介变量,后续研究要在相关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将多个关键变量纳入分析框架,通过结构模型等方法综合分析职业认同与倦怠关系的过程机制和条件效应,使研究结论更具生态效度。

五、结论

第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而工作倦怠感处于中等水平。

第二,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和组织支持与工作倦怠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两者对工作倦怠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第三,组织支持对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高组织支持水平下,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影响较大;而低组织支持水平下,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王欣.工作压力对职场新人工作倦怠的影响:心理脱离的中介作用[D].烟台:鲁东大学,2016.

[2]李宜江.关于大学青年教师身份与年龄界定的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2):75-79.

[3]王乐.EAP视角下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题的干预[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87-90.

[4]Stets J. E. & P. J. Burke. Identity Theory and Social Identity Theory [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2000, 63(3): 224-237.

[5]Beijaard D. , P. C. Meijer & N. Verloop. 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J].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2004, 20(2): 107-128.

[6]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學,2008.

[7]Shore L. M. & L. E. Tetrick. A Construct Validity Study of the Survey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1, 76(5): 637-643.

[8]Podsakoff P. M. , S. B. Mackenzie & N. P. Podsakoff, et al. The Mismeasure of Man(age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Leadership Research [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03, 14(6): 615-656.

[9]魏军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33-37.

[10]蔡晓武.经济发达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倦怠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 (9):72-75.

[11]Zapf D.C. Seifert & B. Schmutte, et al. Emotion Work and Job Stressors and Their Effects on Burnout [J].Psychology & Health, 2001, 16(5): 527-545.

[12]赵延昇,李曼.企业80后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以组织支持感为调节变量[J].上海管理科学,2012,34(3):75-79.

[13]孙利.教师的职业认同、教学效能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J].教学与管理,2011(36):46-49.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专项课题(课题编号:川工教科文卫[2015]17号);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TER2014-015)。

作者简介:顾倩(1981— ),四川绵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陈谢平(1981— ),四川石棉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与职业心理学。

猜你喜欢
工作倦怠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
高校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协同创新机制探究
高校青年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及指导策略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员工职业生涯高原、自我复杂性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
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与对策
消费者不道德行为与员工工作倦怠的关系:服务型领导的调节作用